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量子科學
時空彎曲示意圖(圖片來源于網絡)
時空彎曲,是相對論裏面燒腦指數爲五顆星的難題。一根鐵棍會彎曲,一根大樹會彎曲,甚至一塊石頭在一定的技術處理之後也可以彎曲,等等,看得見摸得著的事物,只要技術許可,都可以彎曲,理解起來毫無困難。時空在人類的大腦裏面,近乎一種抽象的存在,理解起來已經夠困難了。可是,相對論竟然還認爲時空可以彎曲,這難度已經不是燒腦級,而是爆頭級的了!
可是,作爲現代人,你根本不能忽視相對論描述的怪異時空現象。例如,我們每天出行要用到的衛星導航,就必須得考慮相對論效應。衛星上的原子鍾,因高速運動而導致時間變慢(-7.2微秒/日),同時又因爲承受著(相對地面)較弱的重力場而導致時間變快(+45.9微秒/日)。不要小看這一天相差的38.7微秒,由此帶來的導航偏差大約是11公裏,可謂差之毫厘謬以千裏。導航軟件必須要精確地計算出兩者相互抵消後的時間誤差,才能確保定位准確。否則,開車導航走錯路是小事,飛機降落到居民區、導彈打進大城市,就是災難性後果了。
相對論經曆了從狹義相對論上升到廣義相對論的過程,二者的區別在于時空觀念的不同。狹義相對論的背景時空是平直的;廣義相對論的背景時空則是彎曲的。
在狹義相對論之前,人們認爲時間、空間和物質,三者是各自獨立的,相互之間不會産生關聯。時間和空間只是物質運動的背景,只是計算物質運動狀態的參數。牛頓力學就沒有牽涉到物質加速運動,會導致空間縮小和時間變慢的問題,屬于絕對時空觀。
相對論首次提出了“四維時空”的概念,認爲時間與空間之間,不是相互獨立的,毫無瓜葛的,而是一個整體——時空。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刷新了人類的世界觀。相對論的時空觀革命,讓人類大腦中的絕對時空觀蛻變爲相對時空觀。
在廣義相對論裏,引力質量與慣性質量等效。引力,實質上並不是一種“力”,而是一種時空彎曲效應。物體的質量,能夠産生時空的彎曲。
相對論中的“引力導致時空彎曲和時間變慢”觀念,爲科幻文學提供了新鮮素材;穿越時空蟲洞,時光倒流機器等,成了耳目一新的科幻題材。
相對論的時空,是連續的、平滑的;而量子力學的時空,是不連續的、離散的。相對論適用于宏觀運動的物體,而量子力學適用于微觀運動的物體。相對論與量子力學的時空觀尖銳對立,二者無法調和,無法統一。有人提出用弦理論來統一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在數學上得到了完美的和諧一致。然而弦理論因爲涉及到的時空太微小,目前還無法驗證,嚴格說來,還屬于哲學範疇。
弦是什麽,弦振動的能量來自哪裏,弦理論本身也說不清楚。可笑的是,有人還煞有介事地說:振動得快的弦,是意識;振動得慢的弦,是物質。我想問:那振動得不快不滿的弦,又是什麽呢?你不要告訴我,那是“能量”。頻率在什麽範圍的算作快,哪個範圍屬于慢?總得有個大致的概定嘛。
怎樣用量子力學的離散性時空觀念,去理解相對論的彎曲時空,今天談點個人看法。
時空在微觀尺度上上離散的,而在宏觀尺度上是連續的,其實並不矛盾。就像你站在輪船上看大海,眼睛裏呈現的是波濤起伏的畫面,而坐在飛機上的人看大海,眼睛裏呈現的卻是水平如鏡的畫面。
連續的時空不能産生波動,離散的時空才能産生波動。例如,沒有凝固結冰的水,水分子與水分子之間,是不連續的,水面一旦受到擾動,就會産生水波;如果水凍結成爲冰塊,水分子與水分子之間,就變成了連續的,冰面受到擾動,就不會産生水波。從這個角度理解,引力波的發現,不僅證實了相對論的時空觀,同時也證實了量子力學的時空觀。
時空在微觀尺度上是離散的,則時空與時空之間就可能存在不同的組合結構。物質質量大的地方,時空密度大;物質質量小的地方,時空密度小。時空密度大,時間流逝速度就慢;時空密度小,時間流逝速速就快。
光線折射(圖片來源于網絡)
物質在時空之中的分布不均勻,有的地方大,有的地方小,由此導致的時空彎曲和時間變慢,就好理解了。光線在不同介質裏面,傳播速度就會不一樣。在真空裏面最快,進入大氣層就會變慢,進入水或者玻璃,就會更慢。光線從真空進入大氣層,會發生折射,從空氣進入水或者玻璃,也會發生折射。這種折射,就是由于介質的密度不一樣而導致。物質和時空是有機統一的整體,介質密度不一樣,也可以說是時空密度不一樣;時空密度不一樣,就會導致光線彎曲(折射)。如果說時空在微觀尺度,也是連續的、平滑的,那麽,不同介質的時空也應當是連續的,平滑的,光線傳播就應當不會受到影響,就不會發生光線彎曲(折射)的現象。
時空在微觀尺度上是離散的,而在宏觀尺度上看起來是連續的,或者說,只是近似連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