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主義和保護主義浪潮下,人們聚集在極端,中間路線愈來愈窄,人們更難以達成共識;政客爲了獲取政治資本,也會竭盡全力喚起人們的焦慮與恐懼、貪婪與嫉妒,以極端的角度看待與自己不同的陣營。
尤索夫伊薩東南亞研究院舉辦的年度區域展望論壇昨今兩天通過線上方式舉行。國務資政兼國家安全統籌部長張志賢昨天在主旨演說中,對“中間立場”(middle ground)日益縮小表示擔憂。
他指出,冠病疫情加速了許多全球趨勢的發展,也對本區域和全世界造成重大破壞,尤其是加劇了中美之間的競爭。“除了大國競爭,多邊秩序也被打亂,世界衛生組織等國際組織在協調全球抗疫措施方面遇到困難,全球供應鏈和生産鏈也面臨巨大壓力。”
張志賢說,人們感覺自由貿易和全球化的果實沒有公平分配,數碼革命又給現有經濟領域和就業帶來了真實和想象中的威脅,引發人們的焦慮和恐懼。
此外,員工和小企業若未得到足夠的幫助來應對經濟變化,社交媒體回音室(echo chamber)和假新聞也進一步導致社會分歧惡化,除了造成對立,也破壞社會和政治穩定。
“不論是對左翼還是右翼而言,這些都助長了本土主義和保護主義的浪潮。人們空出中間立場,走向兩個極端。”
他也說,兩極分化的現象讓人們對能夠調解分歧、謀求共識的政治和社會機構失去信心;政客也發現,喚起焦慮與恐懼、貪婪與嫉妒等人類基本情緒能夠撈取政治資本。“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我們都看到人們以極端的視角看待不同的陣營。”
國際關系就出現這種趨勢,而這種論述一旦占據上風,對話的空間就會縮小,尋求思想共識的溫和中間路線就越來越沒有立足之地。
通過建立多邊體系 拓寬中間立場
張志賢擔心,人們會以零和博弈的視角看待事情的結果,而不是共同謀求雙贏的解決方案,使大家對種族與宗教,機會收入和財富的分配等問題態度更加強硬。
至于要如何建設更美好的世界、爲人們謀求更美好生活,張志賢指出,良好的治理、多邊主義和夥伴關系,將是重要的途徑。他說,與其狹隘地謀求自身利益,各國應該著眼于有利于廣大國際社會的原則。“我們生活在一個相互聯系更加緊密的世界,共享同樣的生物和生態圈。”
他重申,各國應該繼續堅持以規則爲基礎的多邊體系,通過這些國際社會廣泛接受的規則,努力拓寬中間立場。“這是一項艱苦的工作,需要時間、需要妥協和共識,而且結果可能不完美,但仍是非常重要的。”
張志賢說,貨物、資本、構想和人口的雙向流動帶來了發展與互惠,減少了貧窮,也讓世界變得更加緊密,各國也要采取集體行動,除了爲疫情、供應鏈終端等問題尋求解決方式,也應對恐怖主義、氣候變化以及網絡安全等問題。
他也指出,各國都希望中美兩國處理好彼此間懸而未決的問題,並以開明的方式攜手發揮全球領導作用,幫助各國共同應對全球挑戰。
不過張志賢也強調,等待大國采取主動不是唯一的解決策略,有著相同觀念的小國也能夠通過不同夥伴關系推動全球秩序的形成。比如由30個中小國家組成的全球治理論壇對二十國集團(G20)這個大國組織起著互補的作用,《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展協定》(CPTPP)和今年初生效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RCEP),也是由志同道合的小國聯手推動的。
他呼籲大家在新的一年裏,吸取過去幾年這個失序世界留下的教訓,爲了長遠的未來放下小我,著眼于大我,爲自己創造更多的選項與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