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保留了6000多棟店屋,造就了曆史城區的景觀。這學期布置的其中一個作業是店屋,選取了若幹地點,讓學生研究這些區域內店屋的建築特色。在中期作業彙報中,學生提出現場考察時最大的困惑是店屋的原真性,哪些是原有的?哪些是修補的?盡管市區重建局在店屋的保護性再利用中強調維持建築外觀,然而,翻修過的店屋大多被塗抹上豔麗的色彩,裝扮成時髦的軀殼。
從永春會館看新加坡曆史城區
爲了讓學生更接近真實的店屋,鼓勵他們在pictureSG查找相關圖片,特別是李急麟收藏中的老照片!在期末上繳的作業中,學生這樣寫道,不知在店屋街走過多少回,因爲這份作業,才看見店屋的建築特色與價值。如果學建築的學生發出這樣的感慨,對于普通人來說,如何才能得見店屋之美?或許真的是要看看李急麟的老照片。
學友賴啓健博士在2015年出版的題爲“Through the Lens of Lee Kip Lin: Photographs of Singapore 1965-1995”(透過李急麟的鏡頭:影像新加坡1965-1995)一書中,對于李急麟的攝影作品做出了整理分析,也介紹了這位人物的生平。出生于優渥的海峽華人家庭,李急麟(Lee Kip Lin, 1925-2011)在英國接受建築教育,1956年返回新加坡執業,做建築師的同時,也在建築系任教。1982年退休後,他專注于新加坡建築史的研究與寫作。身處經濟飛躍的年代,他對于曆史性建築的拆除和城市風貌的巨變深感痛惜,努力以鏡頭記錄日漸消失的場景。2009年,李急麟家族將1萬9000多件收藏,包括他所拍攝的幻燈片和照片,以及珍貴的地圖書稿捐獻給國家圖書館。
Through the Lens of Lee Kip Lin: Photographs of Singapore 1965-1995
李急麟對于新加坡的熱愛凝聚在鏡頭中。與大多數攝影師不同,他的攝影不是單純地捕捉建築的美感,他從建築史學者的角度,以建築師的嚴謹態度,有系統地、精准地記錄,以罕見的曆史責任感,終其一生觀察記錄這座呼吸與共的城市。他會在不同的年代,以同樣的角度,拍攝同樣的建築,試圖用影像記錄這座城市不可逆轉的改變。
李急麟(Lee Kip Lin, 1925-2011)
李急麟大部分的攝影作品是黑白的,恬靜的畫面濾除了熱帶的暑氣,難以想像這位溫文爾雅的紳士,汗流浃背地行走在島國的各個角落,以清醒的頭腦,爲這人世留下印記。他深知攝影作品的曆史意義與研究價值,以大量的手稿地圖,詳細記錄拍攝的時間地點。在他的鏡頭之下,曆史城區裏曆經歲月洗禮的店屋,建築已顯老舊破敗,窗外插滿晾衣杆,五腳基堆滿雜物,遠不如今日整潔亮麗,可那鏡頭中的煙火氣,是店屋最真實的寫照。
北京街的店屋(左)1982(右)1992
人的一生以不同的方式與這個世界對話。李急麟的鏡頭,讓人見他所見,聞其所言,感受他的快樂憂傷。如今新加坡的店屋在房地産市場已是身價不凡,這無疑是近半個世紀市區重建局推動曆史性建築保護與再利用的成果。遺憾的是,當店屋淹沒在斑斓的色彩中,充斥著商業氣息的店屋街已不再是尋常百姓的家,炎陽下也再難見到李急麟這樣的人物了。
曆史圖片來源:Lai Chee Kien, Through the Lens of Lee Kip Lin: Photographs of Singapore 1965-1995, National Library Board and Editions Didier Millet,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