作者:李誼萱 翁亦豆 陳昱嘉
新加坡《聯合晚報》昨天(12月24日)出版最後一期,許多讀者特地提前趕往報攤買報紙,在發售前一小時,多個報攤都排起長龍。受訪公衆表示對晚報停刊不舍,而且會珍藏這最後一期。
讀者朱永賢(91歲)昨天在大巴窯的報攤買到《聯合晚報》紀念珍藏版後,迫不及待地翻開報紙閱讀。(邬福梁)
陪伴讀者38年的《聯合晚報》配合停刊,特別推出總頁數達40頁的紀念珍藏版,包括12版的紀念特輯,回顧晚報陪伴讀者走過的歲月,並附送一個紀念口罩。
昨天碧山巴士轉換站的報攤從下午2時開始,陸陸續續已有公衆前去等著買最後一期的晚報。在牛車水,運送報紙的貨車一到場,大批公衆就蜂擁而上。短短15分鍾內,第一批報紙就銷售一空。攤販趕緊訂購下一批,避免讀者失望而歸。
有公衆爲買最後一份晚報,不遠千裏而來。
鄭亞鳳(69歲,退休者)家住波東巴西,由于附近報攤報紙少,生怕買不到,特地前往碧山轉換站的報攤。她隨身還帶著晚報停刊的剪報。她說,看到會推出24日停刊號珍藏版的消息,特意將這一則剪下來以免忘記。
不少公衆訂購多份,或自己收藏,或送給家人朋友。李志螢(51歲,嬰兒護理)說:“我爸爸早上就訂了12份,給全家一人一份。我還多買幾份送給同事,怕有人錯過了珍藏版和限量版口罩。”
謝玉珍(70歲,退休者)購買了三份晚報,其中兩份自己收藏,一份送給朋友。“3點半就開始來等,怕人太多買不到!”
許多晚報讀者談起與晚報相伴38載的回憶,都感慨不已。
陳俊明(51歲,經理)買了兩份晚報給自己和母親。他表示,自己對晚報很有感情,一朝停刊,十分不舍。“年輕時就開始看晚報,很喜歡晚報通過采訪公衆、深入民衆生活的詳細報道。”
雖然停刊讓讀者感到遺憾,但一些也表示下來將轉向閱讀晚報在面簿提供的短新聞。
許多晚報讀者談起與晚報相伴38載的回憶,都感慨不已。(王彥燕)
鄭美麗(66歲,會計)說:“兒子多次勸我學著在網上讀新聞。今天晚報最後一天,之後我也要轉向數碼新聞了,老人家也要跟上時代啊。”
許多晚報的支持者也感謝晚報記者多年來爲讀者提供即時且緊扣民生的新聞。
陸彩明(44歲,文員)說她喜歡晚報因爲有較多的娛樂新聞,如今晚報停刊會有些不習慣。“謝謝晚報的記者們辛辛苦苦地把新聞趕出來!”
讀晚間報章已經30多年的鄧健祥(76歲,退休者)表示期待《聯合晚報》和《新明日報》合並後會看到更多元的新聞,新聞報業也能繼續進步。
與讀者聯系不會斷 早報繼續報道意外及社會新聞
《聯合晚報》雖然停刊,但多年來與讀者建立的聯系不會斷,《聯合早報》將繼續爲讀者報道意外與社會新聞,呈現市民的生活寫照。
《聯合晚報》創刊38年,昨天最後一天出版,明天將並入《新明日報》。面臨數碼化沖擊,以及財務與資源壓力,合並兩份晚間報刊起了整合資源的作用。重新出發的《新明日報》將增加版面和內容,字體也會放大,方便年長者閱讀。
《聯合晚報》創刊38年,昨天最後一天出版,明天將並入《新明日報》。(葉振忠)
新聞中心負責社會新聞的記者,將繼續爲《聯合早報》報道貼近社會脈搏的新聞,爲讀者帶來最即時的消息。
回顧這一年,重大的意外與社會新聞,《聯合早報》都致力爲讀者提供最全面和即時的報道。
例如,轟動全城的大年初二(2月13日)丹戎巴葛致命車禍,早報記者從早到晚連續提供即時報道,整理出圖表和時間表敘述事發經過,並在當天進行“早現場”直播節目,帶讀者到前線了解情況。
勿洛南2道第18座組屋旁邊的籃球場,今年7月26日發生罕見意外,17歲少年灌籃時籃球架突然倒下,籃板砸中少年的頭部,導致他傷重不治。早報記者接獲通知後趕抵現場,得到第一手消息,同時訪問相關專家,爲讀者解釋在組屋區籃球架灌籃的風險。
11月6日下午,一輛雙層巴士撞入義順地鐵站外的德士站,撞倒有蓋走廊,導致至少兩名公衆,以及巴士車長受傷送院,早報記者也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報道。
《聯合早報》持續關注民生課題。去年10月,三個組屋區超過130個信箱短短四天內接連遭破壞,必需品補助券被偷,早報記者到訪事發組屋,向受影響居民了解情況。社區發展理事會鄰裏購物券上周開始發放時,也有居民發現購物券被人誤領,經過早報多方查證,發現原來是因爲工作人員輸入錯誤的單位號碼,導致同座組屋的居民錯領購物券。
《聯合早報》持續關注民生課題。圖爲晚報在編輯室的最後一天。(王彥燕)
讀者可通過晚報原有熱線或電郵及面簿與記者聯系
疫情對日常生活帶來的影響,早報記者也密切關注。無論是巴刹和小販中心因封鎖線隔開造成不便、老字號餐館因疫情沖擊無奈結業,或公衆對疫苗接種的種種顧慮,身邊發生的大小事物,早報記者將爲讀者追蹤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