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中央醫院與國立癌症中心腹膜腫瘤與罕見肉瘤科顧問王進安助理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發現,若能抑制病患腹腔內腹水中一種名爲纖溶酶原活化物抑制因子-1(PAI-1)的關鍵蛋白質,有望提高病患的治療效果。
新加坡國立癌症中心研究員發現可能治療腹膜癌的新方式。若把癌細胞和腫瘤所在的表面分別視爲“種子”和“土壤”,新療法聚焦在助長腫瘤生長的“水”,通過抑制腹水中一種特定蛋白質來遏制癌細胞增殖,希望提升腹膜癌患者的治療效果和生存率。
2019年底,楊惠卿(67歲,教堂唱詩班指揮)和孫子玩耍時,突然感到下腹右邊一陣劇痛。她原以爲是暫時性的肌肉疼痛,但疼痛持續一周,隨後還發燒,吃退燒藥仍不退。
全科醫生確認楊惠卿沒有患上骨痛熱症,建議她到醫院急診室。住院兩周後,楊惠卿在2019年12月被診斷患上第四期盲腸癌,部分癌細胞已擴散到腹膜。
楊惠卿說:“我和孩子們當時非常震驚。我從未聽過盲腸癌,甚至在確診前沒有感覺身體有任何不適,怎麽就發展到第四期罕見癌症了?”
每年約千名腹膜癌病患僅5%至10%可治愈
非常幸運的是,楊惠卿可接受手術消滅癌腫瘤,術後也無須輔助性化療。她在隔年2月完成約10小時的手術,住院17天,如今康複良好,只須定期複診。
腹膜是襯于腹腔和盆腔表面的一層薄膜,覆蓋絕大部分腹部器官,而腹膜癌可能源自腹膜本身,或因其他器官的原發性癌症擴散而導致。其中,胃、大腸和卵巢癌引發腹膜腫瘤的概率尤其高,約六七成的卵巢癌病患也會出現腹膜癌。
國立癌症中心每年約1000名腹膜癌病患,當中僅5%到10%病患如楊惠卿,有可能通過細胞減滅術(CRS)和腹腔熱灌注化療(HIPEC)治愈;約三成病患可進行全身性化療,但抗癌藥物較難滲入腹腔對抗癌細胞,以致療效低,而其余約六七成只能接受慈懷療護來應付症狀,意即無法治愈。
新加坡中央醫院與國立癌症中心腹膜腫瘤與罕見肉瘤科顧問王進安助理教授解釋:“腹膜癌病患的治療效果低,主要是因爲公衆包括醫療人員,對腹膜癌可治療的意識仍不足夠,療法也屬初級。”
由王進安帶領的研究團隊以兩三年的時間針對156名處在不同階段的腹膜癌病患的生物樣本進行分析,發現病患腹腔內所累積的腹水中,有一種名爲纖溶酶原活化物抑制因子-1(PAI-1)的關鍵蛋白質。
若能抑制這個關鍵蛋白質,就能遏制癌細胞增殖,有望提高病患的治療效果。在研究團隊發現PAI-1之前,尚未有人發現PAI-1與腹腔內癌的生長有關。
下來五年,團隊希望能研發治療方法和藥物,並且對藥物的臨床療效進行評估。其設想的療法包括把藥物直接注入與身體其他部位分離且封閉的腹腔中,以直接抑制腹水中的PAI-1,從而獲得最佳療效。
王進安助理教授:目標是讓病患壽命延長兩倍
王進安解釋,腹膜癌病患一般上應該能接受這項療法,包括末期癌症病患,也可通過這類方式緩解症狀,改善病情。“我們的目標是把病患壽命延長兩倍,尤其針對患有侵略性非常高的癌症病患。”
王進安也強調,研究不只發現針對腹膜癌的新療法,這種針對“水”的療法概念,旨在找出是什麽促進不同癌細胞增殖,也可改變其他癌症未來的治療方式。
研究結果已在本月發表在“Cell Reports Medicine”,研究團隊正與多家政府機構和醫藥公司合作開發新治療方案與藥物。
腹膜癌病患的治療效果低,主要是因爲公衆包括醫療人員,對腹膜癌可治療的意識仍不足夠,療法也屬初級。
——中央醫院與國立癌症中心腹膜腫瘤與罕見肉瘤科顧問王進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