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今年將開始對裕廊島和西北海岸線展開三項研究,以了解海平面上升對我國帶來的沖擊,並制定相應海岸保護計劃。研究預計2030年前完成。
其中,由公用事業局負責的西北海岸線將分成兩段進行研究。第一段是大士關卡到林厝港碼頭的全長24公裏海岸線,沿途包含主要使用堤壩築起的四個沿海蓄水池——慕萊(Murai)、波揚(Poyan)、莎琳汶(Sarimbun)和登格(Tengeh)。它們作爲我國重要的供水來源,須防止因海平面上升帶來的海水侵襲。
這一段海岸線也有紅樹林,可作爲天然設施加固海岸線。公用局將與國家公園局等政府機構合作,探討如何將自然防護與工程防護相結合。
第二段西北海岸線研究則關注雙溪加株和林厝港15公裏長的部分,沿途重要地標包括兀蘭關卡、未來的林厝港農業食品創新園和雙溪加株生態區、克蘭芝蓄水池和雙溪布洛濕地。
這段海岸線也有數個自然公園,如克蘭芝海岸自然公園,以及未來的林厝港自然公園和萬禮紅樹林泥灘自然公園。
作爲全國海岸保護機構,公用局表示,它將借此機會與其他政府機構和利益相關者合作,通過創造新的休閑空間來重塑海岸線,同時保護這些自然地標,也使海岸保護措施與這一區的未來發展相互融合。
裕廊島的海岸線研究則由裕廊集團(JTC)負責。
我國海岸線全長超過300公裏。到了2100年,氣候變化預計導致海平面上升超過一米。
針對市區—東海岸的海岸線研究已于去年5月開始。公用局正在開發一套可模擬和分析各類極端天氣情況對我國沖擊的海岸內陸洪水模擬系統(Coastal-Inland Flood Model),研究和系統研發均預計在2025年前完成。
極端氣候帶來更多強降雨 突發性淹水越發頻繁
永續發展與環境部長傅海燕昨天在國會撥款委員會辯論永續部開支預算時說,在應對海平面上升挑戰的同時,極端氣候也帶來更多強降雨,造成突發性淹水越發頻繁。
傅海燕指出,政府自2011年以來已投入近20億元加強溝渠排水能力,包括史丹福分水渠、史丹福儲水池和武吉知馬第一分水渠,2025年之前將再撥款14億元進一步改善排水系統。
但她提醒,我國不可能一直擴建溝渠來應對每一次的極端降雨事件,因爲這會減少建造房屋、公園或道路的空間。“重要的是加強社區韌性,以及對突發性淹水事件的集體應變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