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環境局的宣導傳單,說明“滅蚊五步驟”。
新加坡國立大學蘇瑞福公共衛生學院助理教授漢娜克拉彭(Hannah Clapham)通過電郵接受zaobao.sg訪問時解釋,由于新加坡多年來沒有出現過由第三型病毒引發的疫情,人們對這類型病毒的免疫力較低,會更容易受到這一類型病毒傳播的影響。
當局解釋,伊蚊數量激增可能是因爲近來天氣炎熱又潮濕,縮短了伊蚊的孵化周期,加快了伊蚊數量的增長。伊蚊體內的骨痛熱症病毒,也會在室外溫度提高時複制得更快。
環境局指出,今年3月社區中的伊蚊數量同比高出48%。伊蚊的繁殖次數則從2月的1300次,近乎倍增至3月的2400次。
今年首四個月,新加坡已通報近5500起骨痛熱症病例,超過去年一整年累計的5258起。
人們可以如何預防骨痛熱症?
截至4月22日,本地有180個骨痛熱症集中區,其中36個是累計至少10起病例的“紅色警戒區”,情況較嚴重的地區包括:荷蘭路和西乃山路(Mt Sinai Road) 私宅區 (294起病例)、道德路和道義路住宅區 (179起病例),以及兀蘭彎和兀蘭坡(Woodlands Rise)住宅區(178起病例)。
至今還沒有專治骨痛熱症的藥物,因爲很難同時對四種類型的病毒産生穩定的抵抗作用,也缺少能反映人類病理特征的實驗動物模型。
環境局也鼓勵公衆下載myENV應用,若居住地周邊出現骨痛熱症集中區或大量伊蚊,這一應用將發出提醒通知。
2) 第三型骨痛熱症病毒(DENV-3) 成主導病毒
環境局是通過分布全島的6萬8000個捕卵器(Gravitrap)來偵測伊蚊數量,捕卵器能誘捕尋找産卵地點的雌性伊蚊。
病例激增,人們該感到恐慌嗎?
1) 天氣炎熱又潮濕 使伊蚊數量激增
漢娜克拉彭教授指出,今年骨痛熱症病例開始增長的時間比往年來得早,但至于何時到達峰值、峰值又多高,則難以預測。她提到,今年的病例數還未達到2020年的高峰。
永續發展與環境部長傅海燕4月25日在面薄發文,提醒公衆定期在家進行“滅蚊五步驟”,避免伊蚊滋生:鏟松家中植物幹硬的泥土;清空花盆的托盤;倒翻水桶,擦拭桶沿;更換花瓶裏的水;疏通屋頂的檐槽和溝渠,放入滅蚊藥。
她說:“一個病毒類型的傳播,不僅取決于該病毒的特性,群體免疫力也是關鍵。”
環境局已從3月底加大宣傳力度,派遣義工到骨痛熱症集中區進行家訪,教導居民預防骨痛熱症。環境局也在伊蚊滋生的高發區挂上紫色警示布條,提醒公衆保持警惕。在紅色、黃色警戒區和綠色監測區也貼有相應顔色的布條。
爲什麽骨痛熱症這麽嚴重?
在伊蚊數量較多的地區,骨痛熱症流行的風險更大。一旦病例在這些地區出現,更多的伊蚊可加快骨痛熱症的傳播。這些地區成爲大型骨痛熱症集中區的可能性,平均要比伊蚊較少的地區高出三到十倍。
2020年以前,新加坡主要流行第一和第二型病毒,第三型過去30年並不常見,第四型的發病率在本地相當低。
由于病例可能繼續攀升,漢娜克拉彭呼籲人們做好心理准備,也做足防蚊措施,避免伊蚊在家中滋生。
骨痛熱症的症狀包括:突然發燒,持續兩到七天;劇烈頭痛;關節與肌肉酸痛;皮疹;暈眩與嘔吐;鼻子或牙肉出血;皮膚容易擦傷。環境局建議出現以上症狀的公衆盡早求醫。
根據國家環境局網站公布的最新數據,骨痛熱症每周新增病例從今年2月底起呈現上升趨勢,4月10日至16日共計735起新病例,4月17日至22日則有746起,是2020年9月以來新增病例最多的一周。環境局預測,下來幾個月的病例會持續增加。
骨痛熱症病毒分爲四種類型,特征上各有些微不同。
全世界市面上也只有一款骨痛熱症疫苗,是由法國賽諾菲(Sanofi)研發的Dengvaxia,但是本地注射的人不多,因爲未曾感染骨痛熱症的人如果在接種後染病,可能出現更嚴重的症狀。菲律賓曾在全國推廣施打Dengvaxia,後來因一些兒童接種後死亡而緊急停止接種計劃。
環境局解釋,骨痛熱症病例激增,主要有三個原因:社區內的伊蚊數量大幅增長;之前少見的第三型骨痛熱症病毒(DENV-3) 開始流行;仍有一些人居家辦公,在白天活動時易被伊蚊叮咬。
若公衆居住在骨痛熱症集中區或發現周圍有很多蚊子,環境局也建議采取三個額外的防蚊步驟:
不過,到了2021年,第三型病毒疫情卻大暴發,目前更已經超過第二型病毒成爲主導。在36個紅色警戒區中,至少25個出現第三型病毒。2021年,第四型病毒病例也比之前多出四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