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面的樂齡和義工活動因疫情被迫喊停,年長者難以和鄰裏街坊相聚聊家常,年長義工無法外出服務,原本充實的晚年生活,突然被打亂。在與冠病共存的日子裏,許多樂齡人士仍保持樂觀心態,繼續學習新事物,適應新常態。在倒數迎接2022年之際,來自不同領域的受訪者與讀者分享了各自與冠病共存的體會。
(回顧21展望22 五之一)
勤學不懈 年長義工用視訊做演示
疫情阻不斷溫情。在新加坡慈濟擔任義工超過20年的林翠蓮(70歲)以往每年都會飛往斯裏蘭卡三四次,參與志願活動,過去兩年因冠病疫情無法出國,她開始學習使用視訊通話,改用線上的方式,繼續爲本地和外國的弱勢群體獻愛心。
林翠蓮是新加坡慈濟的東部社區組長,主要負責義工培訓、招募義工等工作。由于邊境未開放,林翠蓮已有約兩年時間無法到斯裏蘭卡進行義診、義工培訓等工作。在這期間,她也沒閑著,而是致力于掌握數碼技能,借助視訊應用Zoom與當地的義工和受益人聯絡。
每天學習新東西
林翠蓮說,因自己從未使用過視訊平台,一些對數碼科技較熟練的義工便開班授課,教導年長義工們如何使用Zoom。
“除了Zoom,我也學會如何做演示文稿,以前只會做很簡單的,現在還會加入視頻等,每天都有新的東西學。”
因目前還無法到受益人的家中做家訪,林翠蓮主要透過視訊和通話的方式繼續關心他們的生活。若他們缺少任何日常用品,林翠蓮會和其他義工一起將物品送到他們的家門口,再打電話通知對方開門領取,以減少接觸。
雖然大多數實體志願活動喊停,打亂原來的生活,但林翠蓮認爲保持樂觀的心態非常重要,不應受疫情所困。“其實還有很多事情可以做的,尤其在疫情期間,需要幫助的人很多,真的要想盡辦法幫助他們。”
在退休後加入新加坡樂齡義工組織的周漢欽(71歲)原本對數碼科技有恐懼感,但爲了能在疫情期間繼續參與義工活動、關懷需要幫助的弱勢群體,他也開始提升自己的數碼技能。
周漢欽(71歲義工)。(陳淵莊攝)
“一開始我覺得很困難,用Zoom的時候不會調整音量,可是做幾次後就習慣了。現在我也會用智能手機和電視來看YouTube視頻。”
除了使用數碼科技進行志願活動,周漢欽也會和孩子與孫子們視訊聊天,透過熒幕聯絡感情。
在疫情前,周漢欽每周有兩天會到位于武吉巴督的聖公會關懷中心當義工,和受益人一起做體操、教他們數學等。他也經常和一些愛好攝影的義工朋友們到全島各地拍照留影。
周漢欽說,即便目前的義工活動仍能在線上進行,生活過得挺充實,但自己依然十分想念能夠到中心和受益人互動的日子。
“以前我們經常會爲受益人舉辦生日和節慶派對,我很想念可以和他們聚在一起玩遊戲、聊天的日子,他們每次看到我們時,都會笑得很開心。”
周漢欽期望防疫措施明年能進一步放寬,到時自己除了可以面對面和受益人交流,也能再次和三五好友們拿起相機,穿街走巷記錄新加坡的熱鬧景象。
樂齡站只能小話家常 一家人拜年都得“輪流來”
疫情暴發前,82歲的莊銀柳經常到住家附近的樂齡活動中心參加活動,生活中最大的樂趣與消遣就是在中心的安排下,和其他樂齡朋友一起到本地各景點走走逛逛。
莊銀柳(82歲退休者)。(李健玮攝)
莊銀柳和丈夫住在淡濱尼一帶的二房式租賃組屋,自九年前開始,幾乎每天都會到住家附近的獅子樂齡之友協會活躍樂齡站報到。
莊銀柳平時早上7時左右起床後就忙著准備兩口子的三餐、到巴刹買菜、打理家務等,到樂齡站成了她日常生活中唯一的休閑活動。
除了在樂齡站制作手工、唱歌、玩遊戲、與義工和街坊們聊天,最令莊銀柳感到開心的,是參與由樂齡站舉辦的出遊活動,和一大群朋友一起到樟宜機場、牛車水、小印度等景點遊玩。
樂齡站現已逐步恢複部分實體活動,但每次活動人數僅限五人參與,年長者也必須事先預約才能參加。
莊銀柳目前每周都到樂齡站兩到三次,參加一個小時的音樂和美術課。她說,能夠參與活動,讓生活沒那麽悶、有助保持身心活躍,她也非常懷念和一大群朋友聚在一起閑話家常的日子。
“我很想念我的朋友,因爲現在每次都只能有最多五個人參加活動,所以大家得輪流來,不可以全部一起。”
樂齡站也安排義工和年長者通過視訊的方式互動聊天,這讓莊銀柳首次接觸數碼科技,有機會學習新事物。
期盼四代子孫再聚一堂
育有五名孩子、六名孫子和九名曾孫的莊銀柳,也非常想念和家人聚在一起的時光。她回憶,疫情前的農曆新年,子子孫孫都會在同一天一起到家中拜年,自己會親自下廚,煮一大桌的佳肴讓全家人享用。
“因爲人多,他們來我家時都不夠位,有些會坐在床上,有的甚至會站在走廊。”
因社交人數限制,莊銀柳的子孫們在疫情期間只能“分批”到家中拜年,已有兩年時間沒有全家團聚。“雖然還是可以看到孩子、孫子們,不過就不像以前那樣熱鬧了。”
她期盼著疫情會早日好轉,自己能再次和家人與好朋友們聚在一起,聊聊天、吃吃飯。
回顧21展望22 五之二:遊子遠洋確診 英倫遙想家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