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寺大街,北京人都知道;黃寺大街當然是以街上的黃寺命名,這個北京人也都知道。黃寺有東、西黃寺之分,這個,北京人還是知道。可是西黃寺建成三百多年沒有對外開放過,絕大多數北京人都沒有見識過。今年的世界博物館日開始,西黃寺現存的塔院對外開放了,雖然只是在周末才開放,還是吸引了很多北京人絡繹不絕地來參觀。
要說這個東西黃寺,就要從清早說起,不是那個清淩淩的早晨,而是清朝早期。藏傳佛教是佛教很重要的一支。西藏最早是一片荒地和一群部落,松贊幹布統一了各部落,建立了吐蕃王朝。在這之前,松贊幹布所在的部落已經有很長的曆史,他只是這個部落的第33任首長。在松贊幹布之前,西藏沒有像樣的宗教,也是拜火教一類的原始崇拜。松贊幹布引進了佛教,扶持起佛教在藏區的傳播。之後,西藏就漸漸演變成政教合一的體制,宗教領袖也是地方首長。雖然內地的改朝換代和西藏並不同步進行,可西藏一直都是和內地緊密相連的。成吉思汗之後,忽必烈建立元朝,西藏宗教領袖八思巴即成爲元朝國師。八思巴是藏傳佛教薩迦派,到元末,除了薩迦派,又有噶當派發展起來,就是所謂的白教。明朝永樂七年(1409年),宗喀巴創立了格魯派,宗喀巴去世後,他的徒弟們繼承他的教義,三徒弟成了一世班禅,最小的八徒弟成了一世達賴,而且在蒙古地區也推廣了格魯派。明朝時期,格魯派逐漸占據了中心,這個也是通過戰鬥的形式,蒙古的格魯派首長帶隊幫著西藏的同宗打敗了西藏的噶當派長官,格魯派統治了西藏。格魯派從宗喀巴開始佩戴黃色桃型僧帽,所以又叫黃教。到明末時期,西藏格魯派慢慢衰落,其它地方政權和派系都威脅到格魯派的統治。格魯派借助准噶爾的固始汗打敗了他的敵人,穩固了在西藏的宗教中心地位。這時,五世達賴和四世班禅預見到必須和內地加強聯系,而且他們已經感覺到在東北的女真人後金將是曆史舞台上下一個唱大戲的主角。他們便合同在一起委托青海宏善寺的六世巴周活佛色欽曲傑金巴嘉措走一趟東北,主要是聯絡後金大官,然後爭取把後金拉入格魯派的群,以圖後利,這也是未雨綢缪的意思吧。他們在色欽金巴嘉措臨出發之前給他封了一個名號,叫做伊拉古克三呼圖克圖。這個金巴嘉措到了古沈陽,就是皇太極的盛京,很快就和皇太極合謀一處。這個皇太極正在窺視蒙古地盤,正好可以利用格魯派宗教的影響,他最後果然兵不血刃地把蒙古納入版圖。皇太極給金巴嘉措在盛京城西蓋了一座實勝寺,供他在那裏念經布道;還在城外東南西北建了四座尊勝佛塔和寺,就是沈陽老城外的東西南北塔,都是藏式白塔。我最早86年去沈陽出差時,飛機落地的地方就叫做東塔機場,當時只看見機場,沒見白塔。皇太極給金巴嘉措封了一個名號,叫做“腦木汗活佛”,還給金巴嘉措劃了一塊地錫勒圖庫倫,讓他在那裏蓋房子,就是領地呗,就是現在通遼附近的庫倫。你看這個金巴嘉措有多少名稱?金巴嘉措是他的教名,他的原名叫色欽曲傑,他在拉薩大昭寺裏叫巴周活佛,五世達賴封了他一個伊拉古克三呼圖克圖,皇太極又封了他一個腦木汗活佛。
皇太極死後,多爾衮把皇太極六歲的的九太子福臨抱到基上當了皇帝,六歲的小孩兒自己登不上去,還要大人抱,這就是順治皇帝。順治元年(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多爾衮趁明朝內亂竊取山海關,清兵湧入關內,攻取了北京城。多爾衮占了北京當然樂不思蜀,他就把順治從沈陽搬進北京,然後哄著順治在北京又登了一回基。據說這次是順治自己登上的基,他還不讓他媽孝莊皇太後坐他的車,叫辇吧?順治進了北京,他也沒忘把那個腦木汗活佛帶著。爲什麽昵?當年金巴嘉措去遊說皇太極的時候,曾經說在盛京城外建四座白塔,而且他說“塔成之日,定當一統”。其實這是後人杜撰的,清人觊觎大明江山根本就沒有國家一統的概念,就是在東北冰天雪地那嘎達混不下去,想去奪關內人家的口糧。但是故事還是要接著傳說編。金巴嘉措來到北京以後,就在紫禁城東南角仿造盛京實勝寺蓋了一座普勝寺當宿舍。因爲在皇城根底下,普勝寺規模不大,寺裏有二座橫著的石碑,叫臥碑,很少見,據說現在動物園後面的五塔寺裏。金巴嘉措接著就對順治說,這個白塔是很靈的,你看盛京那四座塔就保佑大清成功篡奪了大明的江山,所以在北京就還要蓋塔。據清宮內務記載,金巴嘉措原話是說“欲以佛教陰贊皇猷,請立塔寺,壽國佑民”。當時的北京已經有了白塔寺的白塔,但那是元朝蓋的,元朝都倒台好幾百年了,這座白塔已經不靈光了。因此,順治就同意他在距離紫禁城最近的北海瓊華島上建了一座永安寺白塔。這還不算完,這金巴嘉措做好事一定要連打三發,就像高香要燒三柱一樣。他就在城北又仿造實勝寺建了一座藏寺,叫做普靜禅林。這座普靜禅林是對外開放的藏寺,主要爲了普渡京城百姓。因爲見這裏的和尚都帶著黃帽子,沒見識的北京人便把這裏叫做黃寺。這三座寺都是建于順治八年(1651年),也就是攝政王多爾衮外出打獵中箭身亡之後的第二年。這時的順治已經開始親政,可以批條子去庫裏領錢蓋寺廟了,所以一氣兒蓋了仨。因此,這東華門普勝寺、北海永安寺和城北黃寺就是清早京城三寺。
清廷進了京,順治也當上了皇帝,他就想著進一步鞏固政權、平定明臣的不服。爲了鞏固後方的蒙古,除了撫慰政策之外,他就還要利用宗教來把蒙古上下人等捋順。他就告訴金巴嘉措去請五世達賴進京坐坐,金巴嘉措便答應從中斡旋。順治果然派人進藏邀請五世達賴,並且在黃寺西邊另建一座藏寺,以便五世達賴在京居留時睡覺,叫做住錫。這個新建的藏寺地基上原來有一座寺廟,叫做彙宗梵宇,新藏寺便以此爲基礎擴大成和東面的普靜禅林一樣大。這就是最早的東黃寺普靜禅林和西黃寺彙宗梵宇,兩座寺僅隔著一堵牆,是在一個外圍牆裏面的。五世達賴在順治九年帶領大批人馬進京拜見順治皇帝,順治本想去遠方迎接,朝內百官認爲不妥。可是如果坐在城裏等著人家來吧,順治又怕怠慢了客人,這和他利用宗教施行統治的原意不符。折中的結果就是順治出城在南苑接見,然後當然是有賜坐、上好茶、端好菜等一系列優待。南苑當時是皇家打獵的地方,裏面有水有草有野鹿,還有皇家行營。現在的南苑只剩下地名了,什麽大紅門、小紅門和西紅門都是南苑的門。對了,還有一個麋鹿苑算是南苑的遺存吧。五世達賴見完順治皇帝就在西黃寺住了個錫,因此,這個西黃寺也被百姓稱作達賴廟。爲了表彰六世巴周活佛色欽曲傑金巴嘉措協助朝廷聯絡西藏宗教高層的功績,順治皇帝便封他爲徹辰國師,免頂戴花翎,在朝中上班,于大內行走。最後,這位六世巴周活佛順治十四年在庫倫去世,葬在庫倫的伊很騰格裏廟。庫倫的這座廟現在叫做吉祥天女廟,廟裏有一座諾門罕塔,這座塔就是六世巴周活佛的靈塔,諾門罕就是腦木汗。這就是北京東西黃寺的來曆,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六世巴周活佛之後,他的繼任七世巴周活佛繼續在朝廷內擔任國師,他在朝廷平定噶爾丹叛亂期間行爲不端,後被朝廷棄用。康熙年間啓用蒙古地區的章嘉活佛做爲國師,章嘉活佛住在紫禁城東北角的嵩祝寺,不住普勝寺。
清朝一直很重視藏傳佛教,並且利用藏傳佛教領袖的宗教影響輔助統治。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六世班禅也是帶領大批人馬進京,給乾隆祝賀七十大壽。這次乾隆沒在南苑接見班禅,但是也不能在城裏呀。乾隆闊氣,到處都有房産,他在承德避暑山莊接見班禅。接見完了,就把班禅安頓在外八廟裏專門給他修的一座招待所裏。班禅進城後也是住錫在西黃寺。早先五世達賴來京,住的是新建的西黃寺;這次班禅來京,按說也應該住一所新房子。乾隆就在香山建了一所昭廟給班禅住。其實班禅只是在昭廟開張那天去過一次,所以這個昭廟也叫班禅行宮。從昭廟回來就快要到十一了,過了十一,北京的天就涼了。按照規定,北京冬天是從十一月十五日開始供暖,就是來暖氣。來暖氣之前的那些日子屋裏就特別冷,即使黃寺肯定也很冷。六世班禅住在西黃寺在來暖氣之前就被凍病了,本來就是小發燒,後來就發高燒,原來是被不知哪個挨千刀的給傳上了天花。那個時代得上天花絕對是凶多吉少,六世班禅就被這次天花打倒了,圓寂在了西黃寺。這一下,乾隆當然很悲哀,他去西黃寺隆重吊唁一番之後,把六世班禅安放在一座天降金塔裏運回西藏紮什倫布寺。乾隆還在西黃寺西牆外建了一座塔院,蓋起一座清淨化城塔,裏面收藏六世班禅的衣冠,因此也叫班禅塔。這個是西黃寺塔院的來曆。
北京老話裏有一句“東黃寺的殿,西黃寺的塔”,東黃寺是給老百姓拜佛的地方,那裏的殿肯定是老百姓見慣的。西黃寺建成之後一直是達賴班禅來京住的地方,所以三百多年來就沒有對外開放過,京城的老百姓也只能是從牆外邊越牆見過那塔。這東黃寺是怎麽來的說清楚了,可它是怎麽沒的就說不清楚了。東黃寺的位置應該是在西黃寺隔壁,它的東牆外面應該就是現在的中軸路。那它就應該是原來華北大酒店、現在的歌華大酒店那個位置。抗日戰爭之前,東黃寺應該還在,1928年的一張航拍圖上還可以看見它。西黃寺後來在1987年的時候,由十世班禅額爾德尼確吉堅贊改建成爲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也不對外開放。只有西黃寺塔院,一直保留著,雖然沒有對外開放,但也沒有完全破滅。這次開放的西黃寺博物館就是重修後的過去西黃寺塔院。
西黃寺博物館在黃寺大街的街面上建了一座門和牆,門不開,牆當然也不能翻越。因此,在大門西邊就開了一間旁門,旁門進去不是左道,而是要往右拐,因爲右邊有售票處的小窗口。售票處很正規,周末才賣票,每張20元,要現錢,不僅概不賒帳,而且不收手機裏的錢和銀行卡裏的錢。一來因爲這裏剛剛開張,二來外地人根本就不知道黃寺除了是大街的名字以外還有別的意思,所以現在只有微量的北京人來參觀。
進了院門是這樣的。
你別看前面的殿門上有一塊“天王殿”的匾,其實這是原來塔院的山門。過去的山門建築已經破敗不堪,重修後就做成了天王殿。兩邊的鍾鼓樓也是重修的時候新建的,原來沒有。門前的那倆石獅子來路不明,因爲按規制在塔院門前是不擺石獅子的,很有可能他倆是西黃寺的遺物。
既然是天王殿,裏面當然要有一尊彌勒佛。
彌勒佛的背後不是按制式當有的護法神韋陀像,而是“達摩多羅居士”。不知道把這座山門改建成天王殿的時候有什麽考證,爲什麽在這裏不立韋陀立達摩多羅,難道是老西黃寺的布置?
佛教原著中的羅漢是十六位,藏傳佛教增補了兩位,一位就是這個達摩多羅;另一位是布袋和尚。這樣就成了十八羅漢。漢傳佛教的羅漢最早是唐僧取經帶回來的《法住記》裏記載的十六羅漢,後來宋代時蘇東坡給補了二位,成了十八位。這裏的達摩多羅塑像和西藏唐卡上經常出現的畫像不太一樣,藏畫裏的達摩多羅右手拿著禅杖,左手拿著撣子(佛子),身背書架(經箧),頭頂華蓋,腳下有猛虎。這裏的達摩多羅手裏有撣子和寶瓶,沒有禅杖,身邊也沒有猛虎,沒有了殺氣,平和了不少。
旁邊照例有“風調雨順”四大天王塑像,看看北方多聞天王手裏的尋寶鼠。
西方廣目天王身上的甲胄。
過了天王殿,後面是一座隨牆三開垂花門。隨牆垂花門一般是內院門,三開就屬于比較不常見的了。考慮到這裏是皇家修了祭奠六世班禅的,這座門應該是皇上走的門,旁人應該走兩邊的旁門。垂花門上是黃綠琉璃瓦歇山頂,估計按規格制式應該原來確實就是這樣的。越過頂上的屋脊可以看見後面白塔的塔刹,看上去很不一般。
進了垂花門就是正殿了,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頂,黃綠色琉璃瓦。正殿上沒有扁,這裏是塔院,當然不是大雄寶殿。我覺著原來應該是有一塊匾的,乾隆既然給六世班禅建一座衣冠靈塔,那怎麽著也應該在這裏寫點什麽緬懷六世班禅呀。很有可能原件早就丟失了,而且也沒有記錄,因此不知道原來匾上寫的是什麽,重修的時候又不好杜撰,因此只好空在那裏了。
正殿前面兩邊各有一座碑亭,裏面是當年乾隆建塔時的文字。下面這是東面的碑亭,碑上應該是乾隆的“塔記”,但是字迹已然被洗白。
碑下沒有赑屃,就是那只烏龜,只有一塊碑座,上面有枝蔓浮雕。
正殿門前的月台非常寬大,但是周圍沒有欄杆。上下月台的踏跺也沒有扶手欄杆,叫做垂帶式踏跺。令人驚奇的是中路踏跺是帶有丹陛石的,上面有五條龍的浮雕。有丹陛石的踏跺只有皇上能走,再回頭看那座三開垂花門,可以想見當年這裏的建築規格是相當高的,都是給皇上准備的。
進去正殿看看。
這裏不是佛殿,而是講經堂。中間是寶座,班禅或者高僧在那上講經,喇嘛們分列兩邊聽講。
講經台正面的織錦挂毯。
聽課喇嘛的小櫃子,裝袈裟的。
佛像在側面,這是西邊的釋迦牟尼佛像,右手持降魔印,左手持禅定印。
這是東邊的釋迦牟尼佛像,雙手持說法印。
下面這是東邊釋迦牟尼佛像邊的十一面八手觀音菩薩像,右邊的手有數珠手:得到所有佛的接引;寶鏡手:成就大智慧;與願印手:滿足衆生願望。左邊的手有期克印手(密宗降魔印);寶箭手:好朋友早相見;寶瓶手:調和家庭糾紛。中間是雙手握蒲桃:令五谷豐登。
正面中間除了六世、十世和十一世班禅畫像,還有很多佛龛,裏面有菩薩和黃教先人,包括宗喀巴大師。
上面是梅花平棋天花板,上面的藏字是觀音菩薩的“六字箴言”。
寶座上方的藻井上蓋了一塊金色織錦挂毯,看不見藻井的結構。
柱子上包的有織錦裝飾。
經幡也都是織錦的,五顔六色好不熱鬧,有的像是挂著的絲巾。
有的像是領帶。
這座正殿裏面雖然不大,但是五彩缤紛、金碧輝煌,反正是非常漂亮。遊人在這裏都是不吝驚歎:“太漂亮了”!
正殿後身有月台直通後面的清淨化城塔。清淨即心境潔淨,不受外擾,遠離惡行和煩惱。化城就是幻化出來的城,比喻小乘境界。
這座清淨化城塔借鑒了金剛寶座塔的形式,但它不是金剛寶座塔。塔的前後有四柱三樓石牌樓,前面的牌樓南面額匾上寫著“慧因宗上”,慧:智慧;因:緣頭;宗:宗門;上:高者。清朝皇帝,特別是乾隆,寫漢字喜歡瞎改,經常讓漢人看上去就是一個錯別字。遇有這樣的字,你就非得對著上下文連猜帶蒙。這裏的第三個字就是這樣,上邊是宗,下邊是最,但是結合上下文這個字應該是宗。這是乾隆贊美六世班禅是宗門內智慧之源。前面的楹聯,上聯是“香界吉雲開,佛日輝懸亘普照”,這裏的“亘”是古體的“恒”;下聯是“法輪圓鏡轉,智珠朗印妙同參”。後面的牌樓北面額匾上寫著“華嚴海會”,華嚴即《華嚴經》,海會:《華嚴經》中有“雲被難思之海會者,以深廣故”。門柱上也有一副楹聯,上聯是“水月璞禅心,金葉影臨清淨地”,下聯是“靄珠明法鏡,妙發雲現吉祥光"。
清淨化城塔坐在一個四面八角高台基座上,我右手摸高是2.42米,站在基座底下往上摸了一下,還差一截摸不到頂,這基座得有差不多三米高,也就是一丈高。
南面牌樓後面台階兩邊各有一座石像,那不是獅子,是辟邪獸。仰面朝天,長舌外挂,前腿上還有翅膀。基座之上有一圈漢白玉欄杆。中間是一座藏式塔,四角各有一座八面經幢塔。這個經幢塔上真地刻的有經,密密麻麻的看不真切,我見有”雞“有”鴉“,還有刻錯了帶修改痕迹的。中間的藏塔下面是一個八面須彌座,中間的內圈每面都有浮雕的故事,就是佛祖從降兜率到涅槃所謂的一生八相。須彌座上是四面八角塔座,塔座上是覆缽塔身。塔身南面有浮雕的佛龛,裏面是三世佛浮雕。佛龛之外,塔身上還有一圈八個浮雕佛立像,持各種不同的手勢。塔身之上是塔刹,這個塔刹可是很奇妙。
這個塔刹也有一個四面八角基座,基座和覆缽塔身之間有一個圓盤連接。基座之上是九層相輪,也叫九層天,相輪之上的華蓋是一個倒扣的蓮花盆,最特殊的是它一邊還有一個由九個蓮花卷串起來的串子叫垂帶,在其它塔刹上很少見到這樣的華蓋。華蓋之上的寶珠是寶葫蘆狀的兩個蓮花苞。 華蓋和寶珠都是鍍金的,非常華麗。
這座清淨化城塔因爲是二百多年前乾隆年間所建,現在看上去還相當新。整個塔都是漢白玉雕刻的,布滿了浮雕枝蔓、祥雲、蓮花等圖案和佛像,富麗堂皇。這個肯定是有乾隆的創意在裏面,既和金剛寶座塔相似,又所有細節都相左。這個整體五塔讓我想起那個雲居寺的唐塔,也是基座上有五坐塔,中間一座高塔,四角各有一座經幢塔。這裏的經幢塔比雲居寺的大得多,而中間的佛塔又比雲居寺的小得多。所以,這高高在上的五座塔體現出一種整體性,而雲居寺的五座塔中就是中間的高塔非常突出,下面的小塔就會被忽視,很少被人稱作五塔。
清淨化城塔後面繼續順著月台走過去是西黃寺塔院的最後面建築,就是後罩樓。
後罩樓是一座很規整的二層樓,黃綠色琉璃瓦單檐歇山頂,上下有檐廊。檐下有匾,滿漢藏蒙文寫的“慧香閣”,一樓門匾“藏經殿”,二樓門匾“光明殿”。一樓很明白,就是藏經的庫房,二樓應該是在塔院看場子的藏保安的宿舍,有人說班禅住在這裏,我覺著班禅肯定是住在西黃寺的寢宮裏,才不會住在這麽一個鬼二樓呐,早晚還要爬樓梯蹬。
一樓正房裏面現在藏著少量的經,還有佛龛。
偏房裏面是一個關于六世班禅和黃寺的小型展覽。
除了這裏,天王殿兩邊的配殿裏也有展覽。東配殿是新式藏畫和新窯瓷器,新式藏畫就是用瓷在新窯燒出來的仿唐卡。
西配殿是唐卡展覽,從一世班禅一直到十一世班禅的畫像,還有兩幅佛像。下面這幅是三世佛畫像,中間是釋迦牟尼佛,他的左手是東方藥師佛,右手是西方阿彌陀佛。
下面這幅是釋迦牟尼佛和十八羅漢。
好了,建築看完了,展覽也看了,諸事妥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