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一張舊板凳,攜一個工具箱,面容滄桑的阿叔,憑長滿老繭的雙手,補一針、拉一線、意不在雕塑精美的藝術品,卻仔細地縫補著每一個顧客交托的“任務”。
幾經時代演變,鞋匠這一門傳統行業,究竟可以走多久? 《新明日報》推出“匠心比心”系列,通過不同鞋匠的故事,講述他們的生活點滴,以及鞋匠的未來。
一把補鞋刀,養活三口人,75歲老鞋匠全年無休,每天開檔9小時。
錢滿勤在荷蘭村的地鐵站外補鞋,風雨不改。
現年75歲的錢滿勤,在荷蘭村的地鐵站外補鞋,風雨不改。每一天早上11時,他准時開檔,一直到晚上8時許,補完鞋才回家。他的補鞋檔口設計簡單,一張木桌和藤椅,旁邊放著工具箱和材料。
錢滿勤受訪時告訴記者,20多歲時就對補鞋的手藝感興趣,向一名友人學習幾個月後,決定學以致用,在荷蘭村擺攤,一做就做了45年。
雖然錢滿勤的兒女已成年,不過由于兒子患有憂郁症,妻子爲照顧兒子,辭去工作,他便成爲家中的唯一經濟支柱。
“我女兒偶爾會給家用,不過她也有自己的家庭,生活並不容易。”
錢滿勤說,他幫人修補各種鞋子,一般收費介于5元至6元(約18令吉),每天可以賺取大約30至40元(120令吉)。
不過,疫情當下,大家都選擇待在家,之前原本一天內可補八雙鞋子,如今只有一兩雙鞋可補,有時甚至連一個顧客都沒有。
“生意不好,我就少吃一點,省吃儉用,還是能熬過去。”如今,錢滿勤最大的心願就是希望疫情能盡快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