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僑銀行企業安全部主管法蘭西斯科答複《聯合早報》詢問時表示,盡管銀行一再提醒客戶要保持警惕,切勿點擊短信中的鏈接,但依然難防不法分子不斷升級的騙術。他強調,華僑銀行系統十分安全,未曾遭黑客入侵。
華僑銀行已成立專門團隊,協助在釣魚短信騙案中受害的客戶。金融業糾紛調解中心指出,針對此類案件,消費者須先通知銀行和警方,若四周內銀行未能作出回應,或消費者對回應不滿意,可到中心申請免費的糾紛調解服務。
華僑銀行企業安全部主管法蘭西斯科(Francisco Celio)答複《聯合早報》詢問時表示,盡管銀行一再提醒客戶要保持警惕,切勿點擊短信中的鏈接,但依然難防不法分子不斷升級的騙術。他強調,華僑銀行系統十分安全,未曾遭黑客入侵。
軟件工程師 痛失25萬元積蓄
去年12月1日至29日間,共有469名華僑銀行客戶墜入釣魚短信騙局,受騙款項高達850萬元。一名來自印度、在本地工作近11年的軟件工程師(38歲)痛失25萬元。他說,完全沒料到自己會受騙,因爲點擊短信中的鏈接後出現的頁面與銀行官網“完全相似”(exactly similar)。
他語帶悲傷地告訴記者,被盜走的是他的畢生積蓄,自己是家中的頂梁柱,妻子沒有工作,還得照顧有特別需要的孩子,“如今的情況對我而言,真的是非常糟糕”。
另一名有相同遭遇的受害者(33歲)也被騙走了全部6萬8000元存款,“損失的是我所有的現金,現在沒有錢買食物或任何東西了……我現在吃不好、睡不好,也不能好好工作”。
金融業糾紛調解中心總裁蔡惠涵受訪時指出,截至1月7日,中心共收到九起與華僑銀行釣魚短信騙案相關的詢問。
調解中心的數據顯示,在2020年7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的財政年,中心接到的針對銀行和金融公司的索償中,未經授權的交易和欺詐相關糾紛增至42%,比前一個財年高12.62%。
蔡惠涵說,這是此類糾紛首次超過涉及不當建議、誤導或披露問題有關的糾紛,成爲銀行和金融公司索償案中數量最多的案件。她指出,這或許是因爲疫情下更多消費者選擇使用網上平台轉賬,相關糾紛也隨之增多。
受騙者經曆 消費者須警惕
華僑銀行釣魚短信騙案發生至今未滿四周,因此消費者目前暫時無法向金融業糾紛調解中心申請介入。以下是中心提供的過往類似案例,供消費者參考:
個案①
林小姐接獲自稱是“銀行代表”的來電,指她的信用卡賬戶出現可疑情況,她按照對方要求提供了個人資料和一次性密碼。她幾天後查看賬單時,發現出現多筆未經授權的交易,總額約6000元。林小姐立刻聯系銀行取消信用卡,但交易已無法取消,她對此不服並到調解中心投訴銀行。
調解時,銀行向林小姐解釋,根據信用卡協議,若持卡者未涉及欺詐或疏忽卻出現非法交易,或發現非法交易後立刻通知銀行,持卡者須承擔的賠償責任就會少一些,但因林小姐的確向不法之徒提供了個人資料,因此根據協議,她必須支付賬單。
中心專案經理請求銀行考慮林小姐的個人經濟狀況,由于她剛開始工作,無法一次付清這筆款項,再加上她在發現異樣後及時通報,最終銀行同意給予30%的折扣,並允許她分期付款。
個案②
王先生發現銀行戶頭中出現一筆2萬元的不明轉賬,他稱交易未經授權,不肯付款,因爲與銀行談不攏而到調解中心投訴。
調解時,銀行提出幫他承擔其中20%的損失,但王先生拒絕這個提議並選擇進行裁決。
裁決過程中,王先生承認他此前曾收到以爲是銀行發來的電郵,電郵指他須要更新賬戶,並提供鏈接要求他進行驗證,他照做並提供了個人及賬戶資料。後來證實這是一起網絡釣魚詐騙案件,銀行只是按照顧客的指示促成付款,因此交易無法取消。
審裁員最終判定王先生的索賠不成立,他未能履行保護賬戶使用權的義務,是因他的疏忽而造成損失。
(以上案例僅供參考,每個個案依具體情況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