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參與規劃檢討與公共咨詢的南洋理工大學亞洲環境學院吳康敏博士說,准則的審查須要平衡多方因素,同時也要傾聽民衆的意見。
我國未來將把綠色生態與藍色水域兩種空間以創新的形式設計並結合在一起,這種生態連接既可以改善居住環境、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也能優化我國有限的土地。
市建局也將加強“打造翠綠都市和空中綠意”(LUSH)計劃,引入生態敏感的發展准則,讓建築內的綠化可以加強主要棲息地之間的連接,爲野生動物創造新的小型棲息地,以提高空間的宜居性。
此外,加強城市建築的綠化也能降低地表與環境溫度,緩解熱島效應。有關當局未來將探索施工工程與自然元素相結合的解決方案,爲建築創造休閑娛樂與生態價值。
他說:“對于下一代的保育教育,不應該只是讓他們從課堂中學習。我期待將來推開窗就能感受到綠色,能看到不同種類的鳥,讓下一代可以真正地親近自然、感受自然。”
市區重建局昨日推出長期規劃檢討展覽,內容以七大主軸呈現。在“共同責任”(Steward)這一主軸下,未來新加坡的城市規劃將結合綠色生態與藍色水域兩種空間,如核心生態區周圍的緩沖公園(buffer parks)與花園,既可以爲大衆提供更廣闊的休閑空間,滿足社交和娛樂的需求,也可以恢複城市景觀中的自然風貌、降低城市溫度,並且爲更多樣的生物提供宜居的棲息地。
公園和水路連接起來所形成的休閑空間,可以發揮多重作用。在幹燥的天氣下,公衆可以在此休憩娛樂,而在潮濕多雨時,綠色生態和藍色水域相結合的環境儲存雨水的能力更強。
自然愛好者、自媒體平台3wheelingtots創始人馮福財受訪時說,許多家長在帶孩子出門接觸大自然時得要花費些時間,未來加強綠色與藍色空間的聯通,年輕一代投身自然就會如同前往地鐵站一樣方便快捷。
市建局將與行業夥伴、自然團體、學術界及相關機構合作,共同審查這些准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