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騎樓
有人說建築是一個城市文化的縮影和基本元素,一個城市或國家的風格首先表現在它的建築風格和建築特色上。所以,如果你想探尋一個城市的曆史和文化,我覺得最好的切入點就是去看它的建築與民居,因爲那一草一木,一磚一石都無聲書寫著一種景觀、一種文化、一種智慧。比如蘇州有園林,北京有四合院,上海有石庫門,日本有庭院,泰國有寺院,而南洋就有騎樓。
漫遊新加坡,除了那色彩各異的組屋是新加坡建國以來“居者有其屋”的明證之外,新加坡的建築最有特色的莫過于那路邊常見的騎樓了:沿街延伸出一排立柱,形成一條有蓋的行人長廊,于是二樓好像騎在一樓上面,所以顧名思義叫“騎樓”,這裏的人也叫它“五腳基”。這樣的長廊設計倒也是符合新加坡那多雨而炎熱的天氣,行人即使不帶雨具面對突如其來的暴雨也可以在這些長廊下面泰然若之地走一段路,躲開那來去匆匆的大雨或是驕陽。翻查曆史,騎樓是一種外廊式的建築設計,它是18世紀下半葉,英國人來到印度,因爲無法適應印度炎熱的天氣,于是在住宅前加了個外廊以遮風、擋雨及避陽,很快被當地人效仿。然後,隨著英殖民勢力的擴張,從而傳至南亞、東南亞、東北亞而至中國。所以,騎樓建築是歐陸建築與東南亞地域特點相結合的一種建築形式。特別是南洋的騎樓,一樓經商、二樓以上住人,既遮風擋雨,又招攬生意,商住兩用,美觀而實用。現在想來,那百多年前的建築設計正是符合了以人爲本的理念,才能以流傳,又一次證明了凡是有生命力的舊事物一定是與人的生活息息相關的。
記憶裏,這樣的騎樓我在故鄉也見過,那是上海金陵路一帶,一路長廊,一路店屋,即使面對上海六月漫長的黃梅雨季,也可以在那裏逛個不停,而不懼風雨。它是我求學時最喜歡逛的一條老街,九十年代初期它時尚而文化,曾與著名的上海南京東路比肩。那時那裏有賣地道的上海小吃、文房四寶、各類中西樂器、外貿衣服……可以說是一個文化寶地。它和臨近的南京路的人潮洶湧和繁華喧鬧截然不同,它甯靜中帶著城市的煙火氣,這邊是著名的周虎臣毛筆宣紙店,那一邊卻是西洋樂器店,各類風格迥異的店在一條街上,卻毫不感覺突兀。那時經濟不寬裕的我和朋友們可以在那裏度過一個下午,看看衣服,嘗嘗小吃、試試樂器、買買毛筆宣紙,在附庸風雅中打發時間,樂此不疲,因爲“最美不過下雨天在騎樓躲雨的那一刻……”而今隨著上海城市的變遷,金陵路的那些店已不複存在了;當然還有在福建廈門旅行時——那些來回可以走幾遍的小街……但隨著中國城市的快速發展,大多的騎樓已經拆除不見了,只能留在記憶深處。
所以,來到新加坡後,看到這些色彩絢麗的騎樓驚喜不已!它保存完整,數量又多。其中,最令人浮想聯翩的便是騎樓上那些保持完好的木制的百葉窗,有圓拱形的,有方形的,有的窗戶周圍上還刻著各類花紋。木制的窗戶不同于現代的玻璃和金屬,那麽的明亮和刺眼,遠遠看到那半掩半開的木制百葉窗,或明或暗,讓人禁不住會揣測那些窗戶背後的一個個故事和一段段經曆,彷佛充滿著古老和神秘。還有那些貼在騎樓牆上的缤紛五彩的釉面磚,也叫人沉醉其中:有的是各種花卉;有的只是圖案和花紋,用色卻是那麽的鮮豔,筆法又是那麽的古樸;有的建築上還刻著花鳥魚蟲獸的雕塑,栩栩如生,讓人驚歎不已。這些花卉鳥獸看似普通,其實都包含著吉祥和喜慶的寓意:牡丹象征富貴,石榴象征多子多福,喜鵲代表喜慶,鯉魚表示躍登龍門,猴子代表加官封侯……這些尋常的圖案和花紋,承載著人們在日常生活的期盼和夢想,表達著人們對未來生活的期許與展望,而且仔細看每一幢都不同,那些細節處無不體現了當時主人和工匠們的獨具匠心和用心良苦,把這些稱爲藝術品也毫不過分。換個角度想,一幢建築實際上是設計者的文化品味和審美情趣,每天都對著路人進行著強制性的“審美教育”,然而有品味的建築會營造公共的審美氛圍,會推動整座城市文化的良性發展,這或許就是建築能代表著城市文化的積澱和凝聚力的原因了。
令人浮想聯翩的便是騎樓上那些保存完好的木制百葉窗
于是無事所做時,我常會徜徉在這些南洋風格的騎樓間,在加東、在廈門街、在牛車水……邊走邊看,去感受它們靜默無聲的美,去感受光陰的故事,去翻開它神秘的面紗。有的騎樓是百年老店,一代一代傳承祖業,如藥材店、海味店、餅店、小吃店等等,日複一日卻生生不息,都有自己的勵志故事,至今書寫著華人下南洋攻堅克難的創業史;有的騎樓以前則是煙花女子集聚地,有著不堪的困苦和艱難的過去,現在早已成爲一段曆史故事,裏面住的人也物是人非;有的騎樓變身爲時尚之地,夜店林立,在燈紅酒綠時閃爍著它的神秘之美;還有的騎樓已經破損厲害,幾經易手,歲月磨去它的美……每一個騎樓都是一段故事,細細品味能體會到人生百態。有人說建築是凝固的音樂,我卻覺得建築是一段曆史的見證,因爲歲月會流逝,記憶會淡漠,而建築的存在卻會用它獨特的方式,無聲地告訴人們那些曾經發生的故事。這或許就是老建築所承載著溫情,它某個角落會觸動你心裏最柔軟的部分,找到和你記憶裏某些時光片段的相通之處,或是顔色,或是氣息,或是只是一種感覺,親切而熟悉,別來無恙的安甯。
如今的南洋騎樓,根據它分布的區域和特色,如同新加坡白天的熱火朝天與黑夜的妩媚多彩,鮮明標志著新加坡傳統與創新的兩面,呈現著新加坡多元文化的交融以及中西方文化有力結合,展現新與舊的和諧相融。白天,那是屬于加東一帶爲代表的騎樓生活,瑣碎而市井,漫步其間你會感受到撲面而來的濃濃的娘惹風味。早餐就在那間古色古香——貼滿五彩釉面磚的咖啡店的咖啡氤氲中登場,一杯KOPI和切片的咖椰牛油面包,尋常而傳統,卻是新加坡的國民早餐;或者也可以去不遠處嘗嘗古早味的釀豆腐和著名的叻沙;還可以打包幾個著名的娘惹粽子回家……那裏有新加坡集大成的道地美食,每一個都是傳統老店,每一個都值得品嘗。然後,你可以去那邊娘惹的服飾老店轉轉,服飾上一針一線的手工刺繡和色彩絢麗的釘珠,分明彰顯著傳統工藝的唯美。那些五彩斑斓服飾和古老的騎樓融合在一起,讓人感覺時光倒流一百年,會不由産生聯想:夏日午後,在樹影婆娑掩映下騎樓,一個穿著娘惹服裝的女子正推開樓上那明暗相間的木制百葉窗,露出半個恬靜的側臉……她在看風景,其實她自己本身就是一道風景……那情景與意境像極了卞之琳筆下的《斷章》——“你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卡答雅、繡珠拖鞋、土生華人的工藝品都可以在這些騎樓傳統老店裏找到身影,那些傳統手工藝品和騎樓融爲一體,可謂文化深入到了骨髓,真正做到了形神合一了。入夜,騎樓在光與影的變幻中再次粉墨登場,它又展示著另一面的風情,華燈初上的恭錫街一帶的騎樓,俨然已成爲新加坡時尚代表性地標之一。明明是古式騎樓,卻變身酒吧、西餐館、韓國燒烤、日式料理,這裏的騎樓彷佛變成一個世界美食荟萃中心,顯示著古爲今用,中西合璧,東方和西方的碰撞,新與舊的無痕融合。創新和傳承,夜的迷離讓古老騎樓煥發著新顔,延續著新生命。
當一個城市的靈魂注入到建築中,于是建築就有了生命的張力,從而生生不息。南洋騎樓的出現,實是當時人們的智慧結晶,也成爲一種典型的建築風格。而當時下南洋創業成功的華人又把這種南洋風格的建築,帶到中國的南方各地,那些建築的存在也象征著南洋華人勤奮自強的創業史……兩千多年前的古羅馬建築學家維特魯威曾經說過,建築有三個要素:適用、堅固、美觀。騎樓就完全體現這些要素,它實用美觀,樓下是店面,樓上是生活,充滿著城市煙火氣;它市井真實,一路見證著城市的變遷,所以它是人生,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生活的態度。但在如今快速時代,在高樓林立的城市森林中,騎樓早已成爲城市的遺迹。鋼筋水泥創造著新景,磚木瓦牆腐朽成舊迹。匆匆而行的城市人,無心留戀舊歸處,早已不問古今出處。或許某天那些騎樓終究會消失在人們的視線裏,但難能可貴的是,如今在新加坡的街頭,現代城市人在匆匆行路時,總有那些老建築還在那裏默默撫慰你孤寂、疲憊的心靈,讓你感受光陰和文化的故事,撫平你煩躁而悸動的心情。
南洋騎樓,有故事的建築……
(2021年度優秀文學作品獎入圍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