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三年,聚焦亞太安全的重要多邊論壇——香格裏拉對話會再次舉辦。
三年間,全球安全局勢發生巨變。“黑天鵝”和“灰犀牛”事件頻發,安全的意義異常凸顯。
對抗還是合作,世界處在選擇的十字路口。
作爲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最大的發達國家,中美兩國作何選擇,攸關世界前途命運。
對話會上,中國,談的是合作發展,而美國,談的是沖突對抗。
由此可見,美國還抱有著不少拉幫結派、遏制中國的幻想。但這些幻想,都在這場對話會上被擊穿。
譚主全程關注了此次香格裏拉對話會。
對話會開幕當天,中美國防部長舉行會談,這是拜登政府執政以來,中美國防部長首次線下會談。
會談結束後,台灣問題立馬沖上了各平台熱搜——中國對于台灣問題的措辭非常嚴厲、態度非常堅決。
國防部新聞發言人吳謙在會談後舉行的吹風會上表示,魏部長強調,
如果有人膽敢把台灣分裂出去,中國軍隊必將不惜一戰,不惜代價,堅決粉碎任何“台獨”分裂圖謀,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不惜一戰,不惜代價,誰如果在台灣問題上想和中國對著幹,那中國,必將奉陪到底。
相關報道發布沒多久,“若膽敢分裂台灣中國將不惜一戰”就成爲各平台熱詞,單個平台相關浏覽量現在已經超過3億。
6月11日,中央軍委聯合參謀部副參謀長張振中再次對台灣問題作出表態:
祖國統一人心所向,民族複興勢不可擋,中國人民解放軍枕戈待旦,將不惜一切代價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安全和領土完整。
這樣嚴正的立場,也是對美國搞“小動作”的回應——香格裏拉對話會前,拜登政府剛剛宣布第四次對台軍售。
拜登政府的四次對台軍售中,正藏著其分裂台灣的幻想。
讓我們把時間線拉長,看看這四次軍售:
從時間節點來看,四次軍售服務于政治目的而非純粹軍事目的的節奏更清晰。
拜登政府的四次對台軍售中,有3次都主要涉及後勤保養、維護等技術服務類。
從表面上看,這樣類型的軍售好像沒有出售武器那麽直接。但這在實質上加強了美台之間的軍事聯系:
不排除美國會派出軍事技術人員前往台灣進行培訓與指導的可能,這會提升雙方在互聯性、交互操作性甚至聯合作戰上的能力。
很明顯,拜登政府的做法和前任政府並不一樣。似乎在拜登政府的“棋盤”中,台灣這枚“棋子”的角色,發生了一些變化。
另一些迹象,則更能說明這一問題——從拜登政府一些“中止”的軍售項目來看,更能看清這種角色的轉變。
拜登政府拒售了M109A6自行榴彈炮和MH-60R反潛直升機,美媒分析原因是不符合所謂的“不對稱作戰”思想。
所謂的不對稱作戰,說白了,就是希望搞纏鬥、拖住對手。
美國,希望把台灣“打造”成一個“渾身是刺”的“刺猬”。
但不管美國每屆政府的“戰術”怎麽變,對台的“定位”怎麽變,中國的態度一直擺在桌面上,不曾動搖,正如中國國防部長在發言中提到的:
台灣是中國的台灣,台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祖國統一是絕對要實現的。
無論什麽戰術,什麽方法,只要是想把台灣分裂出去,人民解放軍絕不可能讓這樣的情況發生。
這樣的表態,是有的放矢,可以看看人民解放軍的三個行動:
遼甯艦航母編隊穿越宮古海峽,前往西太平洋演練。這種演練,可以提高人民解放軍封鎖控制、區域拒止及反外部力量介入的能力。
解放軍軍機台島巡航已成常態化。這種演練,可以提高對台灣“部署情況”“軍事能力”的了解,提高在複雜電磁環境中作戰應對的能力。
武直-10飛越所謂“海峽中線”。這意味著陸軍的直接介入,也意味著多軍種、多裝備協同的立體化作戰體系已經形成。
人民解放軍反複演練,反複調試,早已掌握相關情況,一旦出手,沒有任何拖延的可能性。
人民解放軍的優勢一目了然,“台獨”勢力看得到,美國,也看得到。美國如果想要繼續給某些人傳遞錯誤信號,恐怕要多想幾種所謂“戰術”,才能自欺欺人。
不惜一戰,不惜一切代價,這是信心,更是決心,中國過去從未動搖,將來也絕不會動搖:
美國,分裂不了中國。
在香格裏拉對話會上,中方也向美方提出四點要求:
往屆的香格裏拉對話會上,美國一直沒有放棄抹黑、打壓中國的“努力”,但效果,卻沒能如美國的意。
總台亞太總站記者鄧雪梅已經參加了6屆香格裏拉對話會的報道,她明顯感覺到,隨著我們的外交努力,中國同不少國家消除了很多誤會和隔閡,香格裏拉對話會已經無法再形成圍堵中國的氛圍。
但拜登政府,還抱有遏制打壓中國的幻想。
爲了圍堵中國,拜登政府調整了美國在亞太地區的軍事布局,創造了幾個“首次”:
半個多世紀以來,美國首次把機密的海軍核動力信息分享給亞太地區的盟友——澳大利亞。
譚主之前說過,擁有核潛艇能讓澳大利亞更好地配合美國的“印太戰略”。
不久前,美英澳三邊安全夥伴關系(AUKUS)還宣布,將合作開發高超音速武器。
很明顯,美國想要提升澳大利亞的尖端軍事能力。
與此同時,美國也在太平洋島國,創下了“首次”:
坎貝爾成爲近80年來首次訪問所羅門群島的美國高級官員;
布林肯成爲近40年來首次訪問斐濟的美國國務卿。
美國,在與太平洋島國展開關于美軍准入的談判。
美國此舉的目的是想再次“激活”一項“俗手”戰略——冷戰時期,美國提出所謂的“島鏈論”,用以圍堵中國:
以東北亞爲核心的第一島鏈,是前沿;
以關島爲核心的第二島鏈,是補給中心;
以夏威夷群島爲核心的第三島鏈,是防禦重心。
設計出這樣的結構,其實是遵照傳統的離岸平衡,美國希望以東北亞爲支點,來遏制其眼中的競爭對手。
島鏈戰略,本就是冷戰遺毒,是被曆史抛棄的産物。隨著中國國力的不斷提升,美國的圍堵,正在逐漸失效——遼甯艦西出宮古海峽前往西太平洋演練,就被美國視爲中國“突破”第一島鏈的象征。
拜登政府執政後的兩項部署,正是補救:
澳大利亞,處于美國打造的第二島鏈的最南端。如果澳大利亞擁有了遠程打擊能力,以它爲戰略犄角,美國第二島鏈的軍事部署,就能覆蓋有些“失效”的第一島鏈。
而太平洋島國,位于美國所謂的第二、第三島鏈之間。
綜合下來,一個很明顯的趨勢是,美國在加強第一、第二島鏈之間的連接和第二、第三島鏈的強度,這也就是美國口中的“縱深防禦”。
今年年初,美國海軍陸戰隊司令表示過,在第一島鏈與中國進行線性對峙,絕對不是上選。拜登政府也承認,美國無法單獨威懾中國或通過離岸平衡的方式來掌控亞太地區。
事實也正是如此。一個多月前,美國的頂級智庫、主要爲政府和軍方提供服務的蘭德公司發布了一份研究報告稱,美國在“印太地區”尋找基地、部署陸基中程導彈的願望,就要落空了——幾乎不會有國家願意配合,其中就包括韓國、菲律賓等第一島鏈上的節點國家。
而第二、第三島鏈之間的太平洋島國,就更是如此。這些島國天然處于開放環境之中,其發展嚴重依賴貨物與人員的往來,當然希望周邊環境能夠安定。
而美國這種故意制造摩擦的行爲,這種所謂的“安全利益”,當然不符合其發展的考量。
不久前,多個南太島國和東帝汶力邀中國代表團前往訪問,並且召開了第二次中國-太平洋島國外長會——很顯然,這些國家,並不想“選邊站”。
因此,除了島鏈之外,美國還需要通過聯盟體系,遏制中國。
但是,作爲增長速度最快的大洲,亞洲到底是要發展還是要對抗,從一些報道的評論當中,我們就能看到鮮明的態度。
總台亞太總站記者唐鑫給譚主分享了新加坡當地媒體關于奧斯汀發言的報道,點贊最高的兩個評論,都對美國的政策提出了批評:
美國給這些國家帶去的,是地緣政治博弈,是對抗與分裂。而中國提供的,是發展的便車。沒有幾個國家,想要去做美國所謂戰略中的“支點”。
美國,圍堵不了中國。
明著拉盟友還不夠,美國還要把域外的陣營沖突引入亞洲。這樣的舉動無疑更加危險,也更值得警惕。
“印太戰略”的操盤手坎貝爾,就曾把“印太地區”與歐洲的“對接”問題挂在嘴邊。在他看來,美國應該將兩個地區“連接”起來。
美國冷戰成果——北約,成了最好的媒介。
根據日媒透露,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基本敲定將參加月底舉行的北約峰會。沒有誰比成天幻想著“叛亞入歐”的日本更適合充當北約“鼓吹手”的角色。
最近,北約軍事委員會主席對日本進行了訪問,日本防衛省武官最高長官、統合幕僚長更是直白邀請,歡迎北約參與“印太地區”事務。
爲了讓北約更方便地介入亞洲局勢,美國和日本,還在不遺余力地渲染“中國威脅論”。只是,大多數亞洲國家,並不接受這樣的敘事。
正如中國國防部長在發言中提到的:
中國的發展不是威脅,而是對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巨大貢獻。
這是亞洲大多數國家的共識。印度尼西亞國防部長就在香格裏拉對話會的發言中提到,我們相信,大國的領導人肩負著巨大的責任。我們相信,中國的領導人將以智慧和仁愛來承擔他們的責任。
此前,在談到中美關系問題時,他也拒絕“選邊站”,稱中美需要溝通,才能解決問題,印尼願意做溝通的橋梁。
亞洲,是不結盟運動的發源地之一。無論是曆史選擇還是現實選擇,陣營化對抗在大多數亞洲國家這裏,根本沒有基礎。
許多亞洲國家,一直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拒絕“選邊站”,更不用說加入美國遏制中國的“小圈子”。
總台亞太總站記者陶家樂給譚主分享了中國和新加坡國防部長見面時的情形:
雙方在見面時氣氛融洽,相互緊握雙手,像老朋友一樣相互問候。會談後,兩位部長走出會議室,笑聲也同時傳出。
一個地區的國家間應該如何互動,當然是域內國家自己最了解,也理應由域內國家自己商量著辦。
而美國,卻把自己對抗、沖突、霸權的邏輯當作“萬金油”,試圖在全球各地推行。
美國,代表不了亞洲。
亞洲國家有著自己的發展節奏,也會共同守護亞洲地區的和平與穩定。
正如中美國防部長會談時,中方提到的,習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發展倡議和全球安全倡議爲人類戰勝危機指明了正確方向,亞太的和平穩定需要地區國家共同努力維護。
百年變局下的世界,要面對的是層出不窮的各種傳統和非傳統安全威脅。全球安全倡議,爲世界各國提供了一條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共贏而非零和的新型安全之路。
同樣,中國方案也爲亞洲國家,提供了一條發展之路。
美國挑選的支點國家,日本、韓國、新西蘭和澳大利亞,還有一個共同點——它們是亞太域內,少有的幾個發達國家。
要知道,北約,基本也由發達國家組成。發達國家與發達國家抱團,是不會去考慮亞洲更多發展中國家利益的。
這也不難理解,爲什麽中國提出的全球發展倡議,會收到來自亞洲國家的積極支持:
在中國東盟關系雅加達論壇研討會上,東盟方面就一致認爲,全球發展倡議同東盟共同體願景有衆多相似理念,要加強同倡議的戰略對接;
在近期的一場聯合國高級別視頻會議上,哈薩克斯坦方面也對全球發展倡議表示歡迎,還特別提到了倡議的及時性——目前,要確保過去數年達成的成果,全球各國需要更強的行動。
中國作爲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更懂得、也更考慮發展中國家的核心關切。中國所提供的國際公共産品,曾經多次爲亞洲的發展注入動能。數據,說明一切:
就拿今年剛剛生效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RCEP)來說。RCEP的一個突出意義,是讓亞洲各國逐步加強經濟一體化——RCEP就首次把中日韓三大經濟體納入了同一自貿框架。
除此之外,第一季度我國對RCEP其他14個成員國進出口總值同比增長6.9%,其中東盟國家,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收益。
今天,面對變亂交織的新形勢,如何對沖動蕩世界帶來的不安全感,保持亞洲和平穩定發展的勢頭,中國,給出了解決方案。
亂雲飛渡仍從容。誰是曆史正確的一邊,不言自明。
如果還想著用老一套的冷戰思維和制度設計來塑造世界,來塑造中國的行爲,只會同和平與發展的時代大勢背向而行。
美國,該從幻想中走出,看清現實了。
來源:玉淵譚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