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因爲一家上市公司的價值體現在資本市場對企業的評估。資本市場看重的是企業的增長和可持續發展情況,這兩者若有不錯的表現,股價才能獲得市場的支撐。
公司正積極在新加坡和其他亞洲地區尋求並購機會,目標包括基礎醫療機構如全科診所、二級醫療機構如專科診所、三級醫療機構如醫院,以及輔助醫療機構如護理院。
一般人對輕資産模式的概念是,由一家專業企業負責替建築業主經營業務例如酒店和商場,可是這個模式也可以套用在沒有房地産的診所上。
“我們首先要對得起病人,病人滿意了,企業才可持續經營,股東才會取得相應的長期收益。關鍵是我們的品牌代表了什麽。如果爲了短視利益,把品牌聲譽做爛了,這個企業就毀了。個人醫生經營的診所壽命是有限的,但通過企業化管理,改變其經營結構,是能長期持續經營下去的。”
集團不追求高額利潤 而是要穩健取得增長
對易錦明而言,要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並不難,而重點在于如何讓業務永續發展。
華聯力寶醫療(OUELH)目前在印度尼西亞、中國、日本和緬甸發展業務,而新加坡是公司接下來重點關注的市場之一。
“如果要並購一間全科診所或專科診所,你買的不是它的房地産和設備,而是它可持續經營能力的商業價值(business value)。雖然是輕資産,其商業價值是有相應對價的。該對價可通過測算該診所未來的貼現淨現金流(discounted cash flows),評估它的商業價值。”
華聯力寶醫療也在探討發展醫療旅遊業務,中國、印尼和緬甸的病患可前來新加坡,到公司旗下的專科診所接受主要治療,之後回國到公司旗下醫院複診。至于其他國家的病患,同樣也可在華聯力寶醫療的本地專科診所治病,回國可在其戰略合作的醫療機構複診。
“經營醫療集團一定要有長遠的眼光,醫療不是一個快速成功的行業。我們必須有一個長遠的計劃,而且要有耐心。我們的股東的理念必須與我們這個行業的特性一致。”
集團的一大策略是輕資産,在外國市場與當地企業合作經營醫療設施。
華聯力寶醫療集團有意把具有增長潛力的診所或醫療機構納入旗下,推動發展亞洲業務,以提高商業價值。易錦明說,集團也可通過醫療旅遊、遠程治療,以及請新加坡專科醫生在外國進行聯合會診等方式,把本地醫療標准和最佳做法輸出海外。
他說,集團也可能通過醫療旅遊、遠程治療以及請新加坡專科醫生在外國進行聯合會診等方式,把本地醫療標准和最佳做法輸出海外。“作爲一家新加坡企業,我們到國外經營,包括中國和區域國家,代表的是新加坡品牌所應包含的國際化服務水平和價值體系,包括新加坡的運營管理理念和醫療臨床資源,來支撐我們的新加坡品牌。”
身爲一名醫療集團的領導人,易錦明表明絕不會追求快速取得高額利潤,而是要穩健地取得增長。
新加坡的優質醫療服務舉世聞名,華聯力寶醫療(OUE Lippo Healthcare)計劃以新加坡作爲公司泛亞洲業務的定位點,通過並購診所的方式拓展區域業務。
集團在緬甸的醫院迅速轉型,改而提供冠病治療服務,包括核酸檢測(PCR)、醫治冠病重病患者,以及注射疫苗。
他認爲,業務要取得盈利才能持久經營,但不一定要獲得超高利潤。
病人滿意 才能持續經營惠及股東
“醫者仁心”,不論是由醫生開設的小型診所,還是擁有數千名醫護人員的大型企業,都應該秉持這個信念。現代醫療除了提供優質醫療服務之外,也要確保收支平衡,上市公司還要確保有足夠利潤以派發股息給股東。
冠病疫情爲全球醫療業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華聯力寶醫療也受到嚴重沖擊,許多一般疾病患者都盡量避免到醫院去,以免遇上冠病患者而染疫;有些也延後非必要的治療。集團在2020年全年同比淨虧損9873萬元。
隨著冠病疫情趨緩,集團在2021年轉虧爲盈,全年淨利達1億1138萬元。
曾擔任華聯力寶醫療財務總監的易錦明,在2019年升任爲公司的首席執行官。
華聯力寶醫療首席執行官兼執行董事易錦明(51歲)以流利華語接受《聯合早報》專訪時指出,新加坡的優質醫療服務吸引許多外國病患遠道而來求診,因此這是一項重要的商業資源。
疫情變幻莫測,易錦明認爲,醫療集團必須適時轉型,以應對不斷變化的經營環境。
此外,若企業的自然增長(organic growth)不理想,還可以通過並購方式提高整體收入,不必依賴收取高額醫療費來取得增長。他強調,絕對不能只注重賺取利潤來經營,而是要能持續發展業務。雖然股東關注股息,但他們也能從股價上漲獲得回報。
在外國與當地企業 合作經營醫療設施
公司有意把具有增長潛力的診所或醫療機構納入旗下,推動發展它們的亞洲業務,以提高它們的商業價值。
他于2001年至2017年之間曾在中國北京居住,在不同時期擔任力寶集團中國房地産部首席執行官兼總裁和國浩房地産集團中國財務總監,因此非常熟悉中國市場。他說,中國的醫療服務主要仍以醫院爲主,獨立開診所提供門診服務的專科醫生不多,與新加坡的情況不同。
據易錦明觀察,人們現在更注重預防疾病和在病後恢複健康。他說:“疫情過後,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對健康的想法已經不一樣,已不再認爲應該生病後才去醫院。生活方式也不一樣了,開始重視養身,飲食,運動,體檢等。大家更關心全方位的健康管理,包括預防、幹預、診斷、治療和康複。這給醫療行業的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盡管如此,醫院仍面對不少挑戰。在仰光的醫院Hlaing Tharyar Hospital,也一度因爲缺乏人力、氧氣和醫療用品而關閉急診室。
從實際商業考量來看,作爲潛在合作夥伴的診所具有擴展的潛力而且能持續發展,最重要的是必須能與集團其他業務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
去年轉虧爲盈
淨利達1億1138萬元
對于一些診所爲了提高收入而擡高診費或建議病患做昂貴的非必要檢查,他認爲,這類“過度醫療”的不道德情況,是因爲診所希望能盡量提高收入。他指出,獨自經營診所的醫生剛開業時大多無法回本,直到建立起聲譽和經驗才開始賺錢,但若是企業經營,情況就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