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衛生部網站上的最新人口數據,本地居民出生時的預期壽命從2018年的83.7歲,微跌至2019年的83.6歲,再回升至2020年的83.9歲,爲全球最高之一。
2020年初在全球蔓延開來的冠病疫情,導致多國人民的預期壽命縮短,但本地數據顯示,新加坡人的預期壽命持續延長,不受冠病影響。
根據衛生部網站上的最新人口數據,本地居民出生時的預期壽命(life expectancy)從2018年的83.7歲,微跌至2019年的83.6歲,再回升至2020年的83.9歲,爲全球最高之一。
其中,男性預期壽命2019年的81.4歲略升至2020年的81.5歲,女性從85.9歲提高至86.1歲。
至于本地65歲年長者,男性過後預期可再活19.6年,女性則是23.2年,這意味著現在65歲的人,男性平均可活到84.6歲,女性可活到88.2歲。
《英國醫學期刊》去年11月發表的一項國外研究顯示,冠病疫情導致2020年多數地區人民的預期壽命縮短,所縮減的預期壽命比2015年流感期間高出逾四倍,當年的流感是21世紀以來最嚴重的一次季節性流感潮。
這項針對37個中高收入國家和地區的研究也發現,其中31國人民因冠病而縮短的歲數合計超過2800萬歲。其中,2020年美國人的平均預期壽命縮短1.5年,從78.8歲降至77.3歲,是二戰以來最大跌幅。
不過,研究指出,在防疫有成的國家和地區如新西蘭、挪威和台灣,人民的預期壽命分別延長0.7、0.1及0.3歲。這項研究並未提及新加坡。
新加坡是少數在2020年 沒出現死亡率上升國家
新加坡國立大學蘇瑞福公共衛生學院的全球衛生方案聯合主任林方源副教授受訪時解釋,預期壽命受很多因素影響,很難斷定其中的因果關系。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全球醫療體系承受著疫情壓力,新加坡是少數在2020年沒有出現死亡率上升(excess mortality)的國家。
“雖然我國至今有800多人因冠病並發症逝世,但比起每年約2萬2000人的死亡總數,僅占一小部分。”
林方源補充,疫情期間人們的健康行爲有所改變,常戴口罩降低了流感和其他呼吸道疾病的發病率,勤洗手也減少了腹瀉等腸胃疾病。
但他提醒,若過去兩年的癌症篩檢率降低,肥胖症及其他慢性疾病的發病率上升,預期壽命或可能進一步縮短。
“這些因素不會立即致命,但會影響日後的預期壽命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