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一個融合多元文化且推崇精英教育的國家,新加坡的基礎教育水平在全球位列前茅,同樣耀眼的,是新加坡中小學孩子的綜合素質表現。
當以全球化的視角來審視各個國家各個地區的素質教育質量時,我們不得不將目光聚焦到經合組織每三年舉行一次的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中,根據最新的2018年測試結果顯示新加坡學生在數學、閱讀、科學測試方面排名全球第二,在全球化素養方面排名穩居全球第一。
而在2015年的結果中,新加坡的孩子在數學、閱讀、科學、合作解決問題等方面均排名全球第一。
圖片來源:2018pisa – 國內版 Bing images
注:受到新冠疫情影響,原本是2021年舉行的PISA測試推遲到2022年舉行。
想必你也跟我一樣好奇,爲什麽同樣是教育,在新加坡受教育的孩子卻能取得如此傲人耀眼的成績?這就得從一個叫CCA的課外輔助課程中去尋找答案了。那麽這個CCA究竟是什麽樣的一種課程?爲什麽從小學到初中都安排了這個課程?上這個課程究竟會給我們的孩子帶來什麽呢?接下來就跟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CCA即Co-Curricular Activities的簡稱,也就是“課外輔助課程”。雖名爲輔助,但CCA在實踐中卻是新加坡教育部爲全國的中小學生設立的必修課程,是在國家層面上貫徹全人教育理念下實現中小學素質教育的“國家方案”。
爲什麽說是國家方案呢?新加坡教育部是這樣描述新加坡的教育理念的:“我們對于孩子受教育結果的期望是,擁有健全的自我意識;擁有健全的道德觀;擁有接受未來挑戰所需的技能和知識。同時希望孩子們成爲自信、主動學習、積極貢獻、有公民意識和責任感的人。”
新加坡教育部部長黃循財在社交媒體也曾表示,“教育不僅僅是追求良好的學術表現,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從小培養良好品格和價值觀,以及鍛煉如何與他人溝通和協作等軟技能,我們正朝著正確方向邁進。”
正是在這種教育理念的指導下,爲全面發展孩子綜合素質的CCA課程受到了舉國上下的重視。因此規定新加坡所有的小學生、初中生都必須參加四大種類中的至少一項課程:
01體育運動類
這一類課程的目的是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樹立公平的競爭思想、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精神。
對于有運動天賦和特長的學生來說,這一類活動能激活其運動細胞,逐漸適應參與各級各類比賽的要求,幫助他們成爲職業運動員。課程有足球,籃球,英式女籃,曲棍球,龍舟,橄榄球,遊泳,跆拳道,空手道,保齡球、攀岩、射擊等。
02表演藝術類
這一類課程的目的是將學生的興趣與天賦相結合,培養學生的優雅品位、對多元文化的欣賞力和包容精神、對藝術獨到的見解與創造力。
課程有吉他,管樂,弦樂,戲劇,合唱,舞蹈等。學生會通過這些課程得到高水平的藝術表演訓練,因此常常出現優秀的中學CCA藝術團體在演出時一票難求的情景。
03制服團體類
這一類課程的目的是通過組織學生進行集體活動培養其自覺自律精神和服務意識,同時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國家榮譽感,爲形成學生的社會身份認知、培養社會奉獻意識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TVRVeUxqY3dMalk1TGpFNU9BPT0=
團體有童軍、少年旅、學生警察、學生軍、紅十字會和聖約翰救傷隊等。
04俱樂部和社團
這一類課程的目的是通過學生自發的組織和探索,將社會服務、科技創新、傳統文化、地球生態等多方面的內容融入其中,使學生能夠充分的探索自己的興趣與專長並在實踐中獲得相應的知識和技能。
有創業社、科技社、創新社、環保社、義工社、廣播社、攝影社等,還有一些學術性質的天文社,數學社,中文學會、機器人協會等。
看到這裏,可能你心中也産生了與我一樣的疑惑:爲了全面發展孩子的各項品格而提供這麽豐富的輔助課程聽起來是很不錯,可是,這些課程每天會占用半天孩子學習文化課的時間,這個CCA真的有那麽重要嗎?萬一到時候玩飄了,那豈不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嗎?
當然不是!對于新加坡政府來說,他們希望通過CCA課程貫徹真正的素質教育,培養出全面發展、“高分高能”的孩子;對于學生來說,除了CCA課程能豐富校園生活、鍛煉自己的各項能力之外,對日後的升學、申請國外高校、申請獎學金等都有極大的幫助!
圖片來源:CCA課程 – 國內版 Bing images
在O水准考試中,CCA得分較高的學生可以享受到“升學優待”,在成績中直接減掉兩分。中國的高考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一分壓倒一千人。同理,這兩分的作用你可是萬萬不能小看的!
舉個例子,新加坡的初級學院Hwa Chong Institution通常錄取分數是4分,而你的考試成績最多能把你的基礎分數減到6分,這就意味著你要通過CCA來減去差額的2分,才能達到其錄取標准。
同時,在新加坡國立大學(NUS)、南洋理工大學(NTU)等,CCA不僅是重要的錄取標准,還是獲得寢室入住分數的主要來源。
如果准備申請國外大學或者某些獎學金項目時,CCA成績也是一個占比很重的評價標准。許多大學會先查看學生的CCA記錄以決定是否考慮讓學生通過所申請的請求。
被譽爲“常春藤名校直通車”的萊佛士書院就曾有過SAT2400拿滿分卻因爲沒有參與任何CCA課程而被美國各頂尖高校拒之門外的先例。
圖片來源:CCA課程 – 國內版 Bing images
計分標准
既然CCA的成績也這麽重要,那它又是如何計分的呢?對此,新加坡教育局也做出了明確的規劃,CCA的課程成績一共從五個方面計分:
1. 領導才能(Leadership)
學生擔任活動組織的隊長、協調員、管理員、指揮、負責人等領導職務可以獲得加分,同時參與兩項活動時分數可以累加,最多可達12分。各項分數不等,各個學校也會有不同。
2. 素質提升活動(Enrichment)
校方爲提升學生的個人品格而設置的模塊化活動,學生每完成一個模塊可得一分,最多可完成三類兩個模塊共計六分。
3. 成就(Achievement)
通過參加校方定期舉辦的文藝彙演、比賽等各式活動,從是否是學校代表、是否獲得獎章以及比賽表現等方面進行評分。
代表學校參加校際、區域、國際比賽取得最高名次,就可獲得計分,最多可計8分;
獲得獎章是指參加非競賽類獎項活動,諸如國家青年成就獎,取得獎勵者可獲得計分,最高可得6分;
成績表現是指參加校際、區域、國際比賽取得獎勵名次即可獲得計分,最高可得6分。
4. 參與(Participation)
學生至少要達到75%的出勤率,出勤率越高參與度就越高。參與所選課外輔助課程出勤率高于75%者,可計最高10分;對于出勤率50%-74%者,可允許次年補足,否則不予計分;對于除健康原因外低于50%的出勤率者,不予計分。
5. 服務(Service)
通過參與社區活動和慈善活動的情況以及時長得分。對于校外社區活動的性質、組織、單位等均有明確規定,不在規定之列的均不能取得計分。一般級任老師會安排學生做滿100小時的服務活動,在中學期間參與社區活動超過100小時者,計5分。
這一套評分體系涵蓋了學生成長所需素質的各個方面,也爲培養出國家所需要的人才指引了方向。看到這裏,CCA的重要性也就十分明確了。想要了解更多資訊,歡迎隨時來和我們交流!
封面來源:https://www.eastcoastpodiatry.sg/blog-post/sport-or-uniformed-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