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肩負著土地高效利用、曆史空間盤活、人文記憶再生和社交活力重塑的可持續發展使命。如何讓城市及市民過去和現在的記憶在空間載體中延續下來?如何將加強文化傳承和身份認同作爲城市發展的優先事項?如何駕馭遺産保護和經濟發展之間微妙的平衡?這些都是城市發展中不可避免的問題。
2021年12月,新加坡市區重建局主席何學淵在香港市區更新基金成立十周年大會上分享了新加坡的城市更新及保護經驗,以下是其主題演講的節選。
新加坡城市發展初期
追求明智的城市規劃和可持續城市發展,從一開始就是新加坡在城市發展道路上的必要事項和優先事項。建國初期,作爲一個面臨住房短缺、高失業率、生活條件差和城市基礎設施不足等多重挑戰的國家,新加坡的城市建設勢在必行。但是,在當時的背景之下,很難想像在城市發展中保留和重新利用曆史空間及建築的理念會成爲新加坡規劃方法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在最初的市中心更新提案中,一座曆史悠久的清真寺——哈賈法蒂瑪回教堂,被計劃與其他曆史建築一起被拆除,以爲新的公共住房讓路。然而,新加坡開國總理李光耀針對此提出了一個中肯的問題:是否考慮過將其保留下來?
哈賈法蒂瑪回教堂曆史照片
作爲新加坡最古老的清真寺之一,哈賈法蒂瑪回教堂是新加坡市區的重要文化地標,不僅是針對穆斯林群體而言,對于附近的居民以及辦公場所的通勤族亦是如此。若一昧追求城市發展而對其進行拆除,將是新加坡市民的巨大損失。
哈賈法蒂瑪回教堂現狀照片
應對這一挑戰,新加坡市區重建局重新提交了新的計劃方案,取代原有的拆除設想,改爲保留回教堂並將其整合爲新的公共住房項目的一部分。這一替代方案最終得到了采納,計劃的改變也引發了新加坡政府及規劃界對于城市建築遺産的思考,重新審視在土地有限的情況下駕馭發展與保護之間微妙平衡的可能性。政府決策者與城市規劃人士意識到,在追求城市發展的同時,選擇性地保護具有重要人文、曆史、美學和社會價值的曆史建築是可行的,並且確實可以與城市發展齊頭並進。很快,這種理念從建築物擴展到整條街道,遺産保護逐漸融入了新加坡的城市規劃方法。
植根于過去的現代化未來
新加坡河沿岸的摩天大樓和店屋
與其他城市不同的是,新加坡缺乏腹地,如何高效利用土地變得尤爲重要。爲此,新加坡市區重建局在新的保護理念下,通過明智的土地利用規劃和城市設計,重新構想了城市景觀:以低樓層、低密度的文化曆史街區代表“山麓”爲基礎,增添新的高層建築和高密度開發項目作爲“山”,創造新加坡高低起伏的新天際線。同時,在保護曆史建築時也保持對空間功能的審視,以便在必要時爲其賦予新的角色,爲這些“山麓”創造在新時代蓬勃發展的機會。這些“山麓”的保護工作于1980年代開展,第一批項目是位于丹戎巴葛的曆史街區。緊跟其後的是鄰近的唐人街地區,由建于1800 年代末至1900年代初的街屋組成。今天,它們與其他建築遺産共同編織了新加坡曆史街區的故事,同時融合了現代化用途,成爲充滿活力以及具有吸引力的目的地。這些項目展示了保護單體建築物和整體街區風貌的可行性,爲曆史空間提供了場所營造的機會,並爲私人業主、建築師、工程師和承包商展現了保護和修複遺産建築的優點。
1987 年的第一批大規模修複街屋
除了保護項目,新加坡也在新建項目中通過創意策略推行曆史文化延續,例如將曆史設計元素、傳統工藝或遺産標志融入新的開發項目,使我們城市過去和現在的記憶能夠在現代化發展中延續,同時讓我們的城市煥發活力,以滿足不斷變化的市民需求。
抓住千載難逢的機遇
回顧新加坡的城市發展,建國總理李光耀曾經表達過,很慶幸新加坡在有機會重新開發這座城市的時候抓住了機會,同時,面對城市中的大型建築遺産如富麗敦大廈等,也將它們保留了下來,而非用于新項目建設。這對于新加坡隨後進行的城市更新及保護計劃,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
今天,唐人街、小印度和甘榜格南等曆史街區風貌依舊,前最高法院和前市政廳等建築作爲新加坡國家美術館煥發了新的生機。正是新加坡實用且創新的規劃方法讓城市景觀保留了其原始的文化特征和市民身份的重要元素。即便在城市經濟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的推動下依舊如此。
新加坡國家美術館
迄今爲止,新加坡的曆史保護建築存量約爲7,200座,最新加入保護名單中的是黃金坊。這是一個建于1970年代初的現代商業和住宅綜合開發大型項目,也是這個時期第一座被保護的大型單位所有權建築,標志著新加坡建築保護工作邁入新階段。它的設計體現了該時期建築師、工程師和建築商的先驅精神,展現了他們對于新加坡未來的充沛信心。如今,它正在等待著開放和大膽的投資者通過建築修複、適應性再利用和集約化策略來重新喚醒它。
黃金坊
提升行業能力
由于建築遺産的未來取決于業主和建築專業人士的關懷,新加坡政府還于1995年推出了建築遺産獎 (AHA),以嘉獎建築保護方面的最佳實踐。迄今爲止,已有超過120座不同類型和尺度的建築獲此殊榮。除了在技術上的卓越表現之外,最近還推出了建築遺産獎的修訂計劃,以表彰更多利益相關者,包括那些通過修複和激活遺産資産、爲社區創造長期有形和無形價值的人。
在這個過程中,新加坡力圖確保受保護的建築繼續成爲其獨特城市景觀的一部分,以展示新加坡的文化多樣性和豐富的曆史遺産。同時,通過其獨特性的展現提升經濟價值,使曆史建築也成爲受重視的個人和社區遺産,成爲備受追捧的投資。
加東的紅色街屋
結論
建築文化遺産是提升民族凝聚感和建立市民身份認同的關鍵基礎。現代摩天大樓與曆史悠久的傳統傾斜屋頂並列,突出了新加坡實現城市複興的獨特方式。城市更新及遺産保護已經成爲新加坡規劃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並將在未來延續下去。
備注:部分圖像與文字轉載或參考自新加坡城市宜居中心(CLC)官網及出版物、新加坡市區重建局(URA)官網、聯合早報,維基百科等。
筆記碎碎念:
城市更新肩負著土地高效利用、曆史空間盤活、人文記憶再生和社交活力重塑的可持續發展使命。如何讓城市及市民過去和現在的記憶在空間載體中延續下來?如何將加強文化傳承和身份認同作爲城市發展的優先事項?如何駕馭遺産保護和經濟發展之間微妙的平衡?這些都是城市發展中不可避免的問題。
來源: 邦城規劃
編輯: 規劃師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