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
文/攝 黃茜
新加坡不算大,新加坡交響樂團卻幸運地擁有兩個音樂之家:濱海藝術中心音樂廳和維多利亞音樂廳。兩座坐落在城市中心地帶的美麗建築像兩個巨大的音樂盒,一個宏觀大氣,一個典雅精致。聽衆打開門,走進這兩個充滿音樂的空間,就可以享受到美妙的古典音樂。
在美麗的新加坡河畔,在高高矗立的萊佛士雕像後,有一座純白色的新古典主義建築——維多利亞音樂廳,安靜地坐落在那裏。與它遙遙相對的遠處,還有一個更加熠熠生輝的“大榴梿”——濱海藝術中心,它們都是新加坡交響樂團的“家”,是新加坡這座國際大都會的古典音樂盒。自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四十多年來,那裏不間斷地上演著一場場音樂會,那是新加坡交響樂團等本地藝術團體和來訪的外國藝術團體,爲熱愛音樂的聽衆提供的一頓頓精神食糧。他們用兩個精致的音樂盒裝載著這個城市流動的音樂盛宴。
維多利亞劇院及音樂廳
古色古香的音樂盒
維多利亞劇院及音樂廳
維多利亞劇院及音樂廳位于新加坡行政文化區中心,是新加坡曆史悠久的多功能建築。這座富麗堂皇的維多利亞時期殖民地標,擁有獨特的帕拉迪奧式鍾樓、意式窗戶與粗面圓柱,在其近150年的曆史中,除了曾作爲藝術文娛中心外,還擔任過市政廳、醫院以及戰犯法庭等多重角色。
目前,維多利亞音樂廳是新加坡交響樂團的常駐地。這座灰白相間的建築,像門前那座萊佛士雕像一樣,有著迷人而悠遠的曆史。這座建築的曆史可以回溯到1862年,由建築師約翰·貝納特設計,作爲這片新殖民地的市政大廳開始了它的使命。這座建築實際是由兩棟建築組成的,在兩棟建築之間,有一個寬敞的大廳。白天,大廳裏充斥著市政廳的工作人員匆忙的腳步聲;晚上,就搖身一變成了舞台,一些業余表演團體一個個閃亮登場。1901年,爲紀念逝世的英女王,這裏改建成了維多利亞紀念堂,于1905年竣工。經過整修後的市政廳成爲了劇院,兩座建築之間的空地修建了一座華麗的鍾樓。這項改造工程于1909年完工,此後維多利亞劇院正式開放。
在“二戰”前夕,維多利亞劇院與紀念廳曾舉辦了許多場音樂會、音樂劇與戲劇的演出。在“二戰”中,它幸運地躲過了日軍的空襲轟炸。日治時期,由于在城市中的戰略位置,這裏曾作爲醫院來救助傷員。1979年,在新加坡交響樂團進駐後,這座大樓更名爲維多利亞劇院及音樂廳。
古老建築要想一直熠熠生輝,就必須與時俱進地翻新和整修。2010年,本著“保留曆史的印迹,並創造最好的表演藝術場所”的宗旨,維多利亞音樂廳在保留原有外觀和傳統建築結構的情況下,進行了四年的翻新工程。翻新後的音樂廳果然保留了原始外觀和傳統元素,同時改進了音樂廳的音響效果和設施,這個“音樂盒”用更迷人的外形唱出了更動人的歌。
經過翻新後的維多利亞音樂廳和維多利亞劇院,像兩位穿著白與灰衣服的淑女,攜手站在黑色的萊佛士雕像後;左右兩手持著裝飾著維多利亞樣式的鐵花柵欄,優雅而高貴。劇院在左,音樂廳在右,中間是玻璃天井。透過玻璃,鍾樓和蔚藍的天空清楚可見。踏入音樂廳,更是讓人眼前一亮。整個音樂廳以白、棕、綠爲主色調,還原的厚重的木門,變成一道美觀又實用的隔音牆。一根根白色雕欄立柱,一張張白色坐墊與原木色架構的座椅,一塊塊方形結構拼成的天花板,以不同層次的截面回響聲音,一切盡顯簡潔高雅。
此外,翻新的建築仍保留很多古意:鍾樓頂還保留著1906年的鍾。數百個木椅椅背以拼貼方式變成劇院外的巨大裝置藝術。作爲記憶象征,舊座椅的金屬零件搖身成爲劇院內壁反響木板的重要元素,讓新舊劇院有了符號性的關聯。
如今,新加坡交響樂團爲這個美麗的音樂盒賦予了動聽的聲音。樂團按照音樂會的曲目特色選擇演出地點。如果是巴洛克和浪漫時代的樂曲,就更多選在維多利亞音樂廳演出——這個表演場所適合精致的室內音樂;其他大型交響樂曲作品,則在濱海藝術中心音樂廳上演。
濱海藝術中心
榴梿音樂盒
濱海藝術中心音樂廳
新加坡的另一個“古典音樂盒”是矗立在摩天高樓林立的濱海灣,有“大榴梿”之稱的濱海藝術中心音樂廳。
濱海藝術中心于2002年10月12日正式投入使用。藝術中心的外形別具一格,其雙貝殼形狀的表面是由七千多片鋁制三角形遮光罩組成的,因其兩個圓形屋頂酷似帶刺的熱帶水果榴梿,因此又被稱爲“大榴梿”,俨然已成爲新加坡的一張名片。縱觀全球,這種奇特的建築外形絕無僅有,但它出現在赤道國家新加坡,出現在前衛的濱海藝術中心,與周邊的濱海灣金沙酒店和新加坡摩天觀景輪相映成趣,共同勾勒出一幅美妙的城市風景線。
新加坡本地頂級建築事務所DP Architects的建築師團隊以蜻蜓的複眼爲靈感,設計了濱海藝術中心獨特的外觀。濱海藝術中心不僅擁有迷人的建築外觀,還有內設1600個座位的音樂廳、2000個席位的劇院。濱海藝術中心裏還設有吟誦工作室、劇院工作室、戶外劇場、附樓工作室和視覺藝術空間等幾個小型藝術表演空間,能滿足觀衆全方位的藝術需求。
音樂廳的音響設計顧問是美國音響設計師拉塞爾·詹森。音樂廳的音響設備可隨需要進行調節,所以它可以勝任各種類型的音樂演出。音樂廳裏還放置著一架由4740個音管及61個音栓組成的科萊斯管風琴。每年,新加坡交響樂團及其他本地、區域和國際樂團都會定期來這裏呈現精彩的表演。
邵氏基金交響舞台
散落在城市裏的音樂盒
位于新加坡植物園的邵氏基金交響舞台
不僅如此,新加坡交響樂團還常常帶著自己的音樂家們走出音樂廳,讓古典音樂走入新加坡的社區。他們把這座城市當作一個巨大的五線譜,把一個個美妙的音符撒落在城市的不同角落,讓音符伴隨著綠色的植物、缤紛的花朵,伴隨著校園的莘莘學子,伴隨著購物中心的湧動人潮,伴隨著飛機的起起落落,伴隨著馬兒奔跑的足迹等。音符不僅飄蕩在優雅的音樂廳,也飄蕩在這座城市的上空,新加坡因爲有音樂,變得詩意起來。
新加坡植物園是一片擁有162年悠久曆史的熱帶植物天堂,也是新加坡首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産。到過那裏的人都知道,植物園裏除了有豐富的熱帶雨林植物,還有一個交響音樂台,也叫邵氏基金交響舞台。那裏經常舉辦一些免費的公園音樂會,也是新加坡交響樂團常舉辦戶外音樂會的地方。
在植物園裏一片郁郁蔥蔥的窪地中間,有一個人造的交響樂湖,湖上伫立著一個交響音樂台。它像一個綻放的貝殼,被一池婀娜多姿的睡蓮和荷花簇擁著。睡蓮亭亭玉立,荷葉碧綠相連,白色的舞台和綠色的植物相映成趣。有音樂會的傍晚,人們就會三五成群、絡繹不絕地來到這裏。人們提著各種野餐食品,牽著小狗,沿著林蔭道,走過蕭邦和喬治桑深情相對的雕像,來到這片綠草如茵的草坪上。暮色蒼茫裏,晚風習習中,人們在草地上席地而坐,看著兒童嬉戲、愛犬環繞,呼吸著飄滿花香的清新空氣,就著自己准備的美味可口的食物,觀賞著周邊的美景,手中扇著樂團贈送的小扇子,聆聽樂團演奏的古典音樂。此時,美妙悅耳的古典音樂就會穿過一池充滿了韻律和靈性的荷花,從那綻放的貝殼形舞台上袅袅地傳出來。那可能是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曲》的其中一個樂章,又可能是小提琴天才蔡珂宜演奏的薩拉薩蒂的《卡門主題幻想曲》,也可能是新加坡作曲家李迪文創作的脍炙人口的愛國歌曲《家》,還可能是一段威爾第的歌劇詠歎調……這些美妙的音符伴著夕陽,借著清風,飄灑在草地上,讓民衆的閑適時光更加惬意。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