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步提高碳稅雖有助新加坡提前在本世紀中便實現淨零碳排放目標,但國會議員認爲政府還須加大對可持續發展領域人才培養的投資,以發展本地的綠色行業。
多名議員昨日在國會參加新財年政府財政政策辯論時,針對我國要如何達成可持續發展的目標以及應對氣候變化,提出建議。
財政部長黃循財在預算案聲明中宣布從後年起分階段上調碳稅,從目前每排放一公噸溫室氣體征收5元,增至2024年和2025年每公噸25元。
議員傅麗珊(三巴旺集選區)說,盡管這有助企業逐步采取綠色方案,但預算案聲明並未表明政府要如何提供資助,培養綠色行業人才。
她說,可再生能源生産和能源優化技術的研發非常重要,目前許多國家都在爭奪人才以支持可持續發展相關行業。新加坡應定位爲區域的綠色中心,吸引人才建設綠色行業。
“現在也是我們加大投資,爲可持續領域培訓和培養新一代創新者和工程師的時候。”
傅麗珊說,在利用可再生能源和實現垃圾循環管理方面,先進的技術是突破許多限制的關鍵。“政府必須做得更多,向全國表明擁有工程與研發人才的重要性。”
官委議員、新加坡國立大學自然氣候方案研究中心主任許連斌教授也認爲,我國必須加大力度,提高各領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他說,我國各行業和價值鏈在可持續發展方面具有三大技能差距。
首先,雇員對氣候變化與可持續應擁有基本知識;第二,協助公司發展和落實可持續措施的特定技能;最後,確保主要領域成功轉型到更具可持續商業模式的行業特定技能。
許連斌說,更重要的是,我國在繼續制定和落實更多培訓計劃來填補這些缺口時,也應意識到其他城市的需求。
“通過協助其他城市提高能力來應對氣候變化和可持續挑戰,新加坡或可成爲全世界的可持續發展學院。”
議員陳有明醫生(裕廊集選區)在談及能源安全時則指出,這事關新加坡存亡。目前我國絕大部分的電源供應來自天然氣,風險極大,必須探討更多其他的能源供應選項。
“如果說冠病疫情教會了我們一件事,那就是我們須從‘及時’(just in time)轉向‘以防萬一’(just in case)。”
陳有明說,目前有一些國家已開始探討采用氫能源,新加坡應領先于市場,建立生産能力,以降低被抛在後頭的風險。開始使用氫能源來生産電力和燃料電池,也有助我國累積經驗,在必要時擴大生産規模。
他也認爲,我國應密切關注核裂變和核聚變的發展。
“我們須了解這些不斷演變和興起的技術,以便在捉緊時機做出明智,甚至是艱難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