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低齡化、惡性化,是當今社會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
12歲男孩,因爲害怕被責罵,殺死了姑姑、表弟和表妹;
13歲男孩,欲性侵遭拒後,殺死了一名10歲女孩;
14歲男孩,將同學捅成重傷5個月後,又捅死了另一名同學;
……
與累累血案的殘暴和血腥相比,對這些孩子的處罰似乎相當輕描淡寫。因爲不滿14周歲或16周歲,他們都性命無憂,輕則進收容所重則入獄,不出意外,幾年後都可以恢複正常生活。
這種顯而易見的不對等,導致群情激奮,口頭禅也從“他還是個孩子啊”變成了“他還是個孩子啊,千萬別放過他”。
在大衆眼裏,他們是社會渣滓,是怪物,是異類:心理陰暗、不思悔改、無藥可救……
同樣抱著這種心理,我抽空刷完了最近熱播的一部口碑力作《少年法庭》,也是這部劇讓我意識到,普通孩子和少年犯之間,並沒有巨大的鴻溝。少年犯,或許也只是個普通孩子。這部劇又引發了我對家庭教育新的思考,強烈推薦大家有機會也來看看。
這是一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而成的青少年犯罪題材電視劇,以法官判案爲主線,講述了5起青少年犯罪案件。
劇中的兩個法官在審理案件時都非常注重了解孩子犯罪的背景,由此我們可以了解到每個少年犯的成長經曆和家庭環境。
與想象中的黑暗不同,劇中所呈現的人物形象和經曆都太普通了。普通到我們甚至完全可以理解這些孩子的想法和所作所爲,普通到我們對這些父母的教養方式完全不陌生。
這些少年犯不是怪物,就是和我們孩子一樣的普通孩子;少年犯的父母不是異類,就是和你我一樣的普通父母。
不被愛的孩子
變成了吃人的怪物
夜幕降臨,一個滿身血迹的男孩走入警局,他一邊舉起沾滿血迹的斧子,一邊對警察說:“我殺人了”。
他,是來自首的。
警察迅速來到案發現場。眼前出現的是四分五裂的屍塊,即便部分軀體和內髒和丟失了,也能輕易地辨識出,受害者是一個年齡更小的孩子。
13歲男孩白成友殺死同小區8歲男童,並肢解屍體。
事件震驚全國,但站在法庭上的白成友卻格外淡定,表情中還帶有些許戲谑。
他淡定地講述作案經過,回憶起某個細節時,還忍不住哈哈大笑,笑聲在鴉雀無聲的法庭裏回蕩著。法庭外,是泣不成聲的男童父母。
他還有點不耐煩,問法官:“我聽說未滿14歲的話,就算殺了人也不用入獄,那是真的嗎?”
說完忍不住感歎了一句:“太爽了!”
結束了一個無辜男孩的生命,摧毀了一個原本幸福的家庭,但他卻絲毫沒有悔意,只想著催促法官草草結案。
而這一切都是因爲“14歲以下不負刑事責任”——這一幕似乎再次驗證了那句“少年保護法變成了少年人渣保護法”。
在法官的追查下,案情取得了新進展:法官發現了另一個凶手,一個17歲的女孩,韓睿恩。誘拐男孩、殺人分屍、清理現場、抛屍,雖然尚未成年,但女孩做起來卻有條不紊。
即便站在法庭上,她還試圖裝作無辜,謊稱白成友才是主謀。
心狠手辣、撒謊成性、不思悔改,看到這個外表乖巧的女孩像怪獸一樣在法庭上罵人、打人,我們都不禁想問:
“是什麽樣的父母養出了這樣的孩子?”
然而,直到案子結束,法官都沒有看到女孩的父母。只是知道她的父母都是事業有成的成功人士,常年定居美國,對女兒根本就不管不問。
哪怕女兒成了殺人凶手,他們也只是花錢請了豪華律師團爲她辯護。
他們不愛自己的孩子嗎?或許不能這樣說,但顯然,和愛孩子相比,他們更愛自己。
那白成友的母親呢?
她是個單親媽媽,靠當補課老師養活自己和兒子。與韓睿恩父母的徹底抛棄相比,她似乎要更負責一點。
但這種負責僅限于生理上的關懷——她認爲只要孩子不缺吃喝、不受傷,就夠了。
所以當知道兒子不用負刑事責任時,她根本就不認爲孩子殺人是很嚴重的事情,甚至在兒子第一次被審判時,還遲到了。
她沒有反思過孩子爲什麽會走到這一步,沒有想過向受害者道歉,也沒有真正關心過孩子的心理健康。
對于她來說,真正愛過自己的孩子嗎?恐怕未必。
兩個不被愛的孩子,合謀誘拐、殺害、肢解了一個8歲男童。
而這個無辜的男孩之所以被選定,就是因爲他說了一句“要給媽媽打電話”。
憑什麽他可以隨時呼叫媽媽?憑什麽他能得到父母的愛?憑什麽他能活得那麽幸福?
嫉妒、憤恨、絕望……交織在一起,讓這兩個沒被真正愛過的孩子,成了吃人的怪獸。
一個孩子,是沒法靠自己長成一個內心充盈的大人的。他們需要父母的引導和管教,更需要父母的愛和呵護。
沒有這些,再好的物質條件,也只能收獲一個內心貧瘠甚至靈魂扭曲的孩子。
如果你覺得這個案件裏的孩子和父母的情況太過極端,那我接下來要講述的另一個案件,可能是很多雞娃家庭的縮影。
不被看見的孩子
只敢在夜裏偷偷哭
百年私立名校聞匡高中爆出醜聞:21個孩子參與了集體舞弊泄題案。這些孩子出身全都非富即貴,父母不是國會議員就是大學教授,或者知名醫生和藝人,財力和聲譽都在社會頂層3%以上。
爲了讓孩子能順利考上名牌大學,他們自發形成了一個組織,花高價買通學校教務部長,提前拿到試卷和答案。
一個媽媽陪著孩子出席庭審,盡管知道孩子犯了法,但她卻表現得相當理直氣壯:“現在光靠努力學習,根本不可能考上首爾大學!”“升學,可是一場濺血的戰爭。”
畢業于首爾大學的她,爲了讓孩子也能考上這所大學,想盡辦法給孩子的履曆增光添彩:給孩子攢入學積分,做志願者、參加辯論比賽、做研究報告、讀書,孩子能真正用來學習的時間少之又少。
爲了確保萬無一失,媽媽決定帶成績並不差的兒子加入偷題組織,這樣孩子既能在考試中拿到高分,又能有時間准備其他項目。
這個媽媽在孩子身上投入了大把的金錢和時間,只爲給孩子籌謀一個好前程。可在她苦心經營時,卻忘了看看孩子那雙眼神黯淡的眼睛。
孩子不開心,媽媽看不見,媽媽只著急帶孩子奔赴下一個補習班,好培養出自己理想中的孩子。
如果要問這個媽媽:“你愛孩子嗎?”
她的回答一定是:“愛,要不然我這麽費心幹什麽?”
可是,她愛的卻是想象中的那個孩子。
“你成績好,我才愛你!”“你乖,才是媽媽的好孩子!”
有多少父母,打著愛孩子的名義,實際上卻把孩子的腳塞進並不適合他們的鞋子裏。
這點,作爲大法官的姜部長,直到孩子自殺才明白。
出身貧困家庭的他,靠優異成績和獎學金一路挺進名校,並成爲大法官。走通這條路的他,相信並希望孩子也能走“名牌大學-法律系-法院”這條路。
所以,他非常看重孩子的成績。在他的心裏,只有每科成績都達到第一等級,才算是合格。小兒子成績優異,但大兒子的成績卻不盡如人意。看到大兒子成績單時,他忍不住發脾氣:“你考這種爛成績,還吃得下飯嗎?”“一無是處的家夥!”“家裏缺你什麽,有零用錢,還請家教,結果你連書都讀不好?”“我當年是靠拿獎學金才能讀到書的。”“法學院?別做夢了!”
說完,他拿起成績單扔在了孩子臉上。
他沒有想過大兒子是否並不適合這條路,也沒有看見孩子眼裏噙著淚水,沒有注意到孩子爲了學習每天只睡三個小時,靠安眠藥才能勉強睡會兒的樣子。他也沒有反思過,自己才是那個明知違法,也要逼著兒子作弊的罪魁禍首。
東窗事發後,大兒子想過要自首。可尴尬的是,審理法官正是父親,而且此時父親正處于競選國會議員的關鍵時期。
如果他自首,就意味著自己和父親的前途都將毀于一旦。如果不自首,又會良心不安。
他站在警察局門前,看著紅綠燈變換了好幾次,猶豫彷徨了許久,終于趁著人行道亮紅燈時沖進了車流。
曾經,爲了成爲父親理想的孩子,他賭上了性命,努力學習;
如今,爲了不成爲父親前途的絆腳石,他決定在警局門口以死謝罪,既是自首也保全了父親的名譽。
他始終是那個愛爸爸和媽媽的好孩子,但直到孩子躺在ICU生死不明時,爸爸才看到了孩子那一顆金子般的心。
你走過的路,不代表孩子也能照葫蘆畫瓢;你樹立的理想,不代表就是孩子的心之所向。
他們叫我們爸爸或媽媽,而我們要做的,是幫他們找到自己的使命和價值感,活出屬于自己的精彩。
不被關注的孩子
用叛逆傳達痛苦
這部劇中,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有一對母女。
媽媽是青少年恢複中心的負責人、知名青少年問題咨詢師,專門收留那些罪行較輕的未成年少女。
女兒,則是正處于青春期的少女。
想到那些孩子的原生家庭都很差,媽媽就想用愛心和耐心給她們建造一個溫暖有愛的家,感化並幫助她們重回生活正軌。
在青少年教育上,她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
她知道,大部分青少年的不當行爲都是源自家庭。孩子行爲不當前,往往都是父母先行爲不當。
她知道,在家受傷的孩子會有自虐傾向。他們明知故犯,就是爲了傳達自己的痛苦,引起家人的注意。
但是,她在顧及那些誤入歧途的孩子時,卻忘記了關注自己的女兒,忘了自己也給女兒創造了一個痛苦的原生家庭環境。
因爲過于投入青少年恢複中心的建設,這個媽媽不慎流産,後與丈夫離婚。她卻對女兒撒謊,“爸爸去國外出差了”。
但真相早已被女兒看透,她想念爸爸,想要父母複合,想要一個完整、正常的家。
她又心疼媽媽,她看到過媽媽流産時的痛苦,看到過媽媽苦苦支撐恢複中心的樣子。最終,愛媽媽的她選擇隱忍,選擇做一個乖巧懂事的女兒,好讓媽媽輕松一點。
可結果卻是,她是媽媽唯一的親生女兒,卻也是媽媽最忽視的一個孩子。更讓女兒無法忍受的是,那些犯了罪的女孩根本就沒有感恩之心,她們汙蔑、嘲諷媽媽,把媽媽的付出視爲理所當然。
忍無可忍的女兒,做了明知是壞事的事情,誣告媽媽“虐待兒童,挪用公款”。
她想要宣泄自己的痛苦,想要引起媽媽的注意,想要媽媽過得幸福點。
聽到女兒舉報自己的消息,媽媽一時沒有反應過來。作爲一個青少年咨詢講師,她第一反應是很慚愧自己培養出一個品行不端的女孩。
可女主法官的一句話,才真正點明了女孩做壞事的原因:“對她來說,你是媽媽啊!”
對別的孩子來說,青少年咨詢師是一個職業,是一個善良的阿姨;但對女孩來說,媽媽就只有“媽媽”這一個身份。
別的孩子可以換一個阿姨,但她只有這一個媽媽,她也只能期待得到這個媽媽的關注。
盡管這個媽媽深谙教育之道,也有與教育相關的職業和身份,但這並不代表,她就一定是一個合格的媽媽。
這點,值得所有父母反思和警惕。
不管我們是什麽身份和職業,不管我們給孩子創造了怎樣優質的生活環境,我們都應該時刻關注孩子的精神狀態,幫助孩子疏解成長的煩惱,引導孩子走出迷惘。
千萬不要等孩子誤入歧途的時候,再後悔。
看了這麽多少年犯的案例,我發現所有父母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我從來沒想到TA會這麽做。我不明白TA爲什麽這樣做?”
(央視紀錄片《少年法庭》裏,記錄了一個名叫小全的15歲初中生,因爲效仿美劇中吸食大麻的場景,網上購買大麻,還把剩下的賣掉。事發後,小全媽媽既心痛,又震驚)
然而實際上,在回顧這些孩子的家庭教育時,會發現一切都有迹可循。
家庭教育的缺失、親子關系淡漠、父母過強的控制欲……這些都是孩子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
沒有父母想把孩子養成少年犯,父母也不是孩子犯罪的唯一原因。但父母卻是孩子的第一任人生導師,孩子走歪路,父母都必然脫不了責任。
父母的有效期只有十年,趁著孩子還小,作爲父母的我們要牢牢記住,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愛與約束缺一不可。
愛讓孩子內心充盈,約束讓孩子做事有底線。兩者兼具,才能長成一個善良、正直、陽光的成年人。
記得要快,要早,“千萬不能太遲”。
因爲版權問題,常爸就不提供韓劇《少年法庭》的鏈接了,大家可以用關鍵詞“少年法庭”自行搜索。
另外,央視同名紀錄片《少年法庭》也非常值得一看,鏈接如下:
複制鏈接使用浏覽器打開即可觀看:
http://tv.cctv.com/2018/08/28/VIDE4829zrY7kOOtOepPuDEY180828.shtml
– End -願你2022年都順心如意。
往期推薦
孩子還小,父母已老,身在新加坡的我們未來該何去何從?
新加坡的娃竟然有16%超重,爲什麽我家的娃“骨瘦如柴”?
推薦!新加坡日系INS餐廳,看到第一個牛排三明治,已經流口水~
看起來每天都在玩,新加坡國際學校的娃們是怎麽學習的?
點個在看你最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