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價預測在2020年5月和2021年初曾今預測過兩次,收獲了許多點贊,也有不少磚頭,今天大年初九,夏某鬥膽預測一下虎年趨勢,老調再彈一下,看看除了點贊或者磚頭,能否收到一兩個紅包呢。
新加坡房市在鼠年打了一個並不深的老鼠洞先下跌後上漲全年起2.2%後,于牛年走出個十年一見的大牛市,組屋和公寓分別上漲12.7%和10.6%,期房交易量也第一次過萬,達到13027間,比往年高30%。
俗話說:興已動,料也歇不得。股票上有句老話,橫有多長,豎有多高。正當大家看好新年房價,以爲房市在虎年會繼續虎虎生威時,政府在12月16日給市場澆了一盆冷水,理由是房價漲勢不要超過經濟走勢,地球人都知道之前放水多資金泛濫通脹嚴重現在美聯儲要踩刹車,對房市影響比較複雜,寥寥數語不好回答而且有點假,大數據時代,還是靠數據說話。
正當有些買家希望房市在covid中崩盤,找各種理由說服自己不要買房時,私宅全年在疫情中仍上漲13.8%。
目前現金和負債之間的差距也最大了,說明許多人錢在銀行,不知道怎麽花,第二套房那麽高的稅有些人下不了手。
于是有些土豪只好做信托,掐指一算,去年我買家中做了6個trust,我有律師朋友對trust費收比較低。
而且不只是國人,大家都在買房
本文首先從供求分析,結合市場情況,土地問題,降溫措施,供需關系等預測接下來幾年的地産趨勢。
接著根據國際形勢,放水情況,疫苗及買家心裏變化來分析可能的走向。如果您有不同看法,歡迎拍磚,成爲磚家後我也在家有點事做搬磚頭來建一棟房子。
1. 供給方面
私宅供給方面主要是政府賣地和開發商集體回購。目前來看,政府土地供應是遠遠不夠,這幾年平均每年供應8600個單位。
而集體回購因爲ABSD調高到35%後不太可能,開發商暫時是想把目前樓盤賣掉,只敢拿小塊的地,因此政府供應需要多拿5000個單位出來。
目前集體出售供應緩慢,按照每5年一個circle,可能2022年會有不少房子enbloc。
最近集體出售才扣出了100來個單位,還不夠大家塞牙縫呢,叫中介去喝西北風呀。
爲了避免房子越建越小,許多區域要求開發的平均戶型面積要超過100m2,使得今年供應量銳減,而且因爲總面積大了,未來的購買總價將上升。
已經開盤的樓盤也賣掉很多,許多都快賣光了
目前庫存才14333多間,曆史新低
特別是EC,只剩下71間了
2022年新推出的單位只有6658間,包括EC,也是比往年要低不少。
根據曆史經驗,庫存低時房價就會起
接下來會開盤的項目,建議關注這幾個
*🧧Project Preview Date*🧧
Royal Hallmark This weekend sales preview
The Arden 19th Feb SF Open
Baywind Resi End Mar SF Open
North Gaia End Mar Open (can start mktg 19 feb)
Northumberland April SF Open
2. 需求方面
人口雖然因爲疫情停止增長,但因爲本地老齡化和少子化,移民逐漸增多,政府近年來有所放松移民政策,疫情下選民傾向于支持政府繼續放松移民政策。
根據2013年的人口白皮書,2030年將有650-690萬人口,目前政府已經做了更多的基建來承接這麽多人口,自然需要更多住房。
而人口結構的小家庭化和少子化,使得房子需要越來越多,小戶型也更受歡迎。
目前私宅價位只比13年高一些,而居民收入卻增加了不少,因爲許多HDB upgrader有能力負擔公寓,因爲人只活一次,要享受生活。
家裏有娃的也希望多些設施給小孩子玩,比如我兩娃之前很喜歡跑去同學家公寓蹭遊泳池,因爲疫情公寓保安管很嚴,對我們進出有時刁難一下,一氣之下我也把組屋賣了換成公寓,享受一下人生。
2021年經濟增長不錯,GDP起了7.2%,22年可能會3-5%, 因此大家收入會不錯,有錢就可以買房了
失業率也低,才2.4%
對沖基金也建議買房對抗通脹
3. 房屋市場和降溫措施
我在2020年5月的文章也提出,目前的房市跟09年不同,經過9輪的降溫措施,房市泡沫很小,房子價格基本就是房子價值,比較安全。去年初也預測了牛年可能牛氣沖天,雖然才說起7-8%沒問題但有點低估。
以下圖可以看出,拜seller stamp duty所致,只有約1%的賣家會在交房前賣出,所以投機盤少。
但是許多之前買的投機者也賺錢了,看看Riverfront Residence, Stirling Residence, Jadescape等樓盤,許多買家年化回報5-6%,比銀行利率高多了。
牛市起太多了,房市有點上火,國內降溫是喝王老吉,這邊也有涼茶。
在2021年12月15日晚上11:50分突然發的大招,主要是增加額外印花稅。
我覺得政府的措施可以理解,其實影響也不大,雖然降溫以來我新盤還沒開胡,但我看到市場成交量依舊有以前的80%,只能怪我自己運氣問題,碰到的買家受了影響。
4. 房價上漲因素
4.1 首先就是國際範圍內大放水
看看美聯儲的資産負債表從4萬億一下子跳到2020年7萬億了,還在無限量繼續中。想一下上次09年從1萬億跳到2萬億的量化寬松就讓市場怎樣。這次放水由于資金流通,其實相當于12萬億進入市場。
貨幣貶值也厲害
現在其實已經到了8.86萬億,雖然這幾個月一直說通脹太厲害了,我們要加息,但是還是繼續放水,只是閘門開小點,水流慢點。就像一個人吃了鴉片,身體吃不消,也覺得要停下來,但是嘴巴還是控制不住要繼續吸幾口。
放水首先是讓股票上升,因爲最容易進入和殺出,然後就是稀釋中産階級的財富。造成馬太效應,有錢人更有錢,因爲資産多,窮人更窮,因爲工資沒漲還可能在跌,別的啥都在漲。
主要是通脹厲害,美國通脹7%了,新加坡通脹也有3.8%,所以房價不漲才怪了。
相信你們都知道我的名言,要打敗通脹最好的辦法就是成爲通脹本身。
看新加坡過去幾年的數據,房價增幅一般是通脹的2-5倍,雖然跟天朝不能比,還一般般,還過得去。
4.2 利率依然低位,雖然今年肯定要加息
目前許多銀行的利率達到曆來最低水平,使得買家借銀行的錢還貸很劃算,有許多朋友趁這個機會選擇好的利率配套來做refinancing。
可見利率從2.6%到1.3%,每個月可以省$600,而低利率估計接下來會結束,今年大家可以盡快轉成固定利率配套,現在還有2年1.3%的固定配套。
我可以查到各個銀行的利率配套,在各個銀行都有熟悉的幾個banker朋友,熟悉各個銀行的條規,有收費hdb $1500和private $1700的律師推薦,如果朋友要refinancing,也可以聯系我。
4.3 建造成本上漲
這是老王曾經說的:大家需要爲covid-19的新規付出更高成本,注意這裏用的英文是Must
現在許多樓盤都延期了,我的ASR也延期了3-4個月,工期延期傳導到所有租房都起了。
4.4 香港神助攻
隨著中國和英美在香港等問題上的對立,美國終止香港的特殊地位,撤銷香港優惠待遇,同時呼籲一系列盟友企業推出香港。加上大陸加大對香港的管控,以前許多資本心虛,怕一朝也被共同富裕了,香港沒那麽吃香,許多人向外移民。
我覺得在香港強推國安法也是天朝兩害相比取其輕,長痛不如短痛,香港一直鬧,持續發炎,不如刮骨療傷,實踐證明這一招的確高明。
所以我覺得中美還會繼續發功,香港台灣是棋子而受害,坡縣可能成亞太唯一的自由金融中心而受益,影響是長遠的。
很明顯,富人在老二那邊放錢的可能會轉到老三,富人又不care 啥ABSD的,舉例看叫B88的豪宅,新加坡人才占26%呢,4個3千多萬的penthouse都是外國人買的,而且那個房子還不讓人reissue。我本來問主管,這些人怎麽把錢弄過來的,得到的智慧答案是:有錢就不是問題,問題是怎樣有錢。
不過這個是外部因素,我們當然希望香港能繁榮穩定,這樣股票也能少跌些,我年初還號召大家做多恒生科技指數,賭大國國運,現在還沒賺錢呢,幸虧沒買美股,否則都被活埋了。
4.5 疫苗與經濟
現在連學生都打疫苗了,有些國家已經放開所有限制,大家一下子信心高漲,所以大家預期2022年經濟會繼續強勁反彈。
經濟複蘇情況下,2022年住宅價格有望上漲,一般都是這樣的,經濟複蘇,大家錢包變鼓和信心增強。
還記得DBS在2018年的神報告麽,說2030年平均尺價回到$2900,說實話我之前也不相信,但是你看這個曲線,還真有可能。
未來房子會更小,尺價更高,咱們騎驢看唱本,走著瞧。
5.總結
唠叨這麽多,其實不說你也知道,中介大部分都是看漲的,這有些是職業因素,但這也是大勢所趨,最大影響是供需因素和通脹因素。
房價平穩上漲,除了沒買房的人受損,其他所有人包括開發商、銀行、購房者、建築材料商、裝修公司、政府等等都是獲益的。換言之,沒房的人是站在一個社會的整體對立面與房價抗爭,只有他一個人希望房價下跌,而一個人的力量多麽弱小,最好是順勢而爲。
但是也是要選擇好的樓盤和單位,不是所有的新盤都合理定價,也不是所有的二手盤都值得投資,需要耐心和細致的分析,有時需要等待和好的談判策略。
說了這麽多,還是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有些新盤會繼續打折,有些二手盤也會有急售,雖然上漲,但是還是有些value deal的,你需要一個有經驗和有同理心的地産顧問來幫忙,現在就拿起電話,撥打96951591,開啓愉快的購房之旅,想要賣房或出租的朋友也歡迎
總體來說以上各方面因素推動了價格上漲,今年組屋上漲7-8%,公寓上漲4-5%,房市來一輪虎虎生威,應該是可期的。
3%是我司分析師的預測,他去年也是預測了3%(公家人不敢太高調怕政府打壓),但我覺得會超過這個,我的公衆號隨便說都行,政府不會來看和管,我的地盤聽我叫。
如果你覺得太貴可以等半年,到下半年就會發現越來越火等不及了。降溫措施後6個月是好的進入時間點,因爲開發商和賣家會誠意賣好談價,如果風向一變,那又像去年,完全變成了賣房市場,到時談價又要看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