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Cyclotron計劃,是公司與國防科技局屬下部門Cap Vista合作推出。計劃的重點在于加快區域太空和精深科技起步公司的發展,讓它們在市場具備競爭和盈利能力。
在1994年創立時,它是一家爲客戶提供按規格設計無線電子産品的工程公司。
太空科技領域大玩家馬斯克(Elon Musk)的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在周五將四個平民(只有一人有宇航資曆)送上太空軌道,進行首次國際空間站之旅,展現了人類長久以來對太空旅遊甚至移民外太空的無限想象。
經濟發展局(EDB)旗下的新加坡太空科技與産業局(The Office for Space Technology & Industry,簡稱OSTIn)執行司長陳招明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說,在本地運營的業者包括Maxar、Planet和Intelsat等國際業者。它們在這裏建立了區域中心,爲亞太市場提供服務。
團隊也包括Aliena,以及由新科工程(ST Engineering)、國防科技研究院(DSO)和南大組成的合資公司新科工程衛星系統(ST Engineering Satellite System)。
五年後,一個意想不到的機會出現,公司成功爲美國廣播公司天狼星XM測試衛星數碼廣播科技,首次踏足衛星數碼領域。
SSTL在2007年成立時,本地太空産業才剛起步,15年來該公司可說是參與、推動和見證了本地太空産業的成長和發展。
新加坡太空科技與産業局的陳招明說,在科技不斷進步以及新出現的商業模式和商業應用的推動下,太空産業的長期前景光明。
陳淑婷從這項計劃得到的重要啓示是:無論一項創新方案有多好、需求有多大,將這些剛起步的初創企業與亞洲和全球更廣泛的太空産業聯系起來,才是成功的關鍵因素。
該公司在2020年推出了“太空起步公司加速發展計劃”和Project Cyclotron深太空科技(deep space)發展計劃。
今年2月,貿工部長顔金勇宣布政府投資1億5000萬元,注入OSTIn的太空科技發展計劃中,展開太空研究與開發工作,支持航空、海事和可持續性等國家優先領域等。
20年前踏出第一步 工程公司苦盡甘來
輻射加固科技彌補市場缺口
該公司今年剛與英國科學與技術設施委員會(STFC)簽署備忘錄,以促進英國和新加坡太空業者之間的投資和貿易增長。“這類夥伴關系開辟了貿易機會,使我們的起步公司從一開始就獲得商業交易。”
“當中許多應用方法都脫離了傳統的“舊”業務,因此創造了“新太空”一詞。”
OSTIn成立于2013年,並于2020年4月被授權成爲新加坡的全國太空辦公處。
而我國也已做好准備掌握這些機會,包括已在機器人、人工智能、微電子和工業4.0等領域建立能力。
在新加坡交易所(SGX)挂牌的創值科技(Addvalue Technologies)並非一開始就涉足太空科技。
此外,還有更多太空企業有興趣把我國作爲它們在亞太區的基地。這些公司都能利用本地大學和研究機構建立起來的能力和科技基礎。
除了私人領域的資源,本地太空企業也獲得政府的援助。
專利科技讓半導體器材不發生故障
對于新加坡太空産業的未來是否也像浩瀚無邊太空那樣有無限的潛能,林炜森說,太空産業正在不斷發展,並在過去五至10年發生巨大變化。許多風險資本家投資于起步公司,許多企業家也在多個太空應用領域創建業務,例如太空互聯網、太空旅行、發射器、月球著陸器,以及太空娛樂等。
公司的專利輻射加固設計科技,能讓半導體器材不發生故障,解決了太空電子産品的電源可靠性和數據完整性問題,彌補了市場缺口。
他欣慰地表示:“我們已獲得足夠的業務,不僅帶來了所需的臨界規模(critical mass),而且在可預見的未來也會把我們的IDRS相關業務,顯著轉變成可帶來經常收入的高盈利業務。”
Zero-Error Systems(ZES)是在2019年由一群擁有30多年行業經驗的研究員和資深半導體業人士創立,是亞洲首家建立輻射加固設計(radiation hardening by design)半導體解決方案的起步公司,服務本地的太空和半導體行業。
ZES業務發展與策略副總裁許懷玲受訪時說,公司産品在科技上也取得許多“第一”。
南大衛星研究中心由學生和研究人員組成多學科小組,開發和測試尖端太空科技。(南大提供)
新加坡太空産業穩步發展,目前已有50多家企業在本地立足,員工人數超過1800人。
蘇甯遠指出,一些成功的本地太空起步公司如從南大孕育出來的Zero-Error Systems和Aliena,獲得來自空客風險投資公司(Airbus Ventures)、Space Capital和500 Startups等風投業者提供資金。這些公司也有機會在開展太空業務之前,先把科技應用在陸路方案來賺取營收。
迄今爲止,我國已經把16顆在本地制造的衛星發射到太空,當中大部分是新加坡國立大學和南洋理工大學的研究衛星。
創值科技首席執行官陳開邦受訪時說,有了這項成功所帶來的聲譽,公司在2003年爭取到英國衛星公司國際海事衛星組織(Inmarsat)的合約,並于三年後爲該公司先進的寬帶全球局域網(BGAN)開發便攜式末端用戶衛星通信終端,結果成爲熱賣品。
小型衛星的使用,加上測試和發射設施更加普及,降低了進入這個領域的壁壘,爲小型業者和起步公司帶來更多機會,尋求國際資金、夥伴和客戶。
創值科技首席執行官陳開邦:建立太空業務需要龐大的前期投資,在獲得任何成果前要經曆漫長孕育期的不確定性。(創值科技提供)
本地學術和研究機構在貢獻人才和推動太空産業生態體系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南洋理工大學衛星研究中心最近領導數家本地衛星科技業者組成一個團隊,啓動一項建造先進小型衛星的項目。該項目將在非常接近地球的軌道上運行及試驗新技術,測試低空飛行衛星這個新興領域。
不過,公司的堅持有了回報。創值科技目前是全球唯一提供商業IDRS服務的公司,它爭取到的八名客戶也計劃在未來三四年發射超過240顆衛星的星座。
南大衛星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林炜森受訪時表示,極低地球軌道(Very Low Earth Orbit,簡稱VLEO)相對來說是還未被開發的軌道,研究中心將在VLEO開發衛星的導航和控制,這將促使更多的應用在未來成爲可能。
談到未來計劃,許懷玲說,公司的願景是“成爲每顆衛星的一部分”。公司主要市場在歐洲和美國,但亞太區的新衛星建造和發射不斷增長,以新加坡爲總部的ZES將能滿足亞太區客戶不斷增長的需求。
其中的闩鎖檢測和保護(Latchup Detection and Protection)是市場上第一個檢測和防衛輻射引起短路的科技。
當時,許多衛星子系統和太空電子制造商爲了滿足客戶的低價要求,都利用商業現貨(Off the Shelves)半導體器材來制造衛星電子系統。然而,這些現貨器材碰上太空環境中的輻射時可能短路,導致任務失敗。
公司認爲借力Inmarsat的BGAN將能夠開發出革新的方案,卻苦于資金不足。
本期《悉看大勢》探析本地業者在這個領域的發展現狀與未來機遇。
由于太空科技屬于精深科技範疇,開發這類特定方案的公司面對各種挑戰,如孕育期長、資本支出高以及使用測試設施不便。
新加坡企業發展局(ESG)副局長(制造與工程)蘇甯遠受訪時說,隨著太空科技已發展到支持更廣泛應用的階段,全球太空産業正從傳統上由政府資助和支持的領域,轉變爲在私人投資和商業發展方面都有所增加的領域。
蘇甯遠說,我國政府支持具有強大創新能力、開發專有知識産權和可擴展商業模式的本地太空科技公司。這包括企發局通過“起步新加坡”(Startup SG)計劃扶持起步公司的技術開發費用。
2013年,公司得到經發局資助,利用兩年時間與南大衛星研究中心合作打造了衛星間鏈路數據傳輸系統(IDRS)的概念驗證終端,並順利安裝在南大開發的Velox—II衛星上。
公司乘勝追擊,在接下來的10年開發和推出應用在陸路和海事的一系列移動衛星通信終端,至今在全球已售出5萬5000個。
2010年,公司開始探索把BGAN的知識提升到太空領域。當時,世界各地的低地球軌道(LEO)衛星運營商缺乏一個“時時在線”的數據通信系統。
爲了開拓與大型跨國企業不同的競爭優勢,本地太空科技企業著重于開發特定領域的能力,如小型微型科技範疇的先進微型推進系統(propulsion systems)、爲不同行業進行遙感分析(remote sensing analysis)的增值服務等。
SSTL行政總裁陳淑婷受訪時透露,太空起步公司加速發展計劃兩年來吸引了來自全球17個國家的37家公司參與。“這些公司的總估值接近8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在60%以上,超過38%已經獲得機構投資,證明該計劃的成功。”
過去15年,全球太空科技領域的産值快速增長,2020年達到近3570億美元(4868億新元),到了2040年預料可達1萬億美元。人們或許認爲,新加坡跟太空科技沾不上邊,其實本地業者持續耕耘其中,潛力不可小觑。上個月底,貿工部長顔金勇隨同李顯龍總理訪美時,代表新加坡與美國宇航局(NASA)簽署文件,加入《阿耳忒彌斯協定》,與世界各國合作,以和平、安全、負責任與可持續的方式發展太空行業。
陳開邦說:“即使獲得經發局資助,建立太空業務也極具挑戰,因爲這需要龐大的前期投資,在獲得任何成果前要經曆漫長孕育期的不確定性。“作爲一家新交所主板上市公司,這是一個艱難的決定。”
“當系統在太空中出現故障時,發射這些衛星的服務供應商將遭受重大損失。視衛星大小而定,一顆衛星的成本動辄數億元。”
我國做好准備掌握科技機遇
企發局也支持新加坡航天與科技公司(SSTL)建立加速發展計劃,爲新的太空起步公司提供量身定制的援助,幫助它們進入區域和全球太空生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