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新冠肺炎疫情的經濟影響,目前大多數分析是與17年前的“非典”相比,基本觀點是短期影響大,中長期影響有限,大體持樂觀態度。最近也有經濟學家意識到疫情對經濟的影響不應低估,形勢不容樂觀。本文看法類似,認爲疫情對中國經濟從短期到中長期,從經濟增長到經濟結構、系統風險、內外環境等各方面,都有深遠影響。對中國的經濟潛力、發展空間和長期趨勢,本人並不悲觀,也不唱衰。但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有必要對問題分析得更系統,更連續。
先看影響程度
考察新冠肺炎疫情的經濟影響,大家都以“非典”作比,是因爲“非典”是自然的參照。但是,二者可比又不可比。畢竟17過去了,經濟結構、發展階段、內外環境都已顯著變化。所以,有些分析在談到疫情的短期經濟影響時,認爲沖擊之大不是“非典”可比,但在談到長期影響時,又拿“非典”乃至1998年洪災、2008年汶川地震等作比,說短期給社會和經濟造成了巨大困難,但其後1到3個月都迎來了較明顯的修複,這在邏輯上顯然是不太嚴謹的。其實,從短期到長期,既有區別,又有延續;短期影響中,有些能較快克服消失,有些問題解決起來則非短期之功。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
一方面,從疫情發生之前的經濟狀態看,已經是前所未有。從2018年下半年起,在各種強監管政策一刀切式猛烈實施下,在中美貿易戰反複、持續中,特別是所謂的“民營經濟離場論”發表後,經濟形勢迅速變化,冷風凜冽,寒氣逼人,一直到2019年,各種暴雷,貫穿全年。到年底,總算迎來一些好消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2020年經濟工作作了針對性、調整性部署,央行元旦宣布降准,中美經貿談判達成第一階段協議,大家信心剛剛開始恢複,經濟正要趨于企穩,在生死邊緣上艱苦掙紮的民營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正在千方百計“活下去”,大家還爭論2020年經濟增長保不保6(我上一篇文章已加以辨析)。恰恰就在這個時候,疫情爆發了。
另一方面,這次疫情嚴重性超過以往,影響同樣非同尋常。新冠病毒潛伏期長,傳染性強,傳播範圍廣,政府乃至全社會的防控力度之大更是前所未有。其狀況,就是現在我們大家經曆的:封閉一直到村,社會幾乎停擺,經濟基本休止。“突如其來”是當年中央在描述“非典”時用的詞,現在用于新冠肺炎疫情顯然更合適。“非典”的發生主要是在春節後,全面、嚴格的防控都到了4月下旬,期間社會上多少已經有些思想准備。反觀這次新冠肺炎疫情,雖然去年12月就有發病,但由于衆所周知的原因,人們不知就裏,毫無防範,都在按部就班,迎接新春佳節,酒店、超市大批進貨,餐飲、旅遊、影視、文體提前投入,嚴陣以待,其他員工放假散飛,沒成想突然就封城、封省、封村了,關門歇業了,足不出戶了,假期延長了,返回困難了,何時恢複正常更是不得而知了(對不少企業來說,一個口罩就能阻止其2月10日按期複工)。總之,從上到下,計劃全變了,預期全改了,一時之間更加茫然了。
屋漏偏逢連陰雨,經濟面臨困難時,最怕的就是疊加效應。2018年以來,各種調控措施和監管政策接連出台,盡管每一項政策措施單獨看都有其道理,但同時疊加起來,就明顯加大了經濟下行壓力。而疫情在上述經濟背景和時機下爆發,本就困難的經濟再受到如此之大的外部沖擊,其結果可能就不僅僅是疊加效應,而是“乘數效應”。恩格斯曾指出,曆史發展是各種力量“曆史合力”作用的結果。由此推論,合力中必然有的力量互相對沖抵消,有的折中調整,而如果是兩種甚至幾種力量同一方向、同一作用且力度加大、互相作用,後果很可能就不是簡單的相加,而是相乘了。如果說2003年“非典”的經濟影響短期不太大,長期也不大,那麽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短期很大,長期也不會小。
比照2019年春節期間消費營收情況估計,僅酒店餐飲、文化旅遊、影視娛樂這3個行業,今年春節期間直接損失就超過了1萬億(沒算延長的假期),占全年GDP 1%。這些損失,即便防控解禁後人們報複性消費帶來收入反彈,也只能得到部分彌補,大部分是彌補不了的,特別是有些以春節爲全年主要收入旺季的旅遊業及冰雪類等冬季文體行業,更是如此。對房地産的影響可能在供需方面都比較大。春節假期本是三四線城市回鄉購房的熱點時期,但今年市場一片沉寂,一季度銷售業績肯定會大幅下滑。同時,受疫情影響,房地産項目的開工建設也普遍推遲。房地産是中國經濟的支柱行業,上遊牽連著鋼鐵、水泥等原材料,下遊牽連裝修、家電等行業。房地産供需雙向下行,對經濟的影響不可小視。除了受沖擊最大的服務業,從種植業、養殖業到制造業、交通運輸業,其他大多數行業也受到或大或小的沖擊,電商等線上消費看似受益,但受制于供貨、物流及快遞員有限甚至減少,收益難免打折。據清華、北大聯合調研995家中小企業結果顯示:受疫情影響,29.58%的企業2020年營業收入下降幅度超過50%,58.05%的企業下降20%以上;85.01%的企業維持不了3個月生存。如果短期內不能恢複正常營業,有些企業難免破産倒閉。就在寫到這一段的時候,傳來了第一批企業倒閉的消息:因受疫情影響,北京“K歌之王”被迫進入破産清算程序,知名IT培訓機構“兄弟連教育”宣布其北京校區即日起停止招生,員工全部遣散。對此,政府出台的緊急纾困救助政策能夠緩解、挽救一些,但也只能是臨時的,部分的,有些後果並非短期內能夠修複,必然延續到中長期。
再看影響範圍
第一,對系統性風險的影響。現代市場經濟是個有機的系統,各行各業各環節各鏈條環環相扣,密切相連,一個環節出問題就可能發生連鎖反應。實體經濟是金融體系的基礎,實體經濟受到沖擊,金融體系豈能不受影響?近年來,中央組織開展了去杠杆工作,宏觀杠杆率快速上升的勢頭得到有效遏制,企業杠杆率趨于下降,爲打贏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奠定了基礎。但是,地方政府的債務風險仍然很高,一些中西部地方政府特別是基層政府債務負擔沉重,中小銀行壞賬壓力很大,房地産行業調控正處于敏感期,防範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攻堅戰尚未完成,壓力依然很大。在這種情況下,又突遭疫情沖擊,形勢更加嚴峻。爲防控疫情,各級政府額外增加了大量開支;爲保護經濟,從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緊急政策,總體上比較得力,但其中的減免稅費政策又使財政雙重承壓,中央財政還有余地和辦法,地方財政將更加困難。企業減收、斷收乃至破産,員工減薪、停薪甚至失業,種植戶、養殖戶、個體經營者遭受損失,他們的借貸即使按照救助政策可以展期、延期,也只能是一部分能夠享受,而且落地還是個問題,也會增加銀行壞賬,加劇金融風險。
第二,對中國全球産業鏈地位的影響。世界衛生組織宣布此次疫情爲“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PHEIC)。雖然總幹事譚德塞充分肯定了中國政府的防控舉措,表達了對中國的信心,也不建議限制貿易旅行,但很多國家此前或此後限制了與中國的航班通行和人員往來。據國家移民管理局整理,截止2月7日20時,已經有102個國家對中國公民實施入境管制措施。另據最新消息,印度2月1日宣布上調家具、鞋類、家電、手機零配件、玩具等産品的進口關稅,並進一步修訂反傾銷及相關規定,以限制進口,這雖然不是針對中國,但涉及中國商品;另有多國開始限制進口中國商品。本來,從2018年開始的中美貿易戰就給中國經濟增加了很大的不確定性,一些外資企業開始向南亞東南亞特別是越南轉移(出于成本等考慮,一些中資企業也向外轉移),以至于越南被稱爲下一個深圳。現在中美達成的第一階段協議中,美方也只是取消部分加征關稅,後續談判進展如何,仍屬未知。現在面臨疫情這個“黑天鵝”的大沖擊,中國的國際經貿環境有暫時冰封之虞,而且産業轉移將進一步加速。因疫情造成中國零部件供應中斷,韓國現代汽車已經暫停所有在韓生産線,正在緊急擴大在本國和東南亞的采購規模;而在武漢擁有工廠的本田和大金工業已決定將工廠複工延到14日以後,這將嚴重影響廣州本田的汽車生産,如果複工再次延長並擴大至湖北以外地區,供應鏈將加劇向外擴散。中國的供應鏈是全球嵌入式,如果這一塊松動,促使全球産生備用基地,這一損傷將是不可恢複的。而中國供應鏈松動,正是特朗普們夢寐以求的:即使有些制造業不能回流美國,最好也要離開中國。上周美國商務部長羅斯在Fox電視台采訪時說:這次疫情有助于制造業回歸美國;外企在評估中國供應鏈時,很難不注意到這個風險;特朗普總統競選的重要承諾之一就是把就業機會帶回美國,新型冠狀肺炎疫情爆發有助于總統履行這一承諾。話雖難聽,但也是大實話,應引起高度重視:全球供應鏈的調整、分散對中國制造的傷害將是嚴重而長期的。
第三,對經濟格局和商業模式的影響。縱觀人類發展的曆史長河,瘟疫的陰影始終揮之不去,對人類社會有著深刻影響——災難之後促使人們從多方面深刻反思、變革。17年前的“非典”就給中國經濟社會帶來深刻改變,其中電商的大發展就始于此時:淘寶于2003年5月10日上線(兩年後馬雲把5月10日定爲“阿裏日”),現在已發展爲無比巨大的淘寶帝國,幾乎成了中國零售電商的代名詞;京東網上商城也是那個時候上線,最後發展爲今天的京東帝國,中國人的購物習慣和商業模式也由此發生了深刻變化。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作爲重大公共事件,必然也會牽動一系列包括商業模式、行爲模式在內的經濟社會深刻調整。在疫情沖擊下,線下行業遭受巨大損失,但線上行業由此受益,人工智能等科技與互聯網行業及其相關的數字經濟機遇空前。關于疫情將帶來的産業格局調整特別是新興行業的發展機遇,最近已經有不少文章專門具體探討,此處不再贅述。這裏僅從人們工作方式同時也是企業人力資源一個領域,說明目前已經出現、未來必將快速發展的創新模式。舉兩個看似不相關但同屬上述領域的例子:一是在線辦公。近年來以外賣爲代表的“宅經濟”已經迅速發展,疫情又促進在線辦公、居家工作,這不僅改變了人們的工作方式和企業雇傭模式,還深刻影響到員工和企業的關系。二是“共享員工”。截止2月6日,包括雲海肴、青年餐廳、蜀大俠在內的21個餐飲企業1200余人加入盒馬臨時用工隊伍,成爲“共享員工”;2月4日以來,生鮮傳奇、沃爾瑪、步步高等多家公司也發出了“共享員工”邀請,歡迎暫時歇業的員工前去上班;2月5日,京東7FRESH發布了“人才共享”計劃,邀請臨時歇業的餐飲、酒店、影線及零售聯營商戶員工前去打短工;2月6日,阿裏本地生活推出就業共享平台,招募萬名餐飲員工臨時送外賣。實際上,以上兩種方式在國外已經很成熟和流行,“靈活用工”、“共享員工”被業界普遍認爲將會是未來10年中國在人力資源供給方面的最大變化。
作者簡介:
孫長忠,清華大學全球私募股權研究院研究員,宇視科技(uniview)首席經濟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