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坎培拉時報》7月4日文章,原題:澳大利亞的中國觀——我們要透過「恐懼與貪婪」的表面
今年洛伊國際政策研究所的民調顯示,澳大利亞人的對華態度有些自相矛盾。被問及今後20年中國成為澳軍事威脅的可能性時,46%澳大利亞人表示有可能。而被問及目前中國更多是經濟夥伴還是軍事威脅時,79%說是「經濟夥伴」。
澳大利亞陸軍
這表明,儘管澳大利亞許多人對中國保持警惕,同時卻眼盯著對華關係帶來的經濟利益。澳大利亞人可能覺得這是在「務實」對待兩國關係;而在中國人看來,此種態度代表混亂和投機。這種狀況對我們的雙邊關係可沒好處,對華關係對澳大利亞國家利益至關重要。
為什麼在中國對澳意味著什麼的問題上,我們會如此混亂不清?一個重要原因在於,我們接觸到的有關中國的諸多信息恰恰是從經濟機遇與安全威脅這種二元角度來講述兩國關係的。
這也是阿博特概括的「恐懼與貪婪」。我們的經濟繁榮在多大程度上依賴中國,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但在報道中,中國對澳安全利益的潛在風險,基本上被當成理所當然,即便很多時候並無確鑿根據。 也許大多數澳大利亞人更希望中國不會成為軍事威脅。但諷刺的是,這種混亂不清、「恐懼與貪婪」對待雙邊關係的方式,反而有可能強化我們所害怕的那種威脅。中國人十分清楚澳大利亞怎麼看中國,因此對我們沒有好感。
筆者接觸過的許多中國人都越來越強烈地感到,澳極力從對華貿易和投資中撈取好處,但與此同時抓住一切機會公開責罵、羞辱中國。結果是讓中國人覺得,澳大利亞虛偽、不值得信任。正如一名中國人對筆者所言,「一手抓取好處,另一隻手打我們的臉。」
中國人認為澳大利亞搞兩面派,這種看法會造成負面循環。它強化了中國所持的受到外人(即西方)羞辱、迫害的說法;進一步加強一種觀念,即中國必須崛起並甩掉屈辱、壓迫的枷鎖;它還佐證了一些中國人的想法——應反對周圍的人,而非與其合作。
今後20年中國是否會成為澳軍事威脅,目前不可能有肯定答案。但若想防止這種情況出現,我們有必要把公共外交作為軟實力工具大大增加投入。這意味著澳大利亞上下要向中國民眾展示,澳認為中國可以成為活躍於良好地區秩序的一部分。
這並非是說澳大利亞要綏靖或遷就中國,或者接受任何與我們國家利益不符的無理要求。筆者想說的是,澳大利亞對中國模稜兩可的態度,無助於發展健康的雙邊關係——而這種關係是我們未來繁榮的關鍵。 澳大利亞總理特恩布爾這兩天好不尷尬:他在一場宴會上暗示特朗普與俄羅斯有關係的錄音被外泄後,他稱中國是「似友實敵」的談話錄音也被媒體翻了出來。澳大利亞新聞網報道稱,特恩布爾是在去年的一場公共活動餐前飲酒環節的談話中這樣說的,那次談話沒有書面記錄。
但澳大利亞費爾法克斯傳媒16日將這段談話公之於眾。當時有人向他提及中國將南海人造島礁「軍事化」時,特恩布爾回應說,「你指的是我們的友敵吧」。
澳大利亞總理特恩布爾
澳總理辦公室尚未就「友敵論」作出回應。澳大利亞新聞網解讀說,「友敵」指的是「表面上是朋友,實則是勁敵」。這被認為是澳大利亞政府對華政策趨於強硬的又一跡象。
上個月,特恩布爾在香格里拉對話會上發表主旨演講時警告中國不要以大欺小。他當時說,一個強硬的中國會發現,它的鄰國會憎恨讓它們讓渡自治權和戰略空間的要求,並通過強化彼此之間,尤其是與美國之間的同盟和夥伴關係來制衡中國的力量。澳大利亞《金融評論》16日說,特恩布爾上台後,被視為自一手締造中澳外交關係的前總理惠特拉姆以來「最親華的總理」。不過現在,他的對華立場已經大變。一名澳消息人士透露說,特恩布爾特別關切中國網絡攻擊澳大利亞政府機構和私人企業,企圖偷竊商業秘密的行為。
該報稱,對於特恩布爾立場的改變,澳大利亞國家安全建制派人士表示歡迎。前澳大利亞外交官和防務分析師阿蘭·杜邦稱,「澳大利亞對華態度更加現實、強硬,少了些幼稚。這一過程不快,但是穩步推進」。
澳大利亞總理特恩布爾
《金融評論》援引知曉澳大利亞政治消息人士的話說,他們不否認特恩布爾的對華立場在執政兩年的時間裡變化巨大,儘管他們堅稱這一變化是因為局勢變了,而非基於意識形態考量。同特恩布爾有密切工作關係的人士解釋說,「總理是實用主義者,不是意識形態派。他的對華觀點隨著局勢的改變而改變」。
「阿米代爾」(Armidale)級巡邏艦
因為澳媒最近渲染「中國影響力滲透澳政壇」,煽動恐華,中澳關係正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金融評論》稱,特恩布爾的「友敵」言論表明,他對中國在爭議島嶼「軍事化」及其網絡攻擊澳機構日益感到失望,這將進一步把澳大利亞與中國這個第一大貿易夥伴的困難關係複雜化。「對美國沒把握,亞洲打造新的反華聯盟,」路透社4日發自新加坡的報道稱,該地區一些外交官和官員表示,由於越來越擔心不能指望美國成為抗衡中國強硬行為的「緩衝器」,一些亞洲國家正尋求加強它們之間的「非正式同盟」:為儘量不激怒北京,包括澳大利亞、日本、印度和越南等在內的國家正「悄悄地」加大相關對話及合作力度,但其中尚無任何一個國家談及(組建)正式聯盟。
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亞太文化研究室主任許利平5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被點名的這4個國家和中國都有強大的經貿或政治聯繫,不可能組建「反華聯盟」。
被路透社點名的第一個國家是澳大利亞。報道稱,澳總理特恩布爾上周末在新加坡的香格里拉對話會開幕式上表示:「在這個『美麗新世界』,我們不能依賴大國保護我們的利益。
我們不得不為自己的安全和繁榮負責,並認識到我們在與可信任的夥伴和朋友分享集體領導權時會變得更強大。」他的這番表述一直在本屆香會期間迴響。
文章稱,亞太地區官員和分析人士表示,如今該地區國家對特朗普領導的美國政府越來越不信任,尤其是在特朗普先後宣布美國退出TPP和巴黎協定後。
他們擔心特朗普的不可預測性,並對特朗普在今年4月首次中美元首會晤後對中國的「熱情洋溢讚美」感到不安,擔心這將影響(美國)所有與亞洲相關的決定。「我們信任(美國防長)馬蒂斯,我們信任(美國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哈里斯,但最高層面呢?信任鴻溝非常寬」,文章援引亞洲某軍隊高官的話稱。
路透社稱,印度並未派政府代表團參加香會,但一直在該地區積極加強合作。上月,印派遣4艘軍艦和一架P-8「海神」反潛巡邏機與新加坡開展海軍聯合軍演。
印度還正「小心翼翼」地幫助改善越南的國防。由於擔心激怒中國,新德里已拒絕澳大利亞的邀請,不參加澳將於下月與日美舉行的馬拉巴爾聯合海軍軍演。有關海軍官員和外交人員表示,中國已警告有關國家不要擴大該軍演。
但一些官員表示,有關軍演將逐年擴大,因為印度已與澳、新加坡和越南等國簽署了雙邊防務協議。「其間存在各種不同的合作。但在某些時刻,它們將合而為一」,一名印度官員說。
許利平說,這幾個國家確實有一些利益共同點,比如日印越都與中國有領土爭端,他們對中國有擔憂,但是光靠他們的力量不足以跟中國「叫板」。
同時這些國家之間也存在很多結構性矛盾,很難有一致的共同訴求。不排除外媒刻意製造話題和熱點。而相關國家釋放出這樣的信息,是做給美國看的,作為籌碼誘使美國強化亞太安全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