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同在新加坡德明政府中學念書的兩位女生,心血來潮策劃了一次簡單的佳節送暖活動,過後的六年裏直到現在,她們步入大學、踏入職場後仍不忘初衷,繼續籌辦活動,在佳節爲弱勢小朋友帶來歡樂與溫暖,同時也時刻提醒自己施比受更有福。
六年前,正准備考新加坡A水准會考的彭施嘉(24歲,公務員)在埋頭苦讀之余會上網解悶,而吸引她目光的都是一些新奇可愛但自己卻用不上的文具。
她當時想,若可以與朋友們籌款購買這些文具,包裝成精美的小禮物,再捐贈給有需要的小朋友,爲他們帶來佳節的溫暖,那該多好。
彭施嘉與同學卓越嘉(24歲,影片制作人)談及這個想法後,兩人便決定利用會考後的時間開始籌款並聯系福利組織。這個稱爲“YaySanta”的聖誕節送暖活動便逐步落實了。
那一年,他們一共籌集了800元,召集了幾位同學,把買回來的文具包裝成400份聖誕禮物,每份禮物還寫上了孩童們的姓名,也有義工們親筆寫上祝語的聖誕卡。
彭施嘉說:“我還記得,當我們把禮物送給孩子們時,他們說也想寫一張賀卡給我們。我們送給他們的禮包包括一本筆記本,我隨口建議他們撕下筆記本一頁就可以寫了,但他們卻堅決說不行,因爲這份禮物太珍貴,不能亂亂撕破。一份簡單的禮物竟然讓他們如此愛惜,令我十分感動。”
那年的活動結束後,兩人原本沒有計劃再舉辦類似活動。但是,到了隔年年尾,陸續有幾名義工開始問她們,什麽時候開始再辦活動、會辦怎樣的活動,這讓她們感到意外,時隔一年還有人惦記著她們的活動。
卓越嘉說:“我有阿姨還聯系我說,特別爲我們收集了禮物包裝紙,這些小小的舉動也讓我們感受到溫暖,他們是我們每年繼續舉辦活動的動力。”
六年來,兩人把活動的規模越辦越大,除了送禮,還爲孩子們安排各類節目,例如到動物園或一同去攀岩。YaySanta至今已爲11家福利組織的孩童舉辦各種活動,每年都爲幾百名孩子帶來歡樂。
卓越嘉說:“到了年底,我總是感到筋疲力盡,尤其踏入職場工作後,大家似乎都變得更加郁悶、疲憊,也不再像以前那樣空閑。但每年的活動讓我看到身邊親戚朋友慷慨、熱情的一面,這讓我在瞬間充滿活力。”
每年年尾,很多義工便會“不請自來”,開始詢問兩位創辦人何時開始策劃活動。對于一路來支持他們的義工而言,在每年佳節期間送暖已經成了一種“傳統”。
自2015年開始以來,一共有300多名義工參與YaySanta的活動,大部分是兩位創辦人的高中同學。
從一開始就支持兩位好友的陳穎斌(24歲,學生)說,義工們時不時爲孩子們舉辦一些有趣的特別活動,對他而言並不陌生,因爲他小時候也曾是類似活動的受益者之一。
他說:“我雖然已經不記得當時我們具體與義工們做了些什麽,也不記得他們的名字,但我還記得那些大哥哥大姐姐當時對我的關懷,讓我有一種被重視和認可的感覺。所以YaySanta對我意義非凡,因爲它給了我和朋友們一個以類似方式回饋社會的機會。”
吳軒菱(24歲,媒體業)也非常期待一年一度的送暖活動,認爲這已經成了歲末的傳統,也是與朋友敘舊的好時機。
卓越嘉說:“我們希望告訴大家,回饋社會不需要一大筆錢或者很多義工,只要意願花點心思和時間就能辦得到。”
在冠病疫情籠罩下,YaySanta團隊並沒有暫停佳節送暖活動,除了在過去兩年把活動轉移線上,還主動向福利組織伸出援手,籌款爲一些孩童購買居家學習所需的用品。
前年病毒阻斷措施實施期間,其中一家合作多年的福利機構告訴彭施嘉和卓越嘉,一些孩子家裏缺少電腦設備而無法進行居家學習。
卓越嘉說,得知這項需求時確實感到茫然,因爲不知道該如何在短時間內,籌集足夠善款購買昂貴的電腦設備。
“我們通過社交媒體詢問大家是否有什麽辦法,我們當時並不抱有太大希望,如果辦不到,還是可以通過其他方式提供幫助。沒想到其中一位中學同學聯系我們,說她在淡馬錫信托[email protected]基金工作,並建議我們去申請這個基金。”
她們獲得[email protected]基金一部分的資助後,便爲新加坡回教傳教協會旗下的金文泰學生托管中心購買了九套筆記本電腦、鍵盤、鼠標和耳機。
另一家與YaySanta合作多年的湖畔學生托管中心(裕廊東)部門主管關麗雲說,讓孩子們感受佳節氣氛的活動意義重大,除了給予他們一個慶祝的機會,也讓他們有所期盼,這在疫情期間尤其重要。
關麗雲指出,安全管理措施和社交聚會限制,導致過去兩年的活動數量與規模都縮小。
不過,YaySanta團隊在疫情期間依然想方設法在安全的情況下,讓孩子們多參與一些有趣的活動,其中包括去年線上舉行的聖誕帽制作活動和益智問答遊戲。
由于不能舉辦實體活動,團隊事前通過各個組織了解每個孩子的興趣,例如他們喜歡的卡通人物等,然後義工寫出個人化的賀卡,讓孩子們感受到關懷與重視。
關麗雲說:“YaySanta團隊爲每個孩子設計個人化的禮盒,裏頭有活動所需的材料和一些零食。義工在進行線上互動時也很專業,能夠清楚地爲孩子們提供指導,讓他們全程都樂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