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FT中文
「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 Trap)理論提出者、《註定一戰》作者阿利森教授在接受FT中文網專訪時說,朝鮮有可能將中美拖進一場雙方都不願加入的戰爭。
《註定一戰》
哈佛大學政府學教授格雷厄姆.阿利森(Graham Allison)是「修昔底德陷阱」理論的提出者。他借用古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對公元前5世紀斯巴達與雅典之戰的記載,用「修昔底德陷阱」來形容一個新興大國挑戰一個老牌強國過程中蘊藏的巨大風險。他的新著《註定一戰》認為,中國的迅速崛起及對美國造成的挑戰,使得兩國「目前正處於觸發戰爭的碰撞軌道上——除非雙方採取艱難而痛苦的行動來避免碰撞。」
在上周大連舉行的夏季達沃斯峰會上,阿利森教授接受了FT中文網專訪,分享了他對最近中美間緊張局勢的研判。他說,歷史經驗是,新興大國與老牌強國間的戰爭未必由這兩國引起,很可能是第三方所致,而目前的朝鮮半島局勢,與百年前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巴爾幹半島「火藥桶」多有相似之處。以下是我們的採訪實錄:
《註定一戰》作者阿利森教授
FT中文網:阿利森教授,您一直認為中美之間發生戰爭的可能性大於不發生戰爭的可能性,而戰爭的導火索可能是一些出人意料的事件。您認為目前的朝鮮局勢有可能成為這樣的導火索嗎?
格雷厄姆.阿利森:這些事件顯然提醒我們,朝鮮是目前全球最危險的熱點地區,而且它的確有可能使中美兩國捲入一場瘋狂的,而雙方都不願加入的戰爭。我們應該記住朝鮮有多危險。
FT中文網:您提出了「修昔底德陷阱」理論並把它應用於當前的中美關係。可否請您講講這個理論,以及您基於它對過去500年不同國家間的衝突所做的研究?
格雷厄姆.阿利森:「修昔底德陷阱」這個概念來自人類最早的史學家修昔底德。他在2500年前,記載了古希臘兩個偉大城邦雅典與斯巴達間的一場戰爭,並寫下一句名言:「正是雅典的崛起,以及這帶給斯巴達人的恐慌,使得戰爭不可避免。」在我的書《註定一戰》中,我分析了過去500年世界歷史上的16個案例。在每一個案例中,都有一個崛起的新興國家威脅到當時占統領地位的一個老牌強國,其中12例以戰爭告終,另外4例則沒有發生戰爭。所以,說「註定一戰」或許有點誇張,但是說現在的局勢很危險,極度危險,則一點也不誇張。
這種角力導致的戰爭,可能既不是由新興國家、也不是由老牌國家挑起的。並不是新興國家覺得,自己已經強大到可以一戰,或是老牌強國覺得,我最好現在就開戰,以免你變得更強大,而是說,他們相互了解又相互懼怕。在這樣高度緊張的局勢下,兩國很可能受到第三國的影響,做出一些它們本不想做的決定。如果現在金正恩發射一枚洲際導彈,嘗試把導彈打到美國本土,那麼美國現在想的其實不是中國,而是朝鮮。如果美國攻擊朝鮮,那麼就會爆發第二次朝鮮戰爭。中國在旁邊就會想,等一下,這可能導致韓國吞併朝鮮統一朝鮮半島,而韓國是美國的軍事同盟,我們不能允許這樣的局面發生。正是出於完全一樣的原因,中國在1950年捲入第一次朝鮮戰爭,就是為了防止美國統一朝鮮半島,防止在鄰居中出現一個美國同盟。
FT中文網:在今天的採訪前,我在身邊的同事朋友中做了個小調查,他們中有中國政府官員,也有外國駐華記者。他們仍然普遍認為,中美發生戰爭是不可想像的,最常提到的兩個原因是,首先,中美經濟相互依賴性很高,第二,兩國都擁有核武器。但您似乎認為,這兩點都不能阻止戰爭發生?
格雷厄姆.阿利森:這是個很好的問題,這兩點當然都是重要的因素,但我的確認為任何一點都無法阻止戰爭的發生。在核武器這一點上,當兩國核武已經達到「相互保證毀滅」的水平時,也就是說,即便我竭盡全力讓你裁減軍備,你還是可以毀滅我時,那麼顯而易見,發動戰爭對誰都沒有好處。但在1962年,美國總統甘迺迪為阻止蘇聯在古巴部署核導彈冒了很大風險,美蘇兩國與一場核戰擦肩而過。如果那一次的確發生了戰爭,我們就沒法說核武一定能預防戰爭。
在經貿關聯這一點上,中美經濟相互依存度的確很高。這對兩國來說都是件好事。但在1914年時,英國和德國的經濟依存度也很高,高到一戰前歐洲最暢銷的一本書——諾曼.安吉爾的《大幻覺》說的就是,英德經濟關聯如此緊密,戰爭只可能是一場幻覺,因為開戰對任何一方都沒有好處。但後來卻爆發了一戰。所以我說,研究歷史的人會明白,即使戰爭不符合任何人的利益,但還是可能爆發。
FT中文網:在過去幾年中,中國流行一種說法,就是美國已經走上了一條緩慢的下坡路,21世紀的較量將發生在中國和印度之間。但您認為中美較量仍然會主導這個世紀?
格雷厄姆.阿利森:在我看來,美國仍然佔據著霸主地位,它在很多領域仍然領先。過去一代人見證了中國在各個領域史無前例的飛快發展,現在中國的確可以在很多領域與美國抗衡。之後的50年內,兩國在亞洲對霸主地位的爭奪會越來越激烈,現在我們就能看到它們在南中國海和朝鮮半島問題上的較量。而印度呢,如果它能全國上下齊心協力,保持穩定的增速——這一點在它近1000年的歷史上都沒能實現——但如果莫迪總理能讓印度保持目前高於中國的經濟增速,並且如果印度人口真的超過中國,那麼未來印度可能會作為那個新興力量來挑戰中國這個老牌強國。但我目前還沒看到印度維持了這樣的增長勢頭。
FT中文網:您似乎認為,兩個大國間經濟實力對比的變化,是導致「修昔底德陷阱」的最主要原因。而中美兩國政治制度截然不同、文化傳統也存在根本差異,這些因素又會怎樣影響它們間的競爭態勢?
格雷厄姆.阿利森:我考慮各種結構性因素,經濟實力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方面。當然還有軍事方面。美國在過去幾十年裡加強軍備,使得在未來10年、20年,甚至30年裡,美國在軍事實力上都會強過中國。在政治制度方面,美國人認為民主制度是治理社會的正確方式,中國人則奉行一黨專政的「負責任的威權體制」。隨著美式民主看上去日漸失靈,習近平和普京這樣的政治家可能會說,民主制度並不管用。但如果中國政府無法提供它所許諾的,很多中國人也會覺得,我們的體制也沒那麼好。在這一點上,中美也在角力。
FT中文網:您說過「歷史可能重複發生,如果人們重複以前的做法」。您認為中美兩國該做些什麼,包括非常規手段,來避開「修昔底德陷阱」?
格雷厄姆.阿利森:首先雙方要意識到,新興國家和老牌強國的對抗是高度危險的,而且要彼此坦誠,直視其他國家把兩國捲入戰爭的可能性。導火索可能是台灣,可能是朝鮮,可能是南海上的一次事故,都要充分考慮到。其次是,要跳脫常規做法,像成年人一樣思考問題。就像李光耀所說,中美在21世紀也許可以「分享」亞洲。中國有很多國內問題要處理,美國更是如此。可以想像這兩個國家像兩個成年人一樣坐下來思考:有哪些情況是完全不可接受的,哪些是可以擱置25到50年再做思考的,哪些則是可以做出妥協的。
有很多因素可以幫助中美避免衝突。比如核武器,它們不會突然消失;比如經濟依存度,這讓兩國都受益;再比如氣候問題。中國無法獨自抵抗氣候變化,美國也不能,如果兩國不合作,100年後地球上的氣候將導致人類無法居住。可能不是所有美國人現在都認同這一點,但這是事實,美國人最終會想明白。這樣的積極因素有很多。
我在書中還提到,人們或許可以從修昔底德那裡獲得靈感。他記載了雅典的偉大領導者伯里克利與斯巴達簽訂的一個「30年和平協定」。這個協定說,讓我們凍結現狀30年不變,只做一些小調整,在此期間我們都著力解決本國問題,之後再看事態如何發展。任何成年人都可以想像中國告訴自己:國內有沒有事情需要我們幹上30年?當然有。美國人也會說:美國國內有沒有事情需要我們幹上30年?當然也有。
FT中文網:中美現在都有很強勢的政治領導人。如果在這一代人中,中美真的陷入「修昔底德陷阱」,那麼是否可以說,這兩國間的對抗,最終是因為這兩個男人間的對抗?
格雷厄姆.阿利森: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在某種程度上,習近平和特朗普分別很好地代表了一個新興國家和一個老牌強國。在特朗普喊出「讓美國再次偉大」之前,習近平早在2012年就喊出了「讓中國再次偉大」,他的說法是「實現中國人民的偉大復興」。
新興國家總覺得自己必將強大,比如中國會覺得,我們當然會重新強大,因為我們歷史上一直都十分強大,直到被西方人打擾了。而老牌的美國目睹中國的崛起,以及其他種種讓自己地位不穩的事情,肯定會想,我們必須讓美國再次強大。我覺得領導人的個性會加大「修昔底德陷阱」的幾率,而中美這兩位領袖性格都各有鮮明特色,可能美國這位更甚一些。
FT中文網:在您研究的16個案例中,有 4例沒有發生戰爭。我們能從這4例中學到些什麼?
格雷厄姆.阿利森:每個案例都有其獨特之處。最有意思的是兩個。一是美國在一百多年前的崛起,那時候的它就好像現在的中國。20世紀初,美國起先是挑戰、然後超越了英國。英國需要決定,是與美國開戰,還是調整、適應甚至妥協。由於英國當時還需應對德國的崛起,而德國離英國更近,於是英國決定讓自己去適應美國的崛起。英國人的做法很巧妙,它在對自己來說最重要的事情——比如說它的殖民地加拿大上,毫不妥協,但在其他問題上則願意做出妥協和調整。這個過程之後,美國人發現自己的利益與英國緊密相連,一戰爆發後,美國自然而然地加入了英國一方。
第二個有意思的案例是冷戰。在20世紀40年代到50年代,蘇聯看起來有趕超美國的勢頭。以俄羅斯眼下的發展情況來看,這可能讓人難以置信,但在那時人們的確這樣認為。1961年甘迺迪當選美國總統時,就認為蘇聯在1970年末就會超越美國。那時人們發明了一種戰略,後來我們把它叫做「冷戰」。冷戰意味著全面對抗,但沒有用到槍炮和子彈相互殘殺,因此我沒把它歸為戰爭,這其中沒有殺戮。我們現在可以再次發揮我們的想像力,創造出一種類似冷戰的策略嗎?我認為是可以的。當然現狀與之前任何一例都大有不同,所以需要在應對策略上有所創新。
FT中文網:有人說,中美事實上已經進入了一種新型冷戰。冷戰為什麼一定好過熱戰?
格雷厄姆.阿利森:那你是傾向於你的對手罵你兩句,還是拿刀子捅你呢?戰爭是地獄,是成千上萬人相互殘殺。世界在過去70年裡沒有發生過大型戰爭,像你這樣的年輕人沒有經歷過,所以戰爭對你們來說感覺很不真實。我在哈佛的學生就說,戰爭是上個世紀的事情,它們已經結束了。其實它們並未結束。和平是巨大的成就,這項成就需要我們每天都努力去鞏固。如果中美間爆發戰爭,你和我坐在一起的時候,腦海里就只剩一件事,那就是我們的朋友們,父親們,孩子們將會在戰場上互相廝殺。這聽起來可能很遙遠了,但是1950年中美在朝鮮半島上就打過仗,那場戰爭導致五萬美國人和幾十萬中國人喪生。所以,我們兩國之前打過仗,後果很糟糕,而現在戰爭的殺傷力只會比之前的更厲害。所以冷戰要遠遠好過熱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