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發了一篇文章,《會計師事務所排名大洗牌!四大在國內徹底比不過八大了?!》
裏面提到,根據證監會發布的數據顯示,按照審計公司數量進行排名,2018年立信、天健、瑞華、大華、信永中和位列前五。
四大直接掉出前十,內資事務所已經崛起!
不少同學對這個說法很有意見,覺得這個提法有失偏頗。
好的!
今天就來和大家“客觀”地盤一盤,四大審計業務,到底怎麽了。
先說結論:
四大客戶數是真的被八大超過了,但也不能說四大審計不行了。
我們可以看到中注協公布的2018年度業務收入前100家會計師事務所,四大的收入依舊有著明顯的優勢,並且安永還奮起直追,回到了前三的位置。
客戶數十倍于德勤的立信,在收入上依舊不敵四大。
四大真的有這麽“貴”嗎?憑什麽?——小博來爲你一一解答。
四大審計收入爲什麽這麽高?
四大審計收入高,根本原因在于掌握了重量級客戶。
四大與八大之間巨大的收入差距,有曆史原因:在“四大”還是“五大”的年代,由于相關部門的有意扶持,國際所機會占領了全部的高端審計業務市場。
所有高利潤,高收入的蛋糕全部把持在國際所的手上,包括金融企業、外資機構、大型央企、已上市公司、IPO企業,內資所能占的份額非常少。
比如說工農中建交五大國有大行,普華永道就獨占其三(建設銀行、農業銀行和交通銀行),而安永和畢馬威則分別拿下了中國銀行和工商銀行。
(Ps:建設銀行2019年審事務所將從普華永道更換爲安永)
很多小可愛可能不知道,在以前那個年代中注協定期發布的事務所收入排名,前五名絕對是被國際所占據的,內資所只能從第六名開始排。
也就是近10年,內資所通過不斷的合並,提高業務水平,向四大學習先進的審計方法,培養屬于自己的生力軍等等方式,一點一點的向前跑,開始有內資所闖入前四的席位。
但說句實在話,內資所賺得都是辛苦錢。看看審計客戶數,再看看最後的收入,其實也沒有賺“大”錢。
而且,所有審計業務中利潤最豐厚的金融企業審計領域,依然是四大所的獨占領域。
在全國性綜合商業銀行領域中,內資所完全沒有競爭能力,只在一些地方性的城市商業銀行,能夠小部分的切進去做幾家,待這幾家上市成功後,客戶也都無一例外的選擇了四大所作爲繼續提供審計的服務機構。
看起來四大絲毫不慌,手握大客戶穩坐釣魚台。但是這真的沒有問題嗎?
在這樣的情況下,可以想見八大在談業務的時候會有多拼命,而四大審計業務線,也都是靠以往就有的“大客戶”資源撐著營收基本面,才不至于難看。
四大的面子保住了,但是裏子呢?
對于員工來說,這並不見得是一件好事:
客戶數量增長不夠,意味著沒有太多新項目需要團隊,意味在四大升職要比以往艱難了。
我們總說,四大晉升機制透明,但是也不是說你到了年限就一定升。沒有項目做爲啥要給你升職多開工資呢?這顯然是沒有道理的事情。
也無怪乎近年來坊間有傳聞,即使在四大,“自帶資源”才是升職的決定項。
四大審計費是怎麽定價的?
審計費用,是根據注冊會計師的工作時間來計算的。
而工作時間則依據資産規模,淨資産規模,收入規模,也就是實體的業務類型和體量等來作爲參考。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大抵的等式:審計費用=會計師事務所派出團隊人數*每小時審計費*工作時間
四大首先不同level的人有一個charge rate表格,就是每個人每小時報價多少錢(據說A1階段是400+,S1階段是1200+)
然後經理(其實一般是指派給手下熟悉的senior)做預算的時候,會根據企業的規模、行業、複雜程度大概預估需要多少人的團隊,做多久才能完成,做一張budget表格出來
每個人每天charge8小時,一周charge5天,一共多少小時,然後乘上各個級別的員工每小時的charge rate,就得到了一個最終的報價金額
但是這個往往不會是最終的報價,折扣是一定要打的!
那麽難道打折不會虧錢嗎?
當然不會,因爲員工的實際成本並沒有charge rate那麽高?
那是標價,不是成本。一個A1小朋友一個月工資9000塊錢,企業用工成本乘上1.4是12600,按21.5天,每天8小時算,每小時的成本是73.25元而已…然而charge rate是將近500元/小時…
何況真的開幹項目了,也不可能是每天8小時,一周5天,一周40個小時這樣的節奏哦~忙季的時候一周60小時是起步,80小時都可能…
內資所怎麽看?
頭部企業的審計全被四大獨占,內資八大所不是沒有怨言的。
一名前瑞華員工匿名道出了其中的內幕,清晰地描述了四大和八大之間的競爭現狀:
對于客戶來講,聘請兩家事務所來進行審計,最終能看到的事務所的工作結果就是一份標准化的審計報告,都有國家認可的注冊會計師簽字,在法律意義上來講有著同等的效力。
而不同事務所之間審計質量的差異在于爲了出這份審計報告,花了多少時間和人力,而這些東西企業是看不見的。
所以對于企業來講,反正最後都是一份審計報告,那我找出價最低的那家事務所好了。
他表示,正是這樣的心態讓部分事務所陷入“惡性競爭”:爲了能夠中標項目,只能降低審計質量,盡可能低的報價。大家互相壓榨,最後審計質量只能越來越低。
而更可悲的是,國內公司唯四大論,他曾經不止一次的聽客戶說如果你們國內事務所的報價和四大一樣,我爲什麽不選四大而選你們。
他不無氣憤地說:
“不排除內資事務所有大量爲了賺錢毫無底線的會計師,但是請各位公司的老總摸著自己良心說說,你們給我們內資所的審計費標准比四大少一大截,一個集團平均每家下屬公司不到一萬塊的年報審計費用,你讓內資所就算想提高審計質量都沒有錢雇人來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