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作爲一個擁有多元種族的美食大熔爐,跨國界和跨種族的料理越來越精彩。回教徒對華人美食向來感興趣,但如果不是“清真版”(Halal)就無法光顧。有業者彌補了這方面缺失,還因爲以其他食材來替代豬肉,創造出另一種風味。
售賣清真中華料理的,不少是皈依回教的華人,鄒佩伶(38歲)就是其中之一。鄒佩伶自2009年嫁與馬來丈夫Muhamad Asri Ramli後就不再進食豬肉,意味著她得割舍最愛的蝦面。鄒佩伶是福建人,每個星期天的家庭日,都會品嘗到祖母煮的傳統菜肴,如蝦面、鹵面和雞飯。她說:“蝦面像是我的安慰食物,吃了會很開心。”
Muhamad Asri Ramli和鄒佩伶夫婦很高興能爲馬來社群提供更多元化的料理選擇。
于是她決定向祖母和母親取經,研究如何將愛吃的蝦面清真化,沒想到她夫家的親朋戚友嘗過後,不但能接受,甚至向她訂購。當時她和丈夫都在銀行工作,只在周末接收小量訂單。2017年兩人決定創業,在大巴窯一巷127座的熟食中心開了Deanna’s Kitchen。Deanna是鄒佩伶的穆斯林名字。
他們的蝦面在社交媒體引起不錯回響後,相繼進駐裕廊、菜市(從勿洛搬過去)和兀蘭的咖啡店,目前有四個攤位,兩人全職打拼。受到疫情沖擊,兩人全職在裕廊和菜市打拼。
Deanna’s Kitchen的湯底以蝦頭、江魚仔和蝦米等熬煮四個小時,所以非常清甜,配搭蝦與啦啦是最受食客歡迎的組合。
10公斤蝦頭熬湯底
先說蝦面的靈魂——湯頭。除了以雞骨取代豬骨,其他基本食材如蝦頭(一天要用10公斤!)、蝦米和江魚仔都沒有省卻,熬煮至少四小時。湯頭帶有蝦的鮮甜,不會鹹腥。雖然沒有豬油渣,大量的炸紅蔥頭同樣能增添口感及香氣。
配料方面,最多人點的是中蝦和啦啦組合($7),有別于華人蝦面搭配的排骨或豬尾。啦啦的分量很大方,標准是一碗,應該有20多顆吧!也可選擇大蝦、超大蝦或蝦婆,還有可供兩三人享用的海鮮拼盤,有龍蝦、蝦婆、蝦和啦啦等滿滿的好料。
談到馬來人品嘗華人蝦面的差異,鄒佩伶笑言:“馬來人的口味比較重,所以通常會加很多辣椒粉、小辣椒和醬青。一開始我會很難過,覺得自己辛辛苦苦熬的湯頭,到最後只嘗到辣味和鹹味。不過現在也看開了。”
因爲馬來人和華人口味上的差異,熬煮湯頭只能由Asri和鄒佩伶來做。Asri解釋:“馬來員工無法鑒定什麽味道才是合格的,教導他們燙面和處理配料倒不是問題。”
新奇的胡椒口味羊骨茶
前陣子小倆口也推出新品“羊骨茶”。事緣一天鄒佩伶帶了一些羊小排回家,她的母親覺得很像豬骨,可以用來煮羊骨茶,于是煮了讓Asri試食。Asri說:“我是用馬來人的味蕾品嘗華人食物,然後說出馬來人可能會有的反應。藥材味的羊骨茶馬來人應該不太能接受,所以我們推出胡椒羊骨茶。”
和蝦面一樣,先從朋友圈推出,反應不錯後才在攤位售賣。目前只是星期三在裕廊和菜市攤位推出。
疫情當下生意難做,但夫妻倆咬緊牙關逆風前行,准備推出包裝蝦湯讓顧客買回家自己加熱加料。Asri欣慰地說:“從白領到小販,工作雖然辛苦,但看到馬來同胞有更多選擇,我覺得很有意義。”
越南人賣清真薄餅、羅惹
在兀蘭182座咖啡店裏面一角的Ain Popiah Basah,位置雖不太理想,但顧客不少。
Ain是越南籍老板娘Pham thi Ngoc Han(33歲)的穆斯林名字。Mohamad Azwah(35歲)在2011年對Ain一見鍾情,同年結婚。Ain向來喜歡下廚,這些年一直居家售賣越南餐,今年4月開始在兀蘭開攤,賣的卻是華人小吃。
Mohamad Azwah和越南籍太太Ain,希望將華人小吃和越南料理推廣到馬來社群。
Azwah解釋:“有想過售賣越南春卷,但工序很多,需要更多人手。我們調查了市場,決定改賣華人薄餅和羅惹。”招牌中的Popiah Basah,指的是濕薄餅。
Ain Popiah Basah售賣薄餅、羅惹和麻糍等清真版的華人小吃。
經過多番研究,Ain做出了自家版本的薄餅,味道相當接近華人口味,只是比較甜。她說:“馬來口味比較重,所以沙葛會偏甜,薄餅也加較多辣椒。”普通薄餅一條$1.80,加蝦和蟹塊則是$2.50。
羅惹的油條和豆蔔特別烘烤過,很香脆。醬料也很香,原來Azwah堅持用馬來西亞槟城的蝦膏。攤位也售賣小金杯(Pie Tee)和已經不常見的傳統小點麻糍。
最近他們推出越南牛肉河粉,應相當令人鼓舞,有意另覓新地點專賣清真版的越南料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