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將在未來約30年推動能源領域轉型,能源2050委員會認爲,憑借科技發展,我國的能源領域應最遲能在2050年做到淨零碳排放,同時維持可靠且可負擔的電力供應。要實現這個目標就須加強整個電力領域價值鏈的去碳化。
由能源市場管理局委任的能源2050委員會(Energy 2050 Committee)昨天(3月22日)發表報告,建議通過九大策略推動能源轉型。
這包括增加電力進口、發展氫發電、擴大太陽能使用和增加能源儲存系統來解決太陽能間歇性供應問題、以碳信用抵消難以排除的碳排放,以及改變消費者用電習慣等。
委員會前年成立,由尤索夫伊薩東南亞研究院院長兼總裁蔡承國領導,協助探討我國能源系統長遠的發展方向。
在這份名爲《邁向能源轉型2050》(Charting The Energy Transition To 2050)的報告中,委員會指出,雖然新加坡已宣布會擴大太陽能使用、發展區域電網,及加強再生能源和新興低碳替代方案的研究,但是伴隨新科技出現,我國還須制定具體策略,加速整個能源領域價值鏈脫碳。
“轉型的過程中必定會有所取舍,利益相關者須集體行動。由于目前的碳定價過低,消費者和企業得做好准備支付更高昂電價。政府則須選擇性地給予援助,確保各方能共同前進。”
能源成本上漲在所難免
委員會也強調,轉型對新加坡這樣人口稠密和替代能源匮乏的小國來說,尤其具挑戰性。我國必須在過渡期間謹慎權衡得失,成本上漲在所難免,但若要使能源系統更加可持續和可靠,這是不可避免的。
能源局在文告中說,新加坡立下目標要提前在本世紀中葉達成淨零碳排放目標,加上能源領域的碳排放量占我國總排放量近四成,這份報告來得及時且意義重大。
未來30年的轉型之路還不明朗,我國最終能以哪一種替代能源取代天然氣發電,取決于低碳能源科技的發展速度、能源領域數碼科技的發展步伐,以及各國是否可以在能源和碳交易上密切合作。
因此在現階段,委員會無法確切擬定一個長期策略,只能根據這三個不確定因素做出調整,預測我國完成能源轉型後可能出現的三種不同情況。
報告說,顯而易見的是,根據這三種情況,進口電力、氫氣、太陽能和能源儲存系統會是我國能源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其他新的低碳能源供應和碳交易也可能扮演關鍵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