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國疫情反撲,很多學校都停了課,孩子們都開始居家學習了。
爲了讓孩子們宅家時候不過于無聊,常爸又一次自告奮勇擔任了電影推薦官,比如今年這部豆瓣8.2分、無數人叫好的動漫《青春變形記(Turning Red )》。
但讓常爸很意外的是,這部從內容到制作都堪稱精良的電影,卻被不少國外家長嚴厲抵制,理由是電影對青少年情欲描寫太直白,擔心孩子受影響。
看到這些爭論,我想起網上有一個媽媽曾說:
“一想到孩子有一天會有性欲,就有點崩潰!”
是啊,一想想那個在自己懷裏一點點長大的軟糯糯的寶寶,像成年人一樣有了性意識,父母的確要經曆一番心理建設。
不過,讓家長們難以接受的,又何止是孩子會有了性欲呢?他們其實同樣很難接受那個曾經聽話的乖小孩,突然有了主見、突然開始會頂嘴、突然處處和自己對著幹……
而這些變化,幾乎是一夜之間發生的,那就是在孩子的青春期!
與孩子的快速成長相比,不少父母都相當後知後覺。他們都希望孩子健康成長,但真要面對孩子的成長時,父母們的反應往往不是欣喜,而是憤怒。
他們實在是無法接受孩子的驟然變化,一個好孩子突然“變壞了”。
但試想一下,我們青春期的時候,是否也是如此呢?
選題會上,一個同事說:
“我們初二的時候,全班集體罷課,砸黑板、撕卷子,英語老師氣得當衆大哭。”
還有一個同事說:
“我初一那年,跟我爸媽基本不說話,覺得自己可酷了。”
說著說著,大家都笑了,原來我們青春期的時候,也都是別人嘴裏的“熊孩子”啊!
爲啥青春期的孩子會突然“性情大變”?這要從青春期的發育機理說起了。
作爲人體發育的“巨變期”,這段時間孩子的身體器官快速發育,獨立意識萌芽。他們既不是大人,也不再是孩子,卻同時面臨大人和孩子的問題,想要獨立卻又依賴,想做自己又分外在乎別人的評論……在矛盾、糾結、迷茫的心理驅使下,他們會故意表現得自己很強大、很獨立,但內心卻相當無助,因爲他們並不知道自己怎麽就不想做乖寶寶了,怎麽就總想著做“壞事”。
這是他們最脆弱也最需要得到父母支持和理解的時候,但現實卻是,很多父母還沉浸在親子關系突然破裂的悲傷裏,不知道該怎麽靠近突然變成“另外一個人”的孩子。
(北京抽樣調查顯示,近一半中學生極度反感或痛恨父母)
世衛組織對青春期的劃定是10歲到20歲的孩子,掐指一算,留給咱們家長的時間沒有幾年了。
爲了防止大家到時候抓瞎,被孩子“極度反感”和“痛恨”,強烈建議大家看看這部《青春變形記》。
簡單介紹一下電影情節:13歲女孩小美突然發現,自己生氣、憤怒或很興奮時就會變成一只巨型紅色小熊貓,平靜時又變回人。媽媽說這個超能力很可怕,並聯合家族的人准備封印她體內的小熊貓。
這部動畫電影,沒有提一次“青春期”,但卻處處是青春期的隱喻。
青春期的孩子究竟是怎麽想的,會有怎樣的表現,這部電影展現得很充分。建議和孩子一起觀看,或許,父母就不會再爲孩子青春期煩惱了!
月經羞恥的背後,是性羞恥
父母希望孩子永遠純潔無瑕,但很可惜,青春期的發展就是以“性”爲中心展開的。
13歲以前的小美是個完美女兒,堪稱是動漫版“谷愛淩”:成績優異、乖巧懂事、自信陽光,音體美全面發展。
但是在一個平平無奇的早晨之後,小美“變成了另一個人”——一只身高2米多的巨型紅色小熊貓。這只小熊貓全身都是紅色的絨毛,大腹便便,身上還臭烘烘的。
更要命的是,她第一次對媽媽爆粗口:
“你給我滾出去。”
話剛出口,小美自己先呆住了。她覺得自己變成了一個不禮貌、脾氣暴躁、滿身缺點的壞孩子。
那小美怎麽就一夜之間變成了這樣的呢?
事情還要從前一夜說起。
那晚,小美正在寫作業,忽然想起了便利店的收銀員帥哥,順手就把帥哥畫在了筆記本上。
看著帥哥的樣子,小美的大腦失控了,親他、抱他、摸他的腹肌、拉他的手……各種羞羞的畫面在腦海裏展開。她跑到床底下,把自己想到的那些場景畫在筆記本上。
沒想到這些畫被媽媽看到了,媽媽以爲女兒遇到了色狼,氣勢洶洶地跑到超市大鬧一番。
但事實上,收銀員連小美是誰都不知道。
看到媽媽把自己的畫攤在收銀員帥哥面前,小美只想掘地三尺。對一個青春期少女來說,沒有什麽要比在暗戀對象前丟臉更難過的了。
在電影裏,小美變成了紅色小熊貓。不過從小美局促不安、有強烈羞恥感以及喝熱水等細節不難看出,這是女孩來例假的一個隱喻。
媽媽在發現女兒異常後,迅速拿來了衛生巾、止痛藥、花草茶。她知道女兒遲早有這一天,並不著急。
但是媽媽卻只把來例假看做是單純的生理變化,卻沒有意識到女兒的心理狀態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實際上呢?青春期的性發育,在性特征發生變化的同時,孩子的性意識正在發生根本性的變化。身體的變化加上性器官發育成熟,會讓孩子産生強烈的性沖動和性欲望。
不知道是哪天開始的,青春期突然就來了,一些本來只是好看的女同學一夜之間就在我的眼裏妩媚起來。
——摘自羅永浩《我的奮鬥》
之所以會發生這樣的變化,與性激素的大量分泌不可分割。
(TannerStage,可翻譯爲坦納階段或性成熟等級,用以測量兒童、青少年及成年人身體發育標准,共分爲5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明確的性發育指標,第五階段代表發育完全。)
從上圖我們能看到,13歲男孩的睾酮素與12歲女孩的雌激素分泌速度一飛沖天,這導致他們可能突然情窦初開,對異性産生好感。但這個時候他們還只是處于一種性吸引的本能階段,沒有深入到情感交流的階段,所以暗戀的對象很容易變換。
比如小美,就有好幾個戀慕的對象。
出了校園,最愛的是收銀員帥哥。
在學校裏,最愛的是拽炸天的帥哥。
在舞台上,最愛的是又帥又唱歌好聽的“4城男孩”。
這個時期也就是所謂的“暗戀”階段,青少年會把自己的性意識投射到不同人身上。等這段時期過去,部分青少年就可能把戀慕對象集中到一個人身上,時常有結婚的幻想,才真正可能進入戀愛階段。
所以,做父母的要清楚,孩子有性欲望不是被誰引導,而是性激素大量分泌和身體發育成熟必然的結果,是人類繁衍本能的體現。
如果發現孩子有暗戀的人或對性産生好奇,不要覺得孩子學壞了,而應該坦然接受。
反之,如果孩子在15歲之前還沒有任何性意識覺醒的苗頭,第二性征也遲遲不出現,家長要高度注意了:因爲這可能是發育遲緩的表現,要趕緊看醫生。
青春期
是孩子第一次離“家”出走
促使小美一夜之間從乖女孩變成紅熊貓的,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在媽媽怒氣沖沖地指責收銀員時,小美的同班同學正好在場,而且還是那個最愛說小美壞話、賤裏賤氣的男同學。
小美很開始擔心他把消息散步到學校,讓別人知道自己的糗事。
這個原本沒心沒肺、自信陽光的女孩,第一次體會了什麽叫敏感和脆弱。
在美國兒童心理學家David Elkind看來,這恰恰是因爲青少年的思維有“自我中心”的特點。
青少年感覺自己隨時都在舞台中央,周圍所有人都非常關注自己的一舉一動,因此他們非常在乎外界的評價,這叫“假想的觀衆”。
這個現象在神經科學領域也得到了驗證。實驗證明,當受到外界關注時,青少年的情緒反應非常激烈,焦慮程度也上升很多。
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爲青少年的內側前額葉在青春期會非常活躍。內側前額葉,是“自我”的神經基礎,在社交場合或想到自我時,它就會變得非常活躍。
(哈佛大學研究發現,15歲的內側前額葉活躍度達到峰值)
第二天小美小心翼翼地來到學校,那個男同學果然把她的漫畫帶到了學校,還嘲笑她是個小醜。
更要命的是,媽媽還在教室外拿著衛生巾大聲喊:“美美,你忘了帶衛生巾!”
這是在超市後,小美遭遇人生第二次社死。
巨大的憤怒和尴尬,讓她再次變成了巨型紅熊貓。在衆人驚愕的眼神中,美美跑回了家。
即便媽媽給她講了家族的秘密,告訴她只要經過一個儀式就能封印紅熊貓,美美始終都平靜不下來。
神奇的是,幾個好朋友的一句“你好酷”,就讓美美瞬間平和了,變回了人形。
爲什麽媽媽的評價沒有好朋友的評價有效呢?
這就不得不提到美國知名心理學教授Blakemore的研究結果了:通過實驗,他證實了青少年在被排斥時,焦慮水平要比成年人高很多。
這意味著青少年非常在意社交排斥,尤其是同齡人的觀點和評價。他們迫切想迎合同齡人,融入團體中。
所以承認吧,在這個階段,好朋友可能就是要比家長更重要,融入同齡群體要比回歸家庭更有吸引力。雖然他們在經濟上和生活上還需要父母照顧,但在精神上已經開始“離家出走”了。
在父母沒有覺察變化,一如既往地把孩子當做世界中心時,孩子的世界已經開始極速擴張,父母不再是他們唯一的關注點了。
爲了能同學一起看明星演唱會,美美學會了撒謊,甚至在媽媽面前搔首弄姿。
那一刻,不明就裏的媽媽感到自己的世界崩塌了。
和美美媽媽一樣,有很多的家長不肯承認孩子已經長大,不願意接受失控感,不肯與孩子一起成長,而這正是造成青少年與父母關系急劇惡化的主要原因。
適當介入和體面退出
是父母的必修課
影片中還有兩個細節讓我印象深刻。
一個是美美在學校變身紅熊貓後跑回家,媽媽雖然一直都在安慰美美“沒事兒”,但出于安全考慮,還是把美美一個人關在房間裏。
媽媽只想著紅熊貓是一種黑暗的力量,一心想要控制它。但卻忘記了,此刻美美最需要的理解和支持。即便美美生氣到砸東西,媽媽也沒有進去抱抱女兒。
反而是美美的朋友關心地問她怎麽了,有沒有很難過,還大聲誇贊紅熊貓的樣子很贊。
媽媽曾說,美美就是她的整個世界。顯然,她是愛女兒的。
但她的一部分愛可能並不是女兒需要的。
另一邊,叛逆、撒謊的美美表面上看起來不像之前那麽愛媽媽了。
但實際上,她最在乎的依舊是媽媽。
她對媽媽大聲說話的時候,第一反應是自責;
她不由自主地想起收銀員帥哥時,第一反應也是自責;
她撒謊和朋友一起去看偶像演唱會時,第一反應還是自責。
她自責,不是因爲覺得這麽做是錯的,而是因爲她知道這麽做會讓媽媽失望,會傷害到媽媽。
盡管她最終還是成了媽媽眼裏叛逆、不聽話的壞孩子,但她卻比任何人都渴望得到媽媽的接納和愛,也比任何人都更愛媽媽。
這才是對青春期孩子來說最大的煎熬。生理上的發育讓他們想要成爲一個大人,心理上的脆弱和無助又讓他們想要回歸父母的懷抱。
矛盾、掙紮,再加上經驗和認知不足,青少年很容易遭受情緒困擾,嚴重的可能發展成爲抑郁症甚至有自殺傾向。
所以,與其說青春期的孩子最叛逆,不如說青春期的孩子最脆弱,最需要父母“愛”的滋養。
所以我們應該怎樣做呢?
做好心理建設,學習性教育知識,在孩子有疑惑的時候給予正確引導,幫助孩子平穩度過這段時光;
照顧孩子的自尊心,維護孩子的面子,幫助孩子成爲高自尊的人,建立穩定的自我認知;
關注孩子的社交,引導孩子與三觀一致的人交朋友;
不要與孩子硬剛,他們很難控制情緒,很容易沖動,打嘴仗只會激怒他們去冒險。
雖然小小常還沒有正式進入青春期,但我已經初步體會到青春期父母的難處。比如,以前糾正小小常坐姿的時候,他就會乖乖地坐好。但最近他不再那麽聽話了,總要提醒好幾次才配合一次。
那一刻,失望和生氣交雜在一起,心裏的火噌噌往上漲。但轉念一想到那句“下一代不聽話,正是人類持續前進的動力”,我就平靜了許多。
他沒有違反法律,沒有傷害別人,只是有了與大人不一樣的想法和做事風格而已,家長又何必要大動肝火呢?
青春期的考驗還有兩年時間就要來臨,我給自己定下了兩個任務:
保持學習,保持冷靜。
你准備好接受考驗了嗎?你遭遇孩子青春期的煩惱了嗎?歡迎留言分享。
參考資料:
https://www.impactprogram.org/wp-content/uploads/2015/10/Kuper-2014-Puberty-Blockers-Pamphlet.pdfhttps://www.healthline.com/health/parenting/stages-of-puberty#takeawayhttps://en.wikipedia.org/wiki/Imaginary_audience
– End -願你2022年都順心如意。
點擊預約直播
get新加坡裝修避坑&省錢秘籍
點個在看你最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