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因多看了幾本關于圓明園的書,著迷得今天僅靠兩片面包、一個方便面在園裏轉悠了8個多小時,步行十幾公裏,幸有景區強大的導覽器指引才不至于迷路。
有人說圓明園就是荒地加爛石頭,我必須駁斥這種訛傳。即使沒有任何背景知識,現在的園子單純看來也是個風景秀美、引人流連的勝地。水岸蜿蜒,波光澹澹,秀木佳卉,雖爲人作,野趣盎然。芳草萋萋,不知名的小黃花、小紫花點綴其間,盡是春日的清新爛漫。在園內大部分建築皆已化爲灰燼的今天,園子依舊優美得不可方物,我終于明白了雨果對圓明園宛若仙境的贊美。
宛自天開的園林
當然憑吊了聞名于世的西洋建築群。書裏讀過的那些精巧絕倫的西洋樓一下子立在了眼前——只是以殘垣斷壁的方式,這種反差是巨大的,以至于我幾度眼淚翻騰。西洋建築群其實只是圓明園的一角,非關宏旨,也許是因石料比木材更耐火而遺存最多,遂成爲了圓明園的象征。洋人的老照片顯示,1860年圓明園大劫難以後,西洋樓還殘存很多立面,甚至到1927年還有,只是後來逐漸荒廢盡了。黃花陣複原了,遊人在迷宮裏穿梭嬉戲,孩童的歡笑聲隨風蕩漾,我想象自己是當年八月十五提燈的宮女,擡頭望去,這時節滿城飛絮。
遠眺“大水法”遺址
“黃花陣”的遊人
我還把圓明園最重要但旅遊團一般不去的九州清晏繞了一圈。那些深深刻在我心上的美妙名字:月地雲居、镂月開雲、海嶽開襟、上下天光、涵虛朗鑒、映水蘭香……通通化作柱礎、殘石、碧草。“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就是這種感慨吧。曾經浮于綠波、仿若仙界的方壺勝境,成了雜草蔓生的荒島;造型獨一無二的萬方安和,只留下清晰的卍字形地基;遊廊兩翼舒展的上下天光,剩下了臨水平台;清帝觀魚的坦坦蕩蕩,池壁嚴整,池石曆曆,只是水幹了,魚沒了;康雍乾爺孫三代賞牡丹的镂月開雲,如今真的只剩下牡丹……看著一個景點介紹牌,眼前空空如也,要靠想象,或者景區導覽器的文字、圖片和視頻,在腦海裏重構一片輝煌,這是遊人在圓明園常有的體驗。我發現,比起寸瓦不存,一些可以追尋的斷井頹垣反倒更令人神傷。
“萬方安和”的卍字形地基
在“镂月開雲”畫牡丹的老太太
圓明園全景沙盤
最後看了圓明園的全景沙盤和3D複原視頻,發現自己用腳丈量的圓明園,遠沒有真實的宏大。因爲現在所有的一眼望穿,都曾經山重水複、軒榭回環。
此程我是剛遊覽完沈陽故宮來的圓明園,一下子跨越了一朝三百年,感受到了興于白山黑水的女真曾經如何意氣勃發、所向披靡,受漢文化影響後創造了何等燦爛的文化,又如何在洋槍洋炮下受盡欺淩而最終覆滅。無數古人都曾詠歎,成敗得失、興衰榮辱,最終片迹無覓,惟余數行青史。這三個世紀,又留下了什麽?
圓明園官微征稿活動自舉辦至今,陸續收到了很多朋友的優秀稿件。感謝朋友們對圓明園的關愛,我們將會用心對待每一篇稿件,把更多更好的文章分享給大家。
投稿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標題請注明:圓明園官微投稿。並標注作者聯系方式,請所有投稿者“保證稿件均爲原創,且爲微信公衆號首發”,謝絕一稿多投。)
[撰稿]
漫 漫
[編輯]
趙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