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內容也加強 與人文自然等學科關聯
延伸閱讀華文學習生態需要全社會的呵護楊萌:學華語只有堅持再堅持
此外,教材的內容也加強與人文、自然等學科的關聯,拓展華文的學習空間。在學習方法的指導、學習資源的設計與制作方面,教育部也積極探索,關注學生“怎麽學”和“用什麽學”。
2015年推出的《歡樂夥伴》小學教材就是配合2010年母語檢討委員會提倡的“樂學善用”理念而編寫。教育部2014年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說,教材的結構從最初的漢語拼音獨立板塊,調整爲聽說與拼音、讀寫與識字相結合,讓小一學生同時學習拼音與漢字。編寫團隊也爲每一課設計大圖書和數碼資源等材料。
其中一篇短篇小說《請問你要去哪裏?》還將拍成微電影,旨在通過不同媒介,激發學生學習華文的興趣。
使用《歡樂夥伴》的學生升上中學後,使用的是新的中學教材《華文伴我行》,教育部也邀請本地作家爲學生創作分級讀物。
如何順應時代的變化,在以英文爲主要溝通語言的大環境中讓孩子學好華文,不僅需要教育部和學校教師共同努力,也需要家長及社會各界鼎力相助。
她說:“關注母語教材發展的人會發現,其實母語課程與時俱進,母語教材圍繞‘樂學善用’的理念編寫。我們非常關注‘誰在學’,爲此推出差異化的課程架構,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我們也重視‘學什麽’,例如:在教材中增設‘聽說劇場’‘生活運用’等新的板塊,引入生活語料,提升學生的語言溝通能力。”
王梅鳳說:“教材的開發‘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我們不斷優化教材,與老師們一起深耕教學,在落實‘樂學善用’的道路上努力創新,砥砺前行。華文學習的生態需要全社會的呵護。衆志成城,我們殷切期待與熱愛華文、關心華文教育的有識之士攜手共進,讓華文的學習進一步‘活’起來。”
近期有家長投函《聯合早報》,指華文教材缺乏新意,無法激發學生的興趣,結果引發了對華文教育的熱烈討論,還有好些讀者投稿本報交流站發表看法。
教育部課程規劃與發展司(母語處)司長王梅鳳對此回應說,教育部從這些刊文感受到大家對提升母語水平的殷殷期盼。隨著時代的變遷,新加坡學生的家庭用語和社會語言生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華文的教與學面臨著一定的挑戰。
教育部說,母語教材的開發“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當局會不斷優化教材,但在以英文爲主要溝通語的大環境中,要讓孩子學好華文還需要家長及社會各界的支持,共同呵護華文的學習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