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當了爸媽,好像吵架就變成了一件上綱上線的事情,不再是“意見不合”的化身,而變成了“傷害孩子”的武器。 情緒上來了吵一架,事後又追悔莫及,腦海中一萬個聲音飄過,有育兒專家的聲音,有身邊親戚朋友的指責,還有內心對自己的責問:
-
“千萬不要當孩子面吵架,即使他很小。”
-
“爭吵的時候,有想過孩子嗎?”
-
“吵架最對不起的是孩子。”
-
… …
沒有人願意吵架,但有時候爭吵就是沒法避免。父母爭吵,對孩子真的百害無一利嗎?心理學家表示:不全是壞處,你別太緊張!
記得去年熱播的電視劇《小舍得》裏,宋佳扮演的南俪和佟大爲扮演的夏君山可以說是一對模範父母。他們在帶娃過程中,有商有量,步調一致,互相支持,互相安慰。看他們在一起生活感覺全世界都是和平的。 但就是這樣一對“模範”,也根本做不到完全不吵架。比如在給女兒選擇補習班這件事情上,他倆出現了很大的分歧,兩個人一邊洗碗一邊爭執了起來。 他們的爭執過于真實,以至于彈幕紛紛表示,這才是真正生活的樣子,夫妻都會吵架。
有人說,不吵架的夫妻才不正常。吵架本來就是生活中很平常的一部分,或者說,爭吵也是生活中的一種煙火氣。
別怕爭吵,這對孩子的影響可能沒你想象得那麽壞 我們有時候特別害怕吵架,怕給孩子帶來壞影響。但是情緒來了有時候也控制不住,吵完了又陷入深深的自責和懊悔中… …其實,大人之間的吵架,對孩子的影響可能並沒有你想象中那麽壞。 江西衛視曾經做過關于“爸媽吵架你是什麽感受”的調查,裏面有一個小男孩是這樣說的: “我覺得很好玩。因爲他們吵架是一種情緒的發泄,我覺得他們吵完了之後,感情會越來越深刻。”
你看,從孩子的視角出發,並不是所有的父母吵架都會傷害孩子。 研究了近30年的家庭沖突課題,和同事發表了超過百篇的有關父母爭吵、溝通矛盾的心理學文章的美國聖母大學心理學家馬克·卡明斯認爲: 有很多的家庭爭吵和矛盾並不會傷害到孩子,反而,孩子們會在父母解決沖突的過程中受益[1]。
但要注意的是,這種吵架模式往往有以下幾個特點:
-
雖然有爭吵,有意見不合,但態度是積極的,最終目的是爲了解決問題;
-
爭吵是有限度的,不會發展成街坊鄰裏都隔牆知曉的程度;
-
不會將對方的意見全盤否定,爭吵的過程中,對另一半有支持和妥協的行爲反而是有益于家庭關系、問題解決的。如果僅僅抱著吵贏架的目的那可就得不償失,最後架吵贏了,卻輸了夫妻關系和親子關系。
經曆這樣的吵架模式,孩子可以更好的發展社交技能和自尊,擁有更高的安全感,同時與父母建立更好的關系,在學校表現更好,心理問題更少。 所以,如果你能“正確吵架”,那就不用太因此緊張了。
吵架可以,但這麽吵不行!
雖說“正確吵架”可以帶來一些積極影響,但是有一些爭吵方式,還是很有傷害性的!要避免。
卡明斯教授和同事合著的《婚姻和家庭的沖突:獲得情緒安全感》中提到了一些父母在爭吵時會傷害孩子的行爲[2]: 語言暴力 ——指名道姓的人身攻擊和辱罵,只對人不對事。
還有對身邊的人進行威脅,比如,對另一半:我們離婚吧;對孩子:我不要你了。大人很多時候可以理解這是一句氣話,但是孩子卻會當真,而且很多時候在“自我中心主義”的認知下,孩子還會將父母吵架的原因歸結于自己。
家庭暴力 ——身體上的攻擊(打、推),或者摔盤子摔碗。一旦動手了,傷害的就是整個家庭。 冷暴力 ——有時候我們會認爲吵架不行,我冷戰總可以吧。用冷戰代替回應和溝通也是一種暴力的體現方式,無論是回避還是生悶氣,另一半感受的到,孩子也能感受到。
投降 ——看似是讓步,實則是火上澆油,最常見的一句話:“都是我的錯行了吧!你還想怎麽樣!”問題其實並沒有解決,可能還會爆發更大的矛盾。 這些完全脫離情緒控制的爭吵傷害性極大。卡明斯教授指出,這種家庭矛盾會給孩子帶來心理和生理上的雙重傷害。 在心理上,一項跟蹤調查中發現,幼兒園時期在父母經常吵架氛圍中成長的孩子,在初中時更容易出現抑郁、焦慮的心理問題[3]。 在生理上,我們的身體中存在著一種壓力荷爾蒙(皮質醇)。研究發現,當父母爭吵時,孩子在焦慮的同時,他們會經曆更高的壓力荷爾蒙。而壓力荷爾蒙的升高會導致血壓和血糖升高並降低免疫反應[4]。
這樣的吵架不僅僅會傷害到孩子,還會傷害到家庭中的每一個人。
“正確吵架”該怎麽吵?
來自美國伯克利的家庭治療師認爲,避免吵架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他給大家提供了一些實用的“爭吵建議”。 1、即使在爭吵,夫妻依然是“穿一條褲子”的合作關系。
如果夫妻兩個人像辯論賽一樣始終各持一方,但是現實生活沒有裁判,最後問題依然還在原地。多傾聽對方的觀點、做出讓步和妥協並不是吵輸了,而是合作的勝利。
2、適當的共情、展現自己的同理心。
孩子有情緒,和孩子溝通的時候,我們經常會提起共情。在與孩子共情時,我們會小心翼翼呵護孩子的感受,理解孩子的行爲,幫助孩子用語言描述他們情緒,讓他們知道自己被看到被理解。 這個方法同樣適用于夫妻。讓另一半知道我們在試圖在理解對方,把自己放在對方的位置上思考問題。
南俪在剖析另一半的想法
3、凡是要說出口的話,都可以再加一點善意。
不贊成、失望、惱怒——所有這些都可以添加一些善意來處理,告訴對方我們反對的意圖。就像《小舍得》裏,南俪反對女兒再報更多的補習班,但同時也明白丈夫處在焦慮的狀態之下。所以,她換了一種反問的說法,表達自己的反對:“在焦慮的大環境下,家長不是更應該頭腦清晰地保護孩子嗎?”
4、爭吵對事不對人,解決問題是關鍵。
即便爭吵,明確要解決的問題很重要。爲解決問題而爭吵,千萬別跑偏成“爲了輸出情緒而爭吵”,“爲了爭吵而爭吵”。
當看到父母之間發生矛盾和沖突,同時父母有能力能夠去解決問題時,孩子們是會爲父母,爲這個家庭感到高興的。而且,孩子們可以從中獲得安全感,因爲即使父母遇到意見不合的情況。他們知道,爸爸媽媽也有能力去解決這些矛盾。
當我們和伴侶默契地選擇解決問題而不是暴力溝通,那有點小情緒小意見又有什麽關系呢,爭吵和矛盾就變成了生活的調味品。 就像采訪中孩子所說的,“他們吵完了之後,感情會越來越深刻。”
有朋友和隊友吵架的時候,
兒子還會勸架呢~
你和隊友吵架的時候,
娃有過什麽讓你印象深刻的反應嗎?
留言區聊聊吧!
編輯丨羚羊,沉迷科學帶娃。
參考文獻丨[1]Davies, P. T., & Cummings, E. M. (1994). Marital conflict and child adjustment: an emotional security hypothe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6(3), 387.[2]Cummings, E. M., & Davies, P. T. (2010). Marital conflict and children: An emotional security perspective. Guilford Press.[3]Cummings, E. M., George, M. R., McCoy, K. P., & Davies, P. T. (2012). Interparental conflict in kindergarten and adolescent adjustment: P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of emotional security as an explanatory mechanism. Child development, 83(5), 1703-1715.[4]Cummings, E. M., & Davies, P. T. (2002). Effects of marital conflict on children: Recent advances and emerging themes in process‐oriented research.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43(1), 31-63.
※ 往期推薦 ※
2021年最有創意的人氣美食!我居然一個都沒吃過~
2022-01-13
樹梢吊橋重開!新加坡最仙徒步路線,值得新年第一約~
2022-01-13
網紅麻辣燙巨頭,牛車水店再擴張!麻辣香鍋新上市、私人小空間聚會、直播都玩轉~
2022-01-11
新加坡27個值得打卡的博物館!巨型恐龍雕塑、幻彩光影世界、無限供應冰淇淋等你來體驗~
2022-01-11
芬蘭看極光、韓國賞櫻花、環遊歐洲……在新加坡請8天假換一場環球旅行!
2022-01-11
點個在看你最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