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是著名的美食之城,印度裔、馬來裔、華裔和歐美人共同組成了這個開放的港口國家。其中最多的是華裔,華裔最多的原籍在福建地區,其次則是廣東地區。
衆所周知,因爲曆史原因,新加坡本屬英聯邦,在1963年脫離英聯邦並入馬來西亞組成馬來西亞聯邦。然而1965年,僅僅不到3年時間就被馬來西亞掃地出門,無奈獨立。
說到馬來,就要提一下著名的“娘惹”,“娘惹”是指馬來裔和華裔通婚的後代。男的叫“岜岜”(音同八八),女的就叫“娘惹”。這是一種類似閩南話的發音,其中又參雜了大量的馬來語,是一種混合語言。而“娘惹”作爲勤勞的中華民族的後裔,也通過融合馬來和福建菜而創造了獨特的“娘惹”菜。
娘惹菜具備了中華美食的神韻,同時又大膽使用了大量的南洋香料,味道獨特。比如沙爹,比如叻沙,比如薄餅,又比如亞三魚和豬肉,還有大名遠揚的辣椒螃蟹。其中有些美食是和地名連在一起的,比如加東叻沙。有些美食則是以醬料聞名,沙爹、亞三、咖喱皆屬此類。
黑果焖雞可說是娘惹菜的一個典型了。甜辣酸鹹,娘惹菜的精華幾乎都能從這一道菜中嘗到。
薄餅(Pohpiah)就是一道被忽略的新加坡美味小吃。薄如紙片的餅皮裹入蘿蔔、豆芽、生菜、雞蛋、花生等好幾種食材,配上不同的醬料,切片,清爽美味。當地有很多以薄餅文明的飯點,如好彩,郭源發…不過新加坡也是一個神奇的地方,因爲食閣遍布室內各地,所以在某個不起眼的角落裏也許就能發現意想不到的美食。
說到薄餅自然而然的就想到了另一種小吃,羅惹(Rojak),這個神奇的詞彙是馬來語,語義“混合物”。這道小吃是把黃梨、青瓜、番石榴、甜蘿蔔、豆芽、油豆腐、油條、蝦片、墨魚片等等各種亂七八糟的東西混合起來,然後加上蝦膏醬、羅望子汁、糖、辣椒、檸檬汁等各種醬料,完完全全的大雜燴。混合了豆制品、蔬菜、水果、海産品,味道有一點點怪,但是還是有那麽一點點好吃,對于味蕾的刺激,這道小吃我絕對給滿分。這道街頭小吃基本上在哪裏吃到的都不會有什麽太大差別,最多也就是混合物種類的區別。
說實話叻沙(Lakas)屬于第一次吃很可能吃不慣的那種,裏面的血蚶的口感和生的類似,能吃出一股濃重的腥味,配著甜辣酸味俱全的湯頭,一股說不出的怪異味道。但是如果吃上幾次,就像吃榴梿,慢慢就會喜歡上這種原始的味道。那鮮美在湯汁的襯托下愈發濃郁。所以,如果你時間有限,那麽就祈禱你能一次愛上這種美味吧。馬來的叻沙一般都是亞三湯底,而新加坡的叻沙偏向于椰漿風味。328加東叻沙是本地一家很有名氣的店鋪,不過隱藏在某個食閣角落裏的也許味道一樣不凡呢。
相比較有點甜膩的沙爹,另一種燒烤類的小吃烏打(Otak-otak)反而更合我的心意。烏打的本意是腦,因爲這種食物原來是用香蕉葉包裹魚糜烤制而成,魚糜顔色灰白,烤制後看上去就像人的腦子,故而得名。但馬來和新加坡的烏打加入了辣醬和其他香料,所以顔色是橙色的,十分勾人食欲。結霜橋叻沙的烏打味道不錯(貌似很多賣叻沙的鋪子也都會賣烏打),有時候路過路邊會看到烤烏打的小販,買上兩包邊走邊吃也很幸福。
雖然我對這玩意不是很感冒,但是還是要介紹下新馬本地的特色燒烤——沙爹(Satay),這玩意用到的醬料我們這邊也有賣,不過一般叫做沙茶醬。我對沙爹有點接受不能,有一種莫名的甜膩口感,好好的雞肉串魚肉串羊肉串就變得不好吃了。有可能是鹹味的新疆烤串在我心中的地位太根深蒂固了,感覺類似于甜鹹豆花,吃慣了一種就絕對吃不下另一種了。老巴刹的沙爹很有名氣,去吃的食客經常排起長龍。
釀豆腐,所謂釀,就是將餡料放進其他食材中的一種做法,可以用各種蔬菜,如秋葵、青椒、苦瓜、豆皮、豆腐等等。各種釀豆腐要上一兩塊,再配上彈彈得魚丸,美味的燕餃,在高湯鍋裏煮的熱熱的,每咬一口,湯汁迸發在嘴裏,舌尖都能感受到食材混合的香味。
印度菜在新加坡也占有著一席之地,雖然阿三的人不是很靠譜,但是做起飯來倒真的是一把好手。比如下面的這道咖喱魚頭。
咖喱魚頭也是新加坡的一道名菜,咖喱是一種百搭的調料,無論是雞肉還是羊肉,魚肉或者牛肉,只要配上咖喱,那種特殊的香味便會十倍的增強肉類原有的滋味,令人欲罷不能。當夜幕降臨,隨便走進一間食閣,在某個角落裏一定能找到一家售賣咖喱魚頭的煮炒牌坊,放心的點餐,基本上每家的咖喱魚頭都是那麽好吃。雖然很多娘惹菜館也會做這道菜,但是這確確實實是一道改良版的印度菜。
看上去其貌不揚,味道卻好的出奇,尤其是配上獨特的咖喱醬汁,微甜微辣,特殊調配的咖喱和香脆可口的飛餅的結合創造了這道美食。印度飛餅(Roti Prata)並不像國內的一樣有香蕉等水果餡料,而是單純的一張薄脆的面餅,沾著咖喱醬吃。也會有帶雞蛋的版本,類似于雞蛋灌餅。還有一種印度餅做法類似,但是個頭要大上很多,裏面可以選擇加入羊肉、牛肉、雞肉餡料,然後切成一段段,滋味也是不凡,我們一般叫它印度煎餅。紐頓圈食閣裏面有一家印度煎餅做的很好吃,就是價格稍稍貴了些。
提到印度餐就要說說手抓飯,被淹沒在新加坡各種美食中的印度手抓飯其實也是一大亮點,肉嫩飯香,和新疆抓飯有異曲同工之妙。配合著米飯和咖喱蔬菜,充滿著異域風情一餐。小印度那邊很多印度餐館,可以先參觀附近的印度神廟(記得著裝整齊,進門的時候脫鞋),然後再在附近吃上一頓印度餐。
推薦下紐頓附近的The Song of India,印度之歌,米其林一星,價格也還算實惠,如果想體驗一下的話首選這裏。
馬來西亞也是新加坡美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當然,很多馬來美食都是福建潮汕一帶的人民帶到哪裏並且發揚光大的,但是這並不影響它們美食的身份。其實包括很多娘惹菜也是和馬來西亞共通的,身上也或多或少帶著閩南菜的影子。還有一些比較本土的小吃,也值得一試。
槟城炒粿條(Char Kway Teow),以地名命名的菜品肯定是有獨特之處。這道炒粿條作爲槟城的招牌美食,味道也是相當不凡。炒粿條有白炒黑炒兩種,黑炒就是裏面加一些甜醬油,說起甜醬油這也是當地的一種美味,濃濃的有點像念慈庵枇杷膏的樣子,微鹹微甜,做蘸料也是很合適。粿條就是類似河粉一類的條狀物,配料一般會有雞蛋臘腸魚餅蝦仁韭菜豆芽菜這些,而和馬來炒粿條不一樣的是,新加坡的炒粿條一般會放一些血蚶,吃起來鮮味更濃。
說到炒粿條那麽就要再說說炒蘿蔔糕,炒蘿蔔糕也叫菜頭粿,主料是蘿蔔和米粉,炒制的時候加入雞蛋等配料,也是一道可口的美味。同樣也有黑白兩種炒法,個人更偏愛黑炒,味道更濃郁一些。中岜魯的家鄉菜頭粿值得推薦,就是位置偏僻了一點。
水粿,一個神奇的名字。新加坡的水粿和潮汕地區的水粿略有不同,一個是鹹的一個是甜的。天津也有類似的小吃,名叫熟梨糕,小名小碗,又名嗚哩哇,只因爲做這道小吃是用高壓鍋上面的氣孔中的蒸汽把米粉燙熟,上面澆上各種果醬,是童年的一大美食。而氣孔上一般會裝一個哨子用來招攬客人,嗚哩哇啦的聲音能傳出去很遠。新加坡版的水粿則是鹹的,鹹菜蝦醬肉沫芝麻等等混合炒制作爲澆頭,味道意外的不錯。
除了水粿,還有粿汁。這又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種美食了。類似腸粉的米皮被切成菱形的小塊,在飽含鹵水味道的湯汁中煮到微微濃稠,吃上去爽滑可口,配上滋味濃郁的鹵味,油豆腐、鹵蛋、肥腸、豬肝、鹵肉,每一口帶來的都是深深的滿足。
五香,聽名字跟水粿、粿汁一樣,完全會被想像成另外一種東西。而這個五香雖然寫法一樣,但卻不是指香料,而是另一道美食。用豆皮加上切的細細的肉丁、荸荠、蔥花,有的版本還會加入蝦仁等海鮮,裹好炸制而成。賣五香的攤位也會賣魚餅、蝦餅、烤腸、雞翅等等炸物,每種點上一些,吃的爽上天。
福建蝦面,幹濕兩用做法,味道鮮美。炒福建蝦面由于湯汁都充分混合進了面中,淋上一點點新鮮酸柑汁,爽口又鮮香。
鴨飯/面,新加坡的海南雞飯舉世聞名,而實際上鴨飯也是相當好吃。鴨飯用的是鹵鴨,基本沒有鴨子獨有的那種腥味。而鴨面個人感覺比鴨飯更好吃,濃濃的鴨湯配著粗粗的面條,嗯,真香。
蚝煎,就是潮汕的牡蛎煎蛋,台灣的蚵仔煎。雞蛋和生蚝的混合,兩種鮮味帶來的絕對是1+1>2的提升。
下面說說新加坡本地的著名菜品,第一道就非是這四遠馳名的辣椒螃蟹莫屬了。超大的斯裏蘭卡螃蟹,每只都有一斤多重,切塊用的辣椒醬炒熟,單單聞到香味都會流口水。宏茂橋的龍海鮮螃蟹王,辣椒螃蟹和螃蟹湯米粉都值得一試。
雖說黑椒螃蟹是繼辣椒螃蟹之後的創新菜式,然而目前人氣已經隱隱蓋過辣椒螃蟹,成爲全民首選的海鮮美食了。克拉碼頭旁的無招牌海鮮,黑椒螃蟹地道美味,值得推薦。如果路過舊機場路,廣東珍寶飯店的清蒸石斑和黑椒螃蟹也是可以嘗試一下的。
如果同學們去新加坡留學,這些美食都可以去嘗試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