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在去年繼續活躍地回購股票,總額超越2020年,連續第二年達到10億元以上。在冠病疫情之前,2019年的股票回購總額爲5億9000萬元。
根據新加坡交易所的數據,去年有85家本地首次上市挂牌公司回購股票,比2020年的上百家少,但回購總額達11億8600萬元,2020年爲10億3000萬元。這些數據都僅考慮第一上市挂牌公司,不包括第二上市公司的股票回購。
新加坡凱基證券(KGI)産品與研究部主任黃感恩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指出,雖然以新元計算海指漲幅超過9%,但以美元計算則只漲了6.5%,落後歐美股市;標普500股指漲幅達26%,納斯達克指數漲達21.5%,歐洲50股指漲10.90%。
分析:挂牌公司財力良好 預計將繼續回購股票
黃感恩說:“鑒于挂牌公司良好的財力,我相信它們將繼續回購股票。”
FSMOne.com股票和挂牌基金研究部分析員林裕榮受訪時表示,公司回購股票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把價值還給股東。回購對股東有利,因爲它把股東價值集中而不是稀釋它。此外,股票回購往往推高股票價格,有利股東,“今年的情況將取決于每個公司的戰略和經濟條件。”
過去兩年的情況是,海指成份股持續在股票回購額居前。去年是華僑銀行居首,全年回購總額超過4億零600萬元。凱德投資(CapitaLand Investment)、豐益國際(Wilmar)和大華銀行的全年回購總額都超過1億元。本屆股票回購排行榜五強的兩家銀行,在2020年合共股票回顧額不到1億元。2020年的榜首是星展集團控股,回購總額4億3000萬元,其後是豐益國際、華僑銀行和揚子江船業(Yangzijiang)。
黃感恩表示,去年只有華僑銀行和大華銀行回購股票,星展集團控股沒有回購任何股票,“這主要是因爲星展目前的股價,按市賬率已比華僑和大華的高出40%至50%。”
林裕榮則指出,華僑銀行在致股東的信中寫道,有了進行股票回購的能力,公司將可以靈活地管理其剩余資本,調整其資本結構,實現更有效的資本組合,以降低其股本成本並提高股本回報率。
至于銀行的股票回購額是否會繼續居前,他認爲:“沒有一攬子的答案,因爲這取決于銀行的戰略。”
他說,可能出現的情況是,在利率較高的環境下,銀行會有更好的業績,因爲淨利息收入會增加。在這種情況下,銀行的剩余資本和現金會增加,這可能會使銀行持續有力的回購股票。
另一個可能是,在更高的利率環境下,銀行可能希望降低債務風險。他說,銀行因此可能轉向更高股本的資本結構,意味著股票回購將減少。
黃感恩指出,除了怡和控股和華僑銀行,其他股票回購額居前的公司和往年差不多,包括頂級手套(第二上市公司)、豐益國際、新交所和新科工程。這些公司的股價表現,基本上落後于整體市場,因此回購股票是合理的。
他說,股票回購是全球的現象,因爲2020年全球股票回購跌至三年低位,市場存在被壓抑的需求,而且許多公司擁有強勁的現金流和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