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叔是一間鄰裏小販的豬肉鋪老板,白天他賣豬肉給街坊,晚上還要繼續關起門來做生意。他每晚都必須要賣一種東西——人血,有主顧會准時上門。若是斷了貨,肥叔的性命不保……”
在牛車水一間古早風格的茶樓隔間,一襲黑衣,目光冷峻的林寶華(Sean Lam),在略微嘈雜的人聲和低緩的廣東名曲《春江花月夜》的環繞下,端起茶杯,低緩講述他的“僵屍”系列漫畫小說,瘦削的面容,棱角分明。一時,整個氣氛似乎都在進入王家衛導演的電影場景,就連吹來的冷風,也帶出一股陰森森的氣氛……
林寶華
對新加坡來說,林寶華還是一個相對陌生的名字,在過去近20年裏,他的藝術職業生涯大多是在日本和美國度過。在美國,他是鼎鼎大名的圖像小說(漫畫)藝術家,創作了發行量超30萬冊、單本長達480頁的漫畫小說,擁有大量粉絲;他曾榮獲AXN美術大獎,並于2005年在法國舉行的漫畫藝術節上榮獲國際大獎。如今人到中年,他回歸新加坡,要把對新加坡的愛,對華人傳統文化的浸潤,化作畫筆下的漫畫人物,奉獻給魂牽夢繞的故鄉。
林寶華是地地道道的新一代新加坡人,小時候住在三巴旺的甘榜地區,每天除了和馬來族及印度族的小朋友嬉鬧,最大的興趣就是看武俠連續劇,然後再把那些深深印在腦子裏的英雄和傳奇故事塗鴉在報紙上。他的父母經營生意,卻從小就支持他畫畫。媽媽經常陪他去參加各種繪畫比賽,每每得獎回來,一家人皆大歡喜。他的繪畫天賦逐漸顯露,高中之後進入南洋藝術學院,系統學習圖像設計、傳統及數碼設計,以及圖像小說和漫畫的創作。
圖像小說是新生代的專業概念,與一般人理解的漫畫和漫畫故事有著不小的區別。
“漫畫史研究者史蒂芬·韋納(Stephen Weiner)在《比子彈更迅速:圖像小說的興起》這樣定義圖像小說:‘我認爲圖像小說是有一本書的厚度、有完整故事的漫畫;圖像小說是使卡通具有文學作品特征的一種形式’。簡單來說,圖像小說就是有一定內容、精裝本的漫畫。因表現形式,題材內容更深刻廣泛,更加適合成年人閱讀”[1]。
“20世紀60年代末,看著超級英雄漫畫的美國讀者進入中年,保持漫畫閱讀習慣的他們想從這種形式中看到更加深刻的東西,于是創作者開始改變傳統漫畫的題材、表現和發行方式。1978年,漫畫家威爾·艾斯納(Will Eisner)出版了成名作《與上帝的契約》(A Contract with God),爲了與傳統漫畫作區分,封面上第一次正式使用了‘graphic novel’字樣”[2]。
動畫、動漫、卡通、Manga、連環畫、小人書、繪本、圖像小說,這些名詞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反映著不同地區在繪畫敘述藝術上的探索和創新。圖像小說是以漫畫作爲表達形式的全新創造力的再解釋。1992年,美國漫畫家阿特·斯皮格曼的作品《鼠族》曆經1980至1991年連載刊發,在內容和形式上打破虛構與非虛構的界限,是迄今爲止第一部奪得普利策獎的圖像小說。“2018年,虛構圖像小說《消失的塞布麗娜》成爲第一部提名布克獎的圖像小說。”[3]可以說,圖像小說代表著一種全新的閱讀概念,是爲當代而生的文學與藝術的新結合,是嚴肅文學,是創新藝術,不是普通的娛樂讀物。
在新加坡,在圖像小說這個嶄新領域,林寶華無疑是目前最具藝術成就和國際影響力的。縱觀新加坡美術史,若論及漫畫,一定不會錯過關山美,那個梳著高聳的、鵝冠一樣的發髻,穿著合體的中式旗袍的漫畫家。她“原籍東北吉林,師承以《金瓶梅》插畫轟動中國畫壇的民國畫家曹涵美”[4],1960年代從香港來到新加坡,是新加坡漫畫藝術的開拓者。光陰荏苒,林寶華可以說是本地數十年之後,在漫畫領域繼大統而中興者。他的作品有交貫于皮膚表裏之間的氣血之勢,堅毅深邃;他筆下的人物,自我的性格和人性的溫度最終都轉化爲距離詩化心理更進一步的認知和心靈感應。
林寶華作品(Geungsi之一頁)
在南洋藝術學院畢業之後,林寶華曾先後短暫供職于本地設計公司和公司,也曾在新傳媒旗下參與戲劇美術創作。2003年,他受邀前往有著深厚漫畫文化傳統和市場的日本。日本的漫畫和動漫風格在世界範圍內影響巨大,以至于即使是在歐美市場出版的漫畫小說作品,也遵循日本的傳統浏覽方式——從右向左翻頁。無論是甜美的、富于浪漫主義色彩和牧歌式情懷的宮崎駿大師,還是橫掃世界年輕一代的“卡哇伊”可愛形象,都是漫畫愛好者和藝術從業者向往的理想。日本,幾乎就是漫畫藝術世界的代名詞。但對林寶華來說,在經曆了初期浸入式的甜蜜期後,日本文化中固有的一些生硬的規矩也漸漸讓習慣了自由自在氛圍的他感到壓力。日本漫畫界總體來說是相對保守和傳統的。大多數人,尤其是比較出名的漫畫藝術家,都傾向于傳統的紙上手繪方式,較少采用數碼科技。林寶華認爲這既不環保,也令畫家的工作量倍增。爲完成一部作品,要用掉大量的紙張、墨水和顔料,每次修改都需要重新畫一遍,相當費時費工。事實上,現代數碼科技已經可以高度仿真表現各種筆觸和墨迹效果,上色技術也相對成熟,林寶華更傾向于使用數字技術手段創作漫畫。
日本業界內有名的大師曾對他的作品非常看好,認爲他在日本會有很好的發展,但林寶華仍然在幾年之後決定離開。“在日本,傳統和規矩是必須遵守的,紐約或巴黎就比較寬容。如果不能遵守,你在日本就是格格不入的另類。另外,當時外國人在日本工作、發表作品,都必須有一個日本名字。一位大師建議我取日本名林一郎,可我是林寶華,我的名字是父母給的,怎麽突然成了另外一個人呢?”
林寶華過後前往美國,與知名德國作家托馬斯·哈特(Thomas R. Hart)合作,在全美排名第四的著名漫畫出版公司Seven Seas Entertainment,用四年多的時間完成一部當時必須純手繪的作品,大約每三天要完成一頁,畫面要求細膩。2009年,這部奠定他在圖像小說業內地位的480頁的大部頭作品——It Takes A Wizard(《巫師出手》)終于出版。這是一部巅峰之作,甫一出版即引起許多作家和出版社的興趣。當時,日本漫畫在歐美很受歡迎,但由于在分享平台方面過于保守嚴謹,在國際溝通上有一定局限。林寶華中英雙語交流,也通曉日語及其文化,能夠以很變通的方式實現出版商所需要的呈現方式,因此廣受歡迎。
林寶華作品(It Takes A Wizard之一頁)
在這部作品中,紐約曼哈頓島變成了狂放的黑暗魔法之地,巫師埃弗裏特·溫特索恩(Everett Winterthorn)統治並指揮著一支由巨魔、地精、食屍鬼組成的隊伍。美國軍方想方設法將黑暗勢力拒之門外……當時,林寶華在創作中將每張圖像分格,猶如電影的分鏡頭,讓讀者通過圖像感受電影視覺般的畫面,反響良好,出版社和電影制片商隨即也對《巫師出手》的影片制作表現出極大興趣。
2019年,“在美國以振興和普及日本文化爲目標的非營利組織SPJA(The Society for the Promotion of Japanese Animation,日本動畫振興會)與內容商務公司Nonlinear World合作,發布了《美國日本漫畫市場現狀》白皮書”[5],“數據中得知,2018年美國的“圖像小說”(Graphic Novel,包含漫畫)全體銷售額爲6億3500萬美元。而白皮書上表示,實體日本漫畫在圖像小說市場中占23.01%,可以推測實體日本漫畫在美國2018年的銷售額約爲1億4600萬美元”[6]。“Seven Seas是2004年創立的美國本土出版社,主要將日本漫畫和輕小說翻譯成英文版發行。Seven Seas在2018年發行了285個出版物,每本書的平均單價爲13.96美元。在2018年美國日漫銷量排行榜100名中占了6個名額”[7]。
林寶華與歐美出版社廣泛合作,2011年出版了根據美國知名科幻文學作家拉瑞·尼文(Larry Niven)的獲獎小說《圓環世界》(Ringworld)創作的圖像小說The Ringworld:The Graphic Novel,Part One and Part Two,2012年又出版《衆生呼籲》(Many Are Called)、《我們的教皇誕生——本尼迪克特十六世》(Habemus Papam,Pope Benedict XVI)。2011年世界青年節,這本書在西班牙馬德裏發布,取得傲人的成績,有超過30萬本在歐洲各地賣斷,如今仍重印多次。繼而,2013年教皇方濟各繼位,出版社再次請林寶華出山,以漫畫方式向青少年分享教皇生平,此即他的另一本暢銷書《教皇方濟各:我相信仁慈》(Pope Francis:I believe in mercy)。
林寶華作品Many Are Called封面
此後,他連年創作多部作品並出版獲獎,《朱蒂斯——從俘虜到征服者》(Judith-Captive to Conqueror)2012年在法國獲得“昂古萊姆國際漫畫節”第二名,排名僅在《丁丁冒險記》之後(該獎只頒發兩份大獎)。2020年,他與日本公司聯手推出新作,在新冠疫情來臨之後,反思自己的人生和未來走向,以新加坡本土題材創作了《與你一起成長》(Growing Up with You)系列。
林寶華作品(Growing Up with You之一頁)
林寶華筆下的這些穿越時空的漫畫人像,以特定的邏輯性和主觀情緒,體現了他在圖像形式准則中的克制力和個體精神。他一直在用自己的內心,用透人的視力,清除僵硬、頑固和人爲的秩序。像許多曾經遊學歐美又回到新加坡的藝術前輩一樣,林寶華還有更深層次的志向,“當你親身走過這個領域,看到日本、美國、法國、德國這些國家對漫畫和圖像小說的重視與認可之後,就會有一種緊迫感。他們之所以重視漫畫産業,是因爲知道可以通過這種藝術和文學的形式,保留傳統和習俗並促進文化的發展,用漫畫向青少年普及文化的要義。忍者、武士、超人、蜘蛛俠,都是社會文化的標志性符號,是確立社會認同和文化認同的重要手段。新加坡的問題在于過分強調實際功用。很多年前,藝術大師豐子恺先生講過:藝術和文化是最沒有用的,但最沒用的東西,卻可以派最大的用場,因爲藝術和文化可以塑造人的靈魂和精神世界,解決物質不能滿足的東西。我要創造新加坡人的漫畫形象,創造屬于我們自己的心靈伴侶。”
這是林寶華深思熟慮的結果,他是相當冷靜的,即使在向別人介紹自己的作品時,也鮮有用正面的平視角度,而是選則側視。這暗示了一種旁觀的習慣,是與交流對象保持相對中立的狀態和有距離的介入,對于林寶華這樣一個用圖像和畫面講述文學的藝術家來說,這是出于自律的約束和理智。
林寶華作品(Judith, Capitive To Conqueror封面)
除了漫畫,林寶華也從事一系列純美術作品創作。不少大型作品都是以炭筆手繪,常見的形象是目光迷離的少女,露出尖牙,頭部被很多只長長的指甲緊緊抱攏。這裏呈現的是青少年潛意識裏的自我封閉保護層:尖牙代表反抗,外層的手是拉扯或壓迫,代表成年人的影響和社會的壓力。林寶華在嚴謹的態度和純真的個性下也保留著些許黑色幽默,“我喜歡黑暗,因爲黑暗可以帶出內心的真實感受。很多人的內在和外表不一致,內心有一種固有的敵意和不友善,這是一種潛在的自我保護意識。”
也許正是基于這種觀察和判斷,林寶華正在構思新系列的作品時才選定了僵屍題材。這是一個三部曲,分別發生在中國大陸、香港和新加坡:一對少年姐弟,他們的家族曆來就負有消滅僵屍的使命。他們輾轉來到新加坡初級學院讀書,周圍的人並不知曉他們不同尋常的身世和使命。但他們知道,發生在鄰裏的綁架失蹤案不是一般的刑事案件。在地下黑市,有買賣人血的市場,是僵屍的天下。但這些嗜血的僵屍卻不怕光,平常就遊走于熙熙攘攘的社會之中。他們姐弟的任務就是要鏟除他們……
多年以後,依然有夢。在走過了漫畫和圖像小說的世界前沿之地後,林寶華回到了新加坡,開啓新的裏程。他的新作《紅點》預覽在亞馬遜書籍平台上大受粉絲追捧,作品也被翻譯成數國語言。林寶華也有意將圖像小說擴展到其他領域,例如:微型電影、傳統電影、戲劇、周邊創意産品、電子遊戲等。這位外形冷酷的藝術家,灼熱的內心終究是情牽未了。
注釋
[1]作者不詳《漫畫與圖畫小說的區別是什麽?》,知乎網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739371/answer/1043224259.
[2]同注[1]。
[3]同注[1]。
[4]李憶莙《詞畫關山美》,星洲網(副刊——《文藝春秋》),2021-05-07.
[5]《日本漫畫在美國賣得怎麽樣?》,百度百科,2019-05-31.
[6]同注[5]。
[7]同注[5]。
(作者爲本刊特約撰稿、本地水墨畫家、獨立策展人兼國家美術館藝術論文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