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本地首個結合“天氣研究和預測”數值建模系統,以及建築物、公路交通和發電廠等人爲活動每小時平均熱能數據的研究。研究報告今年2月發表于國際期刊《全環境科學》(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劉智澎 報道
庫馬爾星說,這項研究結果有助于制定策略來緩解我國城市過熱的現象,例如增加綠色植被和開設更多屋頂花園,以降低屋頂表面和周圍空氣的溫度。
參與研究的新加坡——麻省理工學院科研中心高級研究工程師維韋克·庫馬爾星(Vivek Kumar Singh)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解釋,熱帶城市的城市化和人爲活動增加,使熱度不易散去;加上工廠、汽車、冰箱和冷氣等電器散發的熱能向外釋出等因素,導致城市和郊區出現溫差,形成城市熱島效應(Urban Heat Island Effect)。
研究結果顯示,建築物是造成我國熱島效應的最大因素,因爲建築物會減少綠色植被以及降低蒸發降溫作用,也會因建築材料的反照率而增加蓄熱能力。
造成熱島效應的第二因素是冷氣系統,可使城市增溫1.4攝氏度,這在我國南部尤其顯著。報告指出,像新加坡這樣高樓林立、人口密度高的城市,冷氣系統釋放的熱能將對城市暖化造成顯著影響。
來自“降溫新加坡”(Cooling Singapore)小組的科研人員于2016年4月的季風交替期展開研究,分析城市化和人爲活動釋放的熱能如何影響熱帶城市氣候。
報告也強調,人爲活動釋放的熱能導致城市暖化,可能影響城市的宜居性。熱島效應造成白天氣溫升高,空氣汙染加劇,也可能帶來更多健康問題,導致死亡率上升。
“樹木和綠地可提供遮蔭,降低空氣溫度,但建築物的表面堅硬幹燥,更會吸收太陽熱能並重新釋放,造成溫度升高。建築物的大小和間距也可能影響風的流動,以致無法輕易地釋放熱能。”
研究團隊下來將著重在建築領域收集更詳細的數據,同建築能源領域專家合作,驗證建築物釋放的熱能如何影響我國熱島效應的強度。
研究團隊采用建模系統評估熱能如何透過屋頂、牆壁和地板傳輸,並考慮到自然通風、室內表面之間的輻射、住戶和設備所産生的熱能,以及冷氣系統造成的能源消耗等因素。
本地研究指出,建築物會減少綠色植被以及降低蒸發降溫作用,也會因建築材料的反照率而增加蓄熱能力。城市化和人爲活動增加,使熱度不易散去;工廠、汽車、冰箱和冷氣等電器散發的熱能向外釋出等因素,導致城市和郊區出現溫差,形成城市熱島效應。
本地研究發現,建築物是造成新加坡熱島效應的最大因素,可導致城市熱能增加3.7攝氏度,其次是冷氣系統、公路交通和發電廠。
公路交通和發電廠釋放的熱能,分別導致城市增溫0.9和0.4攝氏度,影響最大的區域分別在我國中南部和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