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閑聊
上海的這波疫情爆發至今已經月余,曾經熙熙攘攘的大街小巷、隧道高架只剩下外賣小哥的電動車和物資運送的箱車還在奔馳。抗原、核酸、搶菜、團購…一批新興關鍵詞強勢霸占2500萬上海居住人口的日常生活頭條,似乎有點“一夜回到解放前”的意思。泡面、可樂成爲“以物換物”中的香饽饽、硬通貨,原本兩點一線的職場+生活模式好像一下子淹沒進了柴米油鹽醬醋茶,精致的上海人開始爲了滿足溫飽而掉落到“馬斯洛需求金字塔”的最底層。
但其實,“生活”和“職場”,什麽時候被完全區隔過?甚至很多時候,兩者都是相互融合的。所以,遇到事情不要慌,冷靜下來,“黃帽子”一下(注:“六頂思考帽”思維模式中,“黃帽子”指樂觀、正向、充滿積極意義地思考問題),這難道不是“悄悄”努力,靜待一鳴驚人的“天賜良機”嗎?
所以,健賢研究院從三月開始組織內部學習培訓,其中的第一個主題就是:新加坡醫療體系的學習分享。在這個過程中,有些有意思的發現,所以有了這篇文章。
新加坡
地處南海、印度洋及馬六甲海峽的三方交會處,是“世界十字路口”。對于大多數人的印象,新加坡是亞洲最發達的國家之一,一個美麗的島國和繁榮的大都會,城市幹淨整潔被譽爲“花園城市”,處處郁郁蔥蔥、花木繁茂,綠化面積超過90%。這裏也被稱爲“獅城”,有說是因爲這個國家的地圖形狀像獅子頭,有說是某位古代馬來王子命名的,不過科學家說,獅子從未在新加坡生活過,除了被飼養進動物園的那幾只。
新加坡的醫療體制
新加坡憑借著先進的醫療設備、嚴格的醫療管理、細致入微的服務、統一透明的收費,在國際上贏得了很多贊譽,其醫療服務體系被世界衛生組織評爲亞洲最有效的醫療衛生系統。且根據聯合國的統計,新加坡醫療在亞洲屬于最高水平,世界排名第六,新加坡在爲本國居民提供高質量、多層次的醫療服務的同時,每年吸引近100萬外國患者到新加坡接受治療。彭博全球健康指數(Bloomberg Global Health Index)還將新加坡評爲2017年全球第四健康國家和亞洲最健康國家。而日本排名第7,美國排在第34位。
新加坡醫療體制的先進性
新加坡有8所公立醫院,包括6所綜合醫院、一所婦幼醫院和一所精神病院。綜合醫院提供多學科住院和專科門診服務,設有24小時急診科。6個國家專科中心提供癌症、心髒、眼睛、皮膚、神經科學和牙科保健。此外,還有9家私立急症護理醫院。中期及長期護理服務是爲急症醫院出院後需要進一步護理的人士,以及需要有人照顧或協助他們處理日常需要的社區居民而設。設施包括8間社區醫院、73間護理院、2間住院病人收容所及約90間非住宅長期護理設施,例如日間護理中心。
新加坡對于基層醫療體系建設極爲重視,因爲新加坡人口正在迅速老齡化,到2030年,預計每4個新加坡人中就有1個年齡在65歲以上。爲此衛生部提出了“一個新加坡人,一個家庭醫生“的願景,和“從醫療保健到健康-從醫院到社區-超越品質,超越價值-從醫療保健到健康”的實施原則。而這其實和中國目前的醫療現狀也是極其吻合的,2015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的指導意見》中就提出:分級診療試點地區工作應該達到若幹工作標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建設達標率≥95%,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診療量占總診療量比例≥65%等要求,但實施進程一直不盡如人意。
新加坡如何實現“成功分級”,讓病人“從醫院到社區”?
新加坡醫院分爲公立醫院、私立醫院、專科醫療中心和社區醫院,其中以公立醫院爲龍頭打造了三大公立醫療群,分別服務東部、中部以及西部居民,方便居民就近就醫。新加坡約有80%的醫院護理由公立醫院提供,剩下的20%則由私立醫院提供。私人開業醫生滿足全國80%的基層醫療需求,而分科診所則提供剩的20%服務。社區醫院也爲不需要綜合醫院護理服務的康複病人及年長者提供中期照護。
新加坡目前在運營中的社區醫院一共有9家,其中SingHealth旗下就有BrightVision Hospital、SengKang Community Hospital以及前不久剛投入運營的Outram Community Hospital三家,僅Outram一家就能爲547位患者提供醫療及康複治療的服務。
什麽樣的患者去社區醫院就診?
在綜合或者專科醫院接受治療後要直接回到家仍然相當吃力,比如中風後肢體肌力尚弱、功能亟待恢複的患者,比如關節置換術後或因骨折需要調整肢體負重方式以及進行康複治療的患者,再比如急性心力衰竭病情剛剛穩定,但仍需要密切監測並調整相應藥物的患者,他們都是合適轉入社區醫院的人群。
進入社區醫院就診的三類患者:
什麽樣的醫生在社區醫院工作?
社區醫院的主治醫生絕大部分均曆經過全科醫學住院醫(Family Medicine Residency)培訓並通過考核獲得國立大學全科醫學碩士(Master of Medicine, Family Medicine)。而升任顧問醫生則必須參加由全科醫生學會 (College of Family Physicians)主辦的爲期兩年的Fellowship Programme,並通過嚴苛考核。這也是爲了能給社區醫院的患者提供最全面的慢性病管理,同時確保能夠對住院期間出現的內科及外科急症應對自如。
與在綜合醫院不同,患者在社區醫院接觸最多的並不是醫生,而是物理職能治療師(Physiotherapist & Occupational Therapist)。
物理治療師會鼓勵病人在身體可以承受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參與到功能鍛煉中來。通常功能訓練的時長爲周一至周五每天2小時,平均分在上午及下午分別進行,有時根據患者需要也可能安排周六上午額外的訓練。在物理治療開始之前,治療師會循例測量患者的生命體征並詢問是否有任何不適,並將任何異常的發現及時與醫生溝通。除此之外,營養師、言語及吞咽治療師也會按需參與到患者的治療。
舉個例子幫助理解:
在新加坡,社區醫院的職能已經遠不只是醫療與護理。在Acute Hospital和Primary Care Clinic之間,社區醫院起著重要的承接作用,更多地將患者作爲整體來看待,更多地關注疾病對患者的影響和功能恢複。
除了診療體系,新加坡的社區醫院還有什麽不一樣?
新加坡醫院嚴謹的建築美學、完善的醫療工藝、先進的設計理念、多元的共享空間、生態的景觀體系、高效的信息系統,使得新加坡醫院整體上環境舒適、科學合理。以歐南社區醫院爲例,作爲新加坡中央醫院(SGH)歐南園總體規劃的一部分,歐南社區醫院將提供545張病床,以此加強新加坡中央醫院的護理連續性,這些病床大部分用于亞急性護理,也有一部分用于緊鄰急性護理醫院的臨終關懷區。
歐南社區醫院與主醫院大樓的3層和4層相連,將盡可能縮短轉移患者所需的時間,從而確保患者從急性轉至亞急性護理後可以盡快重新開始治療。
康複和門診平台上方是病房區和一個行政區。該社區醫院的自然通風病房經過精心設計,可在必要時輕松轉換成使用空調進行溫濕度調節,該社區醫院還爲未來擴建留出余地,其容量可增加至910個床位。該社區醫院的地下層是新加坡中央醫院新的中央物流中心,並提供960個停車位。
最後,我們可以看到,雖然與國內醫療環境不同,但新加坡的醫療服務體系在其本土已經發展得較爲成熟,其中有很多可取之處,新加坡醫院因地制宜,把服務細分化,精益管理,形成標准,做成了特色。當然,很多東西是需要根據國內情況進行調整後才能借鑒的,符合中國特色的醫療服務體制才是真正能造福人民的。
撰寫:顔冉 編輯:周鄰仙
審閱:劉喆
上海健賢研究院
是由醫療健康行業資深專家、專業人士和知名機構聯合發起成立的醫療管理創新研究和服務機構,致力于整合國內外領先標准和標杆資源,爲中國醫療健康行業政策創新、管理創新和科技創新賦能,爲醫療健康領域專業能力發展助力,爲健康中國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