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了有朝一日能預測和延緩失智症,南洋理工大學開設新加坡失智症研究中心,希望通過人工智能與數碼科技來發展預防與治療失智症的新策略。
蘇英蓮(70歲,家庭主婦)2008年發現自己似乎比過去更健忘,常因忘記要拿什麽,多次往返廚房。她當時開始求醫,但未深入進行檢查,臨床診斷的結果一直無異樣。
想知道自己是否有患上失智症風險的公衆,可上drcs.sg進行簡單測試,符合條件的人將受邀參與研究項目。
新開設的失智症研究中心設立在李光前醫學院內,專注研究早期失智症。中心在兩個月前展開疾病生物標記和認知障礙研究(BioCIS),旨在調查失智症在亞洲的發病機制和過程。
南大高級副校長(健康與生命科學)、李光前醫學院院長沈祖堯教授昨天在研究中心的開幕儀式上解釋,西方失智症主要因遺傳基因等因素引發,但亞洲人發病與肥胖或血壓控制不好等因素息息相關。這會影響亞洲失智症患者的預防與治療方式。
最近有研究發現,失智症對亞洲人和西方人的影響不同。亞洲失智症患者出現腦小血管疾病的可能性比西方病患高兩倍。腦小血管疾病指的是大腦內的小血管縮小,導致大腦出現白質病變。中至重度白質病變的患者除了失智症發病風險提高,認知能力衰退的速度也更快。
南大高級副校長(健康與生命科學)沈祖堯教授說,西方失智症主要因遺傳基因等因素引發,但亞洲人發病與肥胖或血壓控制不好等因素息息相關。這會影響亞洲失智症患者的預防與治療方式。
“這不僅會嚴重影響患者與他們的看護者,也會給醫療體系帶來成本、發病率和死亡率方面的影響。”
中心也正在與本地醫院合作招募1500名年齡介于30歲到95歲,患有輕度認知障礙(失智症早期階段)的公衆參與這項五年的追蹤研究,以闡明“亞洲失智症”並捕捉失智症發作前的大腦變化。大腦變化最早可能發生在病患患上失智症的30年前。
下來幾年,健忘的情況加劇。蘇英蓮在超市消費,常會忘記剛才已付錢,甚至開始忘記把買好的東西帶回家。到了2017年底,她進行MRI掃描後,才發現自己患有輕度認知障礙。
如今蘇英蓮參與研究計劃,並且也能通過系列測試,更清楚了解自己的狀況,讓她感到安心,也能找尋維持認知功能的療法。“及早發現疾病,知道自己正在面對什麽,才能更好地管理病情。我希望研究中心的成立能爲其他病患提早偵測病情。”
研究對象將接受全面的腦部核磁共振成像(MRI)掃描、神經心理測驗,以及血液檢測來測量血液中與認知有關的生物標記。
本地60歲以上的人口中,每10人就有約一人患有失智症。衛生部醫藥服務總監麥錫威副教授應邀參加開幕儀式時說,隨著新加坡人的預期壽命逐漸延長且人口急速老齡化,與失智症共存的人數預計將繼續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