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畫,又稱門神,是雕刻、繪制或張貼在門上的圖畫,在華人傳統民俗中具有驅凶辟邪、祈福迎祥的寓意。如今,本地華人家庭在農曆新年時,已少有貼年畫門神的風俗,取而代之的是成對的生肖圖樣,而傳統門神的形象則多保留在廟宇建築上。
配合“祈福迎祥說年畫”主題展覽,讓觀衆進一步了解年畫及門神的風俗文化,晚晴園——孫中山南洋紀念館與國家文物局將在2月12日和13日舉辦兩場“廟宇之旅:門神的曆史與藝術”導覽活動。
負責此次華語導覽的義工洪毅瀚(48歲)說:“本地人在日常生活中鮮少有機會接觸到門神,在家門上張貼傳統門神年畫的習俗在今日幾乎消失殆盡。我們希望通過這次導覽活動,讓更多人認識門神文化、裝飾藝術,以及其制作工藝。”
報名參與的公衆可跟隨義工導覽員,一同前往粵海清廟、鳳山寺,以及天福宮三座本地廟宇,了解文門神手中器物的寓意、學習如何區別秦瓊與尉遲恭兩位武門神,同時也能感受不同社群廟宇中門神和建築裝飾的異同。
導覽活動共有兩場,每場限20人。2月12日爲英語導覽,13日是華語導覽,時間都從上午10時至下午1時。公衆可通過晚晴園面簿頁面預約,每名人報名費爲15元,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政策與社區)陳子宇說:“我們希望參與者能由此了解門神文化,也希望通過這項活動爲公衆展示本地廟宇文化中有別于曆史、建築、儀式的不同面向。”
晚晴園農曆新年期間也將推出“2022春滿人間聚晚晴”一系列線上及線下的講座與活動,如:童趣舞獅互動坊、傳統節令鼓教學坊,以及傳統燈籠制作教學坊等。
陳子宇說,“這些活動能爲大家帶來歡快的氣氛,我們也希望能借此機會讓更多人從體驗中學習寶貴的文化,例如通過童趣舞獅互動坊和傳統燈籠的制作教學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