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公園局國家生物多樣性中心高級署長李炎賢指出,夜光藻其實早已存在于本地水域中。這個景象最近再次出現,或是因爲發光藻類在有關水域的濃度過高,不過這不會造成危害,也不太可能會對其他海洋生物或人類健康造成負面影響。
我國東部海邊出現“藍眼淚”景觀,公衆在黑夜中看到海邊水波中泛著藍色熒光,公園局證實這個景觀由夜光藻引起,可能反映有關水域水質出現不良變化,但這種情況不會對其他海洋生物和人類健康産生負面影響。
碰巧拍下這個景觀的張舒航(24歲,學生)表示,他是在星期天(20日)淩晨與好友到東部海邊拍攝短片時,意外捕捉到這一幕。
這是他首次在本地見到“藍眼淚”,覺得十分神奇。但他拒絕透露具體位置。“我擔心公開地點後會吸引大批公衆前往,這可能會破壞周圍的環境和生態。”
張舒航說,他們當時情緒激動,用腳去撩撥藍光,後來有人提醒他們這樣做是不對的,因爲這可能造成水中的浮遊生物死亡。“希望有幸看到這個景觀的朋友注意保護周遭環境,不要像我們那樣做。”
視頻上網後,有不少網民紛紛留言分享自己的經曆,有人指曾在樟宜海邊、科尼島等地沿岸見過這樣的景觀。
國家公園局國家生物多樣性中心高級署長李炎賢答複《聯合早報》問詢時指出,當局有接到相關通報。這種情況是由發光藻類引起的,新加坡國立大學熱帶海洋科學研究所(Tropical Marine Science Institute)的研究人員證實引起這個景觀的藻類是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夜光藻與其他幾種發光藻類早前在本地被發現,當它們受到刺激,如海浪拍打到岸邊時,就會發光。
李炎賢指出,夜光藻其實早已存在于本地水域中,偶爾看到少量發光的景象不算罕見,近幾年來,其實也有一些公衆曾目睹類似情況。
這個景象最近再次出現,或是因爲發光藻類在有關水域的濃度過高,這可能反映出那一帶水域的水質出現不良變化。不過夜光藻大量繁殖不會造成危害或者具有毒性,因此不太可能會對其他海洋生物或人類健康造成負面影響。所形成的藻華(Algal blooms)會自行消散,目前當局也密切關注海邊沿岸情況。
本地海洋生物學家埃米莉柯倫受訪時證實,當水中鹽度、氣溫及降水達到一定條件時,甲藻類生物會迅速繁殖,並形成藻華(algal blooms),進而引發“生物發光”現象。特別是在它們受海浪拍打等刺激時,就會産生淺藍色的冷光。當大量的甲藻類生物聚集在海岸邊,在海浪拍打下就會形成閃閃發亮的藍海,蔚爲奇觀。
此前,不少公衆特意計劃行程,前往馬來西亞砂拉越州或是台灣等地欣賞這一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