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莆田迎來22周年,《聯合早報》專訪方志忠,了解他如何在跌跌撞撞中建立莆田,以及經營莆田背後的理念與思考。
整個采訪過程相當惬意,因爲人稱“方叔叔”的方志忠見識多,人脈廣,談起與影星林青霞、印尼“錢王”李文正或是海底撈創始人張勇等人的交往,充滿趣味和人生感悟,令人聽得津津有味。
唯有來到食材,他卻毫不妥協。
他當時是家中撿豬狗糞便最多的,有一次,哥哥“探聽”他撿豬狗大便的“路線圖”,第二天運用這份“情報”把大便都撿走。他說起這段往事,笑得合不攏嘴,開心極了。
隨著疫情限制逐漸放寬,餐飲業預計將迎來春天,方志忠卻抱著求穩心態,准備讓莆田勻速發展。
他也透露,一般餐館進口的是歐洲和泰國鳗魚,源頭價格一噸約1萬5000元,他進口的卻是供日本最高級料理店使用的日本鳗魚,一噸約3萬元,足足貴了一倍。
根據莆田的店長制,店長即一家門店的老板,負責店內所有事,而不僅是集團下方的一個執行者。
2000年方志忠與兄弟移居到新加坡,因想念家鄉美食而創立了莆田。
許廷芳的一番話,令方志忠頓時悟了過來:吃的東西根本騙不了人,被騙一次後,很難被騙第二次、第三次。最終,他決定要把自己的菜肴做好,提升莆田的競爭力,讓這些模仿或盜用莆田招牌的業者知難而退。
創業首三年,莆田餐館生意一直做不起,方志忠卻堅持不懈,相信只要全心投入,專注用心做菜,必然會得到回報。
如今,莆田已成爲國際連鎖中餐館品牌,吉真那路創始店還蟬聯五屆米其林一星。
他表示,那時他每晚在餐館打烊後,都會到裕廊漁港的海鮮批發市場親自挑選食材,有時買到新鮮紅斑魚,他還會第一時間拿到店裏處理,一個人工作至淩晨3時才回家睡覺。
雖說生活艱困,回憶起這段童年歲月,方志忠卻覺得很美好、難忘。
經過幾年努力,莆田餐館的高品質新鮮海産逐漸得到好評,建立起口碑,方志忠苦盡甘來,迎來莆田生意突飛猛進。
方志忠覺得這事嚴重影響莆田的生意,于是找了律師好友許廷芳幫忙。
迷惘追逐珍馐 才知客爲家鄉菜而來
他也說,莆田員工像個大家庭,大家一視同仁,兩個孩子從未享有“太子爺”的待遇。
他表示,一些人認爲危機是商機,疫情是撿便宜的好時機,他卻認爲這猶如賭徒的做法。“疫情後的世界充滿不確定性,我真不知道接下來它是一片晴天還是烏雲籠罩。而我必須爲莆田的未來負起責任,你抱著撿漏心態,那你不就是一個賭徒,誰來承擔這個風險呢?”
盡管如此,方志忠有時反而希望孩子放下莆田的工作,到外頭闖一闖。
盈利共享危機共赴 店長制助熬過疫情
小時候,他主要由外婆帶大,家人做菜時他經常幫忙,啓發了他後來對家鄉菜的熱忱。此外,他吃的東西大多是家裏自己耕種的,潛移默化中加深他對食材和時令的敏感。
方志忠說,莆田菜肴成功的秘訣其實很簡單,就是“堅持好食材,盡量呈現食材原味”。
方志忠笑說:“有人問說,方老板你是不是傻了啊?鳗魚嘛,只要活的就已經很好了。也有貿易商勸我,莆田是大衆化餐館,不需要買這麽貴的鳗魚。但沒辦法,我已經吃到這個3萬元的鳗魚,它的味道就是最好的,你讓我再拿那1萬5000元的鳗魚給顧客,我受不了,心裏也過不去。”
作爲餐飲集團老板,他沒架子,說話自在隨性、無所不談,隱隱中讓人感受到他真誠、豁達的性格。
1987年,方志忠隨家人搬到香港居住。2000年1月,他又與哥哥和弟弟到新加坡投資開設電子加工廠。工廠幾個月時間就上了軌道,不需要方志忠幫忙,非常想念家鄉菜的他,便設立莆田餐館。
莆田餐館裏有一道食材“頭水紫菜”,是采用發芽後30日內收成的極品紫菜,可拌蝦頭作爲開胃前菜,或配搭其他食材制成紫菜海蜊湯。
他強調,自己安排這些飯局會面,並沒有任何利益關系,純粹是因爲他搞餐飲業人脈較廣,又喜歡當橋梁角色幫朋友。結果“越幫越多,創造機會越多”,現在不少中國的企業家到新加坡找機會,或本地企業家想進軍中國市場,都會找他幫忙牽線。
方志忠相信因果關系。他指出,當初設立店長制的目的之一,是要與員工共享盈利。在疫情暴發時,這個制度顯現了它的力量,店長主動提出辦法開源節流,渡過難關,還聯合發微信給他說:“這個疫情危機不是你一個人頂,還有我們幾十個店長在後面一起頂。”
想給孩子出去闖一闖
果然,在方志忠的努力下,莆田的生意越做越好,那些模仿他的餐館陸續都關閉或搬走了。
憑借著對家鄉菜的熱忱,方志忠造就了莆田品牌的成功,從2000年吉真那路的一家小餐館,發展爲今天在全球19個城市有超過90家門店的國際連鎖中餐館品牌。其中吉真那路創始店還蟬聯五屆米其林一星。
當時農村生活相當艱苦,在他八九歲時,每天清晨和傍晚會撿豬狗的糞便,賣給收集肥料的農民,賺些小錢幫忙貼補家用。
現代家族企業不少都面對接班人傳承的挑戰,方志忠卻沒有這方面的煩惱。他的兩個孩子方澤嘉(30歲)和方澤偉(28歲)如今都在莆田工作,分別負責管理莆田的財務與資訊科技系統以及中央廚房。
方志忠說:“一開始我還心想,我對你們這些上市公司老板這麽好,爲什麽你不點鮑魚龍蝦支持我呢,而是點鹵面和炒米粉這些菜呢?後來我才想通,大家上莆田就是喜歡我的莆田菜,如果要吃鮑參翅肚,他們大可選擇同樂這類中餐館。”
莆田是家庭式餐館,卻吸引不少政要、影星和富商。一些朋友建議他走高級餐館路線,做鮑參翅肚或龍蝦等利潤較高的菜肴。方志忠覺得這建議不錯,在2004年左右轉型,推出這類菜肴。
方志忠笑說:“這樣子是挺好的,我還跟他們開玩笑說,我就是這點要求——你們趕快把生意談好,錢賺多一點,然後多上莆田多吃一點。”
方志忠出生于中國福建莆田的農村,父親爲小學教師,媽媽是家庭主婦,家中有一個哥哥、一個弟弟和兩個姐姐,他排行老四。
今年莆田步入22周年,方志忠表示,無論疫情與否,莆田的大方向始終是穩紮于食材源頭,傳承匠心烹饪,初心如一。
美食向來擁有凝聚人心的奇妙力量,喜歡熱鬧和交朋友的方志忠,經常在家中設飯局招待朋友和企業家。
現年54歲的方志忠接受《聯合早報》專訪時說:“面對任何問題,只要做好自己就行了。我的本分就是不斷找出好食材,烹煮美味佳肴給顧客。這樣一直做下來,五年、10年、20年、30年……有如生命線不斷延續下去。這需要你的能力與執著,別人要學也學不來的。”
他表示,孩子從小就在店裏端菜幫忙,還當過門店經理,對莆田運營相當熟悉。畢業後自然而然地就想到店裏工作。
那是大約2005年,正當莆田(PUTIEN)餐飲集團創辦人方志忠在吉真那路(Kitchener Road)的第一家餐館生意走上軌道時,一些業內人士“慕名而來”,在同一條街設立餐館,並模仿莆田菜單,甚至連裝潢和招牌都相似,以魚目混珠的方式,搶走方志忠不少客人。
童年撿豬狗糞便 賣給農民補家用
不久前,他就請海底撈創始人張勇、冬海集團主席兼首席執行官李小冬、幣安(Binance)創辦人趙長鵬等一夥超級富豪,到他家聚餐閑聊。此外,他也招待過萬科創始人王石和雲鋒基金主席虞鋒等人。
方志忠說:“這段日子確實苦,像我清晨6點起床去撿糞便時,氣溫不過五度至八度,非常寒冷。賣豬狗糞便賺的錢也少得可憐,一斤不過一分錢。”
然而,許多消費能力較高的上市公司老板到他的店用餐時,還是點鹵面和炒米粉等莆田招牌菜,沒點龍蝦或鮑魚等高檔菜肴。與此同時,一般消費群卻漸漸少來了。
莆田今年迎來22周年,記者專訪方志忠,了解他經營莆田品牌背後的理念與思考。
言語之中流露對孩子深深的期待。
好食材不等于貴食材,對方志忠而言,所謂好吃的食物,並非要大魚大肉,越貴越好,而食材是有時令的,簡簡單單平淡原味就很好。
過去兩年疫情沖擊餐飲業,莆田受到的沖擊卻較小。方志忠認爲,這和店長制的成功推行息息相關。
愛交友樂牽線 一桌飯讓千億元資産流動
方志忠說:“中國一些大企業老板和投資人到新加坡找我時,我總是會幫忙引薦一些新加坡企業家給他們認識,像大華銀行總裁黃一宗、印尼銀行家李文正和他的兒子李棕(華聯企業總裁),大家一起吃飯聊合作機會,一桌飯可說有千億元資産在流動。”
方志忠表示,頭水紫菜一年只采收一次,被譽爲“紫菜中的黃金”,所以價格相對昂貴,是一般紫菜的五倍價格。他大可選用普通紫菜,可是他依然堅持在最好時間段采購最好的紫菜,讓顧客嘗到極致紫菜味道。
方志忠說:“有時候做東西,因爲你熱愛它,你就不覺得睏或寂寞。像我處理紅斑時,心裏只是想著明天客人吃到這道菜的滿足表情,就覺得這是一大樂事了。”
許廷芳了解情況後,很坦白地告訴方志忠,打這官司沒好處。贏了,對方頂多把招牌拿下來,然後換上另一個招牌繼續營業。輸了,反而制造話題,間接幫了對方。
他說:“我最近在想,這兩個孩子還年輕,仍在人生摸索的階段,是不是該讓他們出去闖闖呢?”
方志忠現在對莆田的發展有明確方向,但他曾經也走過迷惘的路,賣過“鮑參翅肚”(鮑魚、海參、魚翅、魚肚)等高價美味珍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