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清早期,漢人官員備受打壓,最顯而易見的就是姚啟聖,在為平定三藩之亂和收復台灣的行動中,做出了卓絕的貢獻,可是在姚啟聖死後,滿清朝廷竟然還要追繳姚啟聖欠下的軍費;還有周培公、李光地等等,而吳三桂等人,也都是被逼自保。
整個滿清早中期,幾乎沒有漢人能掌管朝廷的核心權力;但是在晚清時期,局勢發展太快,滿族由於生活太過優越,失去了上進心,導致人才凋零;漢人通過上百年的努力,終於逐漸步入了國家權力的核心層,最典型的就是晚清中興四大名臣和袁世凱等。
現在主要來說說晚清中興四大名臣吧。
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曾國潘:
曾國藩出生地主家庭,自幼勤奮好學,6歲入塾讀書。8歲能讀四書、誦五經,14歲能讀《周禮》《史記》文選。1838年中進士,入翰林院,為軍機大臣穆彰阿門生。累遷內閣學士,禮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與大學士倭仁、徽寧道何桂珍等為密友,以「實學」相砥礪。太平天國運動時,曾國藩組建湘軍,力挽狂瀾,經過多年鏖戰後攻滅太平天國。
現在熟知曾國潘的主要是他率領湘軍平定太平天國起義,這就不贅述了,這是大家都耳熟能詳的事情了;其實曾國潘在文治為官方面也是相當厲害的。
曾國藩的科舉路其實算是很尷尬的,並不是說多麼神童,連中三元;1826年,曾國潘應長沙府童子試,名列第七名;1832年,曾國藩考取了秀才;1834年,中試第三十六名舉人;1835年會試落第。
1838年,曾國藩再次參加會試,終於成功登第,殿試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賜同進士出身;其實看曾國潘的科舉路,並不見得如何輝煌,但是想說的是,與曾國潘考試的狀元,如今還有誰認識?就如同現在,還有幾人記得當年的同一屆高考狀元是誰?
曾國藩踏上仕途後,迅速掌握機會,成為了軍機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門生。朝考列一等第三名,道光帝親拔為第二,選為翰林院庶吉士。1840年,散館考試,名列二等十九名,授翰林院檢討。之後的曾國藩憑藉老師的人脈關係和交際網等,十年七遷,連躍十級,堪稱奇蹟。
曾國藩做到的最高官是直隸總督,但是在直隸總督的位子上還沒坐多久,就因為天津教案而背黑鍋,引咎辭職;但是不久後,又被任命為兩江總督,手握重權,後死於任上。
曾國藩的崛起,對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曾國藩的倡議下,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印刷翻譯了第一批西方書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生。可以說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化建設的開拓者。
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李鴻章:
李鴻章是安徽合肥人,出生比曾國潘好太多了,李鴻章的父親是刑部郎中,在時任刑部郎中的父親引領下,遍訪呂賢基、王茂蔭、趙畇等安徽籍京官,得到他們的器重和賞識。
同時,由於科場順利,使他得以有廣泛的交遊和開闊的眼界,當時與他同榜的甲辰、丁未兩科中,人才濟濟,不少人日後膺任樞臣疆寄,李鴻章與這些同年一直保持著密切而特殊的關係。
後投入曾國潘門下,李鴻章不僅與曾國藩「朝夕過從,講求義理之學」,還受命按新的治學宗旨編校《經史百家雜鈔》,所以曾國藩一再稱其「才可大用」,並把他和門下同時中進士的郭嵩燾、陳鼐、帥遠鐸等一起,稱為「丁未四君子」。太平軍起,曾、李各自回鄉辦理團練,曾氏又將自己編練湘軍的心得諄諄信告李鴻章,足見期望之殷。
李鴻章起初是作為曾國潘湘軍的幕僚,後自己組建淮軍,在曾國潘的舉薦下步步高升,在平定太平天國中頗有戰功;在湘軍攻克「天京」後,曾國藩曾執手向李鴻章表示感激:「愚兄弟薄面,賴子保全」。江蘇肅清,湘淮軍將帥均得加官進爵,李鴻章受封一等肅毅伯,賞戴雙眼花翎。後又平定捻軍。
李鴻章的政治生涯比曾國潘走得更遠,到晚期的時候,外國列強指定必須要李鴻章來談判;但是對於李鴻章究竟是忠是奸,是愛國還是賣國,一直存在爭議,就不多說了。
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左宗棠:
左宗棠曾就讀於長沙城南書院,二十歲鄉試中舉,但此後在會試中屢試不第。一生經歷了湘軍平定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平叛陝甘同治回亂、收復新疆以及新疆建省等重要歷史事件。官至東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封二等恪靖侯。
左宗棠的崛起,也還是要感謝曾國潘,科場失意,使左宗棠不能沿著「正途」進入社會上層,進而實現他的志向。但左宗棠的志向和才幹,得到了當時許多名流顯宦的賞識和推崇,其中就有曾國潘。
名滿天下的林則徐對左宗棠也十分器重,兩人曾在長沙徹夜長談,對治理國家的根本大計,特別是關於西北軍政的見解不謀而合。林則徐認定將來「西定新疆」,舍左君莫屬,特地將自己在新疆整理的寶貴資料全部交付給左宗棠。
後來,林則徐還多次與人談起這次會見,極口稱讚左宗棠是「非凡之才」、「絕世奇才」,臨終前還命次子代寫遺書,一再推薦左宗棠人才難得。
由於左宗棠也是湖南人,與曾國潘屬於同鄉,後來在曾國潘的湘軍中出謀劃策,加上很多人都舉薦左宗棠,左宗棠因此踏入官場;並在曾國潘的支持和鼓勵下,組建了「楚軍」。
1861年,太平軍攻克杭州後,左宗棠由曾國藩疏薦任浙江巡撫,督辦軍務。第二年,左宗棠組成中法混合軍,稱「常捷軍」,並擴充中英混合軍,先後攻陷金華、紹興等地,升閩浙總督。在之後左宗棠步步高升,成為朝廷重臣。
至於左宗棠平定回亂、收復新疆、中法戰爭這樣耳熟能詳的事情就不多說了;如果不是左宗棠,或許現在的中國至少要少掉四分之一的領土。
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張之洞:
張之洞可與前三位不同,這位可是真正的大才子,十六歲中順天府解元,二十七歲中進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編修,歷任教習、侍讀、侍講、內閣學士、山西巡撫、兩廣總督、湖廣總督、兩江總督、軍機大臣等職,官至體仁閣大學士。
1883年,中法戰爭爆發,因力主抗爭任兩廣總督。1884年,法國在越南猖獗,邊疆告急。張之洞上疏建議戰守,請嚴督滇、桂之戰,急修津廣之防。四月,清廷召張之洞、封勇晉京。張之洞上陳抗法之事,多所謀劃。
1885年,法軍侵占中越邊境重鎮鎮南關,形勢危急。張之洞奏請調前任廣西提督馮子材、總兵王孝祺等援桂,駐鎮南關。70歲的老將馮子材率軍,奮力殊死抵抗,大敗法軍,扭轉了整個戰局。
法國茹費理內閣因此倒台。但是清廷卻決意乘勝求和,命令前線各軍停戰撤兵。前線將士聞訊,「皆扼腕憤痛」。張之洞接連電奏緩期撤兵,竟遭李鴻章傳旨斥責。
或許現在的人對張之洞最大的印象就是搞洋務運動,包括建成了亞洲最大的鋼鐵廠——漢陽鋼鐵廠,還有湖北織布廠等;如今的湖北經濟活躍,工業先進,還要追溯到張之洞時期。
之後的張之洞,雖位高權重,但再無太多出色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