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市位于河南省中南部,屬于河南省的新興城市,2003 年被列入中原城市群,占地 2617 平方公裏,人口 270 萬。
清末以來,在今漯河地區設置的城市主要有:漯河市、舞陽縣城、郾城縣城、臨颍縣城等。1947年11月漯河解放,次年設市。1949年5月, 漯河市屬許昌專區管轄。1960年8月15日撤銷郾縣,劃歸漯河市。次年10月15日恢複郾城縣建制。1986年1月18日,撤銷許昌地區, 漯河市升爲地級市,爲省轄市。
而漯河市則是這一地區最大的城市,漯河市原和其他城鎮一樣,但京廣鐵路的修築通車,使其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出現了急速的發展,超越了縣城的地位,而獨立出來,進而成爲這一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等中心,而其他的城鎮仍和以前一樣緩慢的發展。
漯河,在清末以來才獨立出來。曆史上,其建制隸屬于郾城縣,夏代時屬豫州;西周時期爲胡國所在地;春秋戰國時期爲郾子國所在地,先後屬魏國、楚國;秦朝時被颍川郡所管轄;西漢時置郾縣,屬颍川郡;東漢承襲西漢,建制不變;三國時期,被魏國管轄,仍置有郾縣,屬颍川郡;西晉承襲三國魏置;十六國時期,漯河先後被後趙、前燕、前秦、東晉、後秦等政權管轄,北魏太和十六年,置南颍川郡,郡治奇雒城(今漯河市),南朝時期被劉宋管轄,北魏分裂後被東魏管轄,北齊時置臨颍郡。
隋初又改置郾城縣,廢臨颍郡,開皇十六年置道州,後又廢,以縣屬颍川郡;唐武德四年複置道州,貞觀元年又廢,以郾城縣屬蔡州,建中二年置澈州,後廢,元和十二年複置激州,長慶元年州廢,後以郾城縣屬許州;五代承襲唐制,屬許州管轄;北宋時歸京西北路颍昌府管轄;金朝時以郾城縣屬南京路許州管轄;元朝時歸河南行省汗梁路許州管轄;明朝屬開封府許州管轄;清承明制,仍屬開封府許州管轄;民國時期歸開封道管轄;1947年漯河設縣級市,1986年設地級市,至今未變。
漯河本爲郾城縣下屬的一個小鎮,由于淮河的重要支流沙河、澧河在此交彙,使得這裏具有舟楫之便,使得較早時期這裏就初步成爲貿易的小集鎮,傳統社會的交通運輸並沒有使漯河發展成爲重要的市鎮,而使附近的北舞渡、周家口成爲著名明的商業市鎮。但新式的交通工具的出現使其發生了變化。
清光緒三十二年(1096年)京漢鐵路通車,隨著商業的進一步發展,由漢口、周家口部分行棧、銀號、錢莊移至漯河營業,隨之漯河鎮興盛。農産品和畜牧集散于此,農貿市場活動範圍福射50多個縣。”《漯河市志》中有這樣的記載:“位于沙河、颍河、賈魯河交彙點上的周口,運輸條件優于漯河,豫東絕大部分貨物都向周口集中,順颍河、淮河而下,進口貨物亦都溯颍河而上。此爲漯河西部的郾城、北舞渡等地亦是重要的集散中心。”
可以看出,京漢鐵路的通車改變了傳統的商路,使得傳統的市鎮衰落、新型的市鎮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