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寺廟,一直覺得中原最多,還有就是西藏的藏傳佛教寺廟,前幾天的內蒙之行,感觸很深,沒想到內蒙的寺廟文化也十分濃郁,也有很多寺廟,這其中就包括呼和浩特的大召寺。大召寺,漢名“無量寺”。蒙語稱“伊克爲”,意爲“大廟”。位于呼和浩特市玉泉區大召前街。
冬日的早晨,陽光明媚,北方的冬天雖然有點冷,但是大召前街廣場一點也不冷清,廣場上有不少市民在晨練,廣場旁的寺廟建築十分是顯目,寺廟內有不少遊客前來參觀,這就是著名的大召寺。
大召寺,是明朝萬曆七年建成的一座藏傳佛教寺院,屬于格魯派黃教,大召寺明代稱“弘慈寺”,曆史上又有“銀佛寺”、“大乘法輪召”、“帝廟”等多種稱謂。之所以被稱爲“銀佛寺”是因爲,寺內佛殿內供奉一尊釋迦牟尼像,距今已有400余年,是中國現存最大的銀佛之一。佛像呈坐姿,高達3米,由純銀鑄成。據史籍記載當年銀佛落成時,西藏的達賴三世索南嘉措曾親臨大召,爲銀佛舉行了“開光法會”。大召也因此有了“銀佛寺”之稱。
大召寺規模宏大,占地面積約3萬平方米,寺院坐北向南,主體建築布局爲“伽藍七堂式”。沿中軸線建有牌樓、山門、天王殿、菩提過殿、大雄寶殿、藏經樓、東西配殿、廂房等建築。附屬建築有乃瓊廟、家廟等。寺院外面還建有環繞召廟的甬道及東西倉門。大雄寶殿爲寺內的主要建築,采用了藏漢結合的建築形式,整個殿堂金碧輝煌,莊嚴肅穆。
清代時,呼和浩特被譽爲“召城”。當裏的召廟衆多,難以數記。民間有“七大召”、八大召、七十二個綿綿召”之說。大召居于明清著名的“七大召”之首。
清代崇德五年重修後,定名爲無量寺,沿用至今。 大召寺,是呼和浩特建造的第一座喇嘛教召廟。數百年來,一直是內蒙古地區藏傳佛教的活動中心和中國北方最有名氣的佛刹之一。
大召的珍藏品極爲豐富,堪稱大召“三絕”的銀佛、龍雕、壁畫和佛殿內的各種彩塑、金銅造像、晾佛節展出的巨幅唐卡、108部的甘珠爾經卷,以及宗教活動使用的各種法器,面具等都是極爲珍貴的曆史文物和藝術珍品。
大召,不僅是一處佛教聖地,而且還是一處聞名中外的旅遊勝地,輝煌的殿宇、傳神的雕塑、精美的壁畫,浩瀚的經卷,以及神秘的恰木舞蹈和佛教音樂,構成了獨特的“召廟文化”。
在大召寺有三絕,分別是銀佛、龍雕、壁畫,這些都是明代的曆史遺物,具有極高的工藝水平和欣賞價值。銀佛,即供奉在佛殿內的釋迦牟尼像,距今已有400余年,是中國現存最大的銀佛之一。佛像呈坐姿,高達3米,由純銀鑄成。據史籍記載當年銀佛落成時,西藏的達賴三世索南嘉措曾親臨大召,爲銀佛舉行了“開光法會”。大召也因此有了“銀佛寺”之稱。
龍雕,是指銀佛座前的兩條造型生動的金色蟠龍高約10米,分別雕在兩根通天柱上,由下上望,雙龍對翔,張牙舞爪,盤旋布上。大召的龍雕形神兼備,氣勢磅礴,充分顯示了明代龍雕藝術的精湛技藝。壁畫,是大召的一大特色。題材豐富,畫面生動。內容以佛教人物、故事爲主,描繪了天上、人間及地獄的各種景象。其中以佛祖與外道六師辨經、鬥法圖最爲精美,引人入勝。畫面既整體連貫,又能獨立成章。全圖繪有神佛、凡俗等各種人物770余人,場面宏大,頗爲壯觀,反映了我國明代繪畫藝術的高超水平。大召壁畫用天然石色繪制而成,雖曆經數百年之久,至今依然色澤豔麗。
九邊第一泉,大召山門的門額上,懸挂著一塊橫匾,上書“九邊第一泉”五個大字。是專指大召門前的名勝-玉泉井而言。相傳,清代,康熙皇帝率駕西征,返回京城時途經呼和浩特,在大召門前歇腳。時值酷暑,大隊人馬口渴難挨。這時,皇帝的禦馬突然奮蹄刨地,蹄落處湧出一股清泉,自此泉水長流不絕,于是有了“禦馬刨泉”的傳說。以後,人們在泉水處修築了井台,供人飲用。因井水清澈甘甜,如玉液瓊漿,久而久之,便又有了“玉泉”之說。大召門前也因玉泉井而繁華起來。形成了著名的”明清一條街“。玉泉井水,遠近聞名,被譽爲中國古代北方著名的遼東、薊洲、大同、甯夏、甘肅和固原等九邊鎮的泉水之首。清代山西文人王用祯用棉書題寫了“九邊第一泉”詞,並刻成橫匾懸挂于大召寺的山門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