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學新加坡?就算不能照搬,但這些稅收理念,真的是有不少可取之處的。
加拿大的住房問題由來已久,本以爲前些天政府會“下狠手”,出台類似禁止海外買家、或是禁止1年內賣房這樣的政策,結果卻只是雷聲大雨點小,沒有實質動作。
多位業內專家認爲,如果加拿大聯邦政府自己不知道該如何做,那麽應該參考參考其他國家的做法。比如,可以學習新加坡,讓獨立屋重新分區不用審核,從而增加居住密度,但這個方法爭議較大,被認爲很難執行。
如果真的下狠手,明令禁止海外買家買房,或者禁止房屋短期內倒賣,亦或是大大提高房屋貸款利息,這又容易矯枉過正,讓房地産行業瞬間崩盤。畢竟,房地産可是加拿大的支柱行業。
那麽,有什麽折中的做法?近日,溫哥華太陽報專欄作者Douglas Todd撰文表示:“加拿大最應該學習的國家,不是新西蘭,而是新加坡。”
如何打壓本地投資者?新加坡的做法值得提倡
加拿大部分地區,雖然針對海外買家有15%~20%的稅,但對本地投資者卻完全沒有任何限制措施,只有不痛不癢的房屋增值稅。
新加坡卻是這麽做的:哪怕是本地人,第一套房如果是投資,需要繳納5%的稅,如果第二套房還是投資,需要繳納17%的稅,如果還想買第三套投資房?稅收高達25%!
如果第四套、第五套、第六套?還是按照25%來收。所以,如果在新加坡購買3套,價值各爲100萬美元的投資房,分別要額外多花5萬、17萬、25萬,總計47萬元!
爲什麽說新加坡的這個做法恰到好處?因爲針對投資者的稅收恰到好處,既不會不痛不癢,又不是一刀切。至于爲什麽遞增,道理很簡單:
能買得起兩套房的人,經濟實力普遍比一套房的人強,以此類推,能買的起4套投資房的人,還付不起25%的稅嗎?但就算付的起,也會皺皺眉頭,畢竟比例是四分之一啊。
至于海外買家?海外人士想在新加坡買房,無論投資還是自住,一律需要支付30%的海外買家稅,比BC省的稅率還高10%。
房價上漲9%,新加坡已經有所行動
2021年,新加坡整體房價上漲9%,而加拿大部分城市全年房價漲幅超過30%。即便如此,加拿大還是選擇先不出台重磅政策,但漲幅遠不及加拿大的新加坡,卻已經有所行動。
雖然新加坡的一些地産人士認爲政策過火,尤其會打擊豪宅市場、豪宅投資市場,但新加坡領導人的答複卻很果斷:“如果我們不做限制,明年房價上漲會更快,房屋市場的庫存量會更少。”
不僅新加坡房價漲幅遠不及加拿大,投資者的比例同樣不如加拿大各大城市。比如從2016年到2021年,在對海外買家已經最嚴格的溫哥華,居然有40%的房屋是被投資者購買,多倫多的比例也占到了35%。
在一些遠郊城市,投資行爲更是令人發指:SFU研究院Any Yan表示,2021年大溫遠郊城市奇利瓦克,首次購房者的交易份額居然只有8%,而奇利瓦克全年房地産交易數量增長了50%。
事實已經擺在眼前:大量的投資者希望在低利率時代、在後疫情時代,在遠郊買房然後做短線投資,賺的盆滿缽滿,而受害者肯定是剛需買房者。
情況比加拿大要溫和很多的新加坡,都能如此有魄力,加拿大爲何至今還不管不顧?到底有什麽難言之隱?
自住買房隨便貸款?新加坡說“不”
說完投資,再說說自住,盡管加拿大存在貸款壓力測試,但鑽空子貸款的比比皆是。比如月薪報稅8000的家庭,甚至能貸到1萬以上的月供,月供比總收入還多。
但在新加坡,要求卻特別嚴格:月供金額必須小于家庭總收入的55%!也就是家庭年收入1萬的話,最多允許付5500的房貸。這種做法,有利于房地産市場的穩定,也不會讓家庭出現財政危機。
反觀BC省,不僅一些低收入人士能貸到很多款,甚至出現了很多無收入的學生名下擁有大豪宅的“鬧劇”,政府和監管機構對此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試問如何控制房價?
相比于新加坡的一些精准稅收,加拿大的稅收顯然力度不夠,比如BC省的投機空置稅、溫哥華的空屋稅,其實都是小打小鬧,有時還會有冤假錯案發生,不僅不治本,甚至不治標。
加拿大接下來會有重拳嗎?
既然聯邦政府已經許諾要改善房屋危機,接下來還會有重拳嗎?目前看來,概率相對較高的是對100萬加元以上的住宅征收附加稅。
如果排除多倫多和溫哥華這些房價昂貴的大城市,100萬以上確實屬于豪宅,如果稍微收取一些稅,也不會面臨多大阻礙。但問題是,100萬還不到溫哥華的平均房價,如果全國推行的話,相當于溫哥華大部分家庭需要繳納。
如此以來,阻力自然會非常非常大。BC省住房部長David Eby就明確表示:“給100萬以上的房子收稅,太荒唐了,至少在BC、在溫哥華是行不通的。”
那該怎麽辦?聯邦政府的確很苦惱。要不,學學新加坡?就算不能照搬,但這些稅收理念,真的是有不少可取之處的。
注:所有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