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億只蝗災預警拉響,軍民曾聯合抗蝗,日寇卻視蝗如神如友
據2月15日相關媒體的報道,針對全球正在發生的約有4000億只龐大數量蝗蟲,引發的肆虐蝗災,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2月11日起向全球進行了預警,希望引起全球的高度戒備,防止被蝗蟲入侵後,國家出現糧食危機。
在相關的新聞報道中顯示:此次蝗災始于非洲,然後飛過了紅海,並進入了歐洲和亞洲地區,目前已經到斯塔和印度。
引用印度拉賈斯坦邦財政部長的說法:有4000億只蝗蟲襲擊了該邦,導致大量農作物被毀並有向其它邦蔓延之勢;而該邦駐紮的70萬印軍因糧食被吃光不得不撤軍;印度有學者預測蝗災將造成印度30%-50%的糧食減産。
螞蚱,以其善飛,又稱“飛蝗”。是一種危害禾本科植物的害蟲,常常成群飛翔。
當龐大數量蝗蟲可能引發的蝗災預警拉響後,讓我們想起了1943年、1944年,中國太行山軍民生産救災的一幕幕壯舉。
曆史上,從1941年起,河南等中原地帶接連遭遇了旱災、水災、大風、冰雹等自然災害。
“豫省近半年來,戰、旱、水、雹、霜、蝗各災無所不有,災情慘重,報災縣區,截止6月底,已達到百余縣區。”
這是1941年7月24日,當時有著廣泛社會影響的報紙——上海《申報》刊載的原文內容。
據當時的河南省赈災委員會公布的《元月至十月份各縣區災情調查表》中顯示,遭受蝗蟲災害的就有7個縣。
當時的情況,到底有多嚴重?在現有的曆史記載和文字信息中披露:稱蝗蟲黑壓壓的一片,人連一個落腳的地方都沒有……蝗蟲如洪水猛獸般、向太行山襲來。重重疊疊的蝗蟲帶,平均五六層,數十裏長,鋪天蓋地,遮光蔽日,飛東竄西,群起群落……
嚴重的自然災害使得當年的農業生産值下降,好在當時河南人民還有儲備糧。
“寇虐旱荒年複年,如何飛蝗又蔽天?”
到了1942年、1943年,河南等的莊稼更是顆粒無收,百姓們食不果腹,不得已走上了離井背鄉的逃荒之路。
1943年6月中旬,河南安陽、河北邯鄲等地豫北地區,再次出現大量蝗蟲,秋天的收成,損失高達三分之二。
面對蝗蟲之災的逐步滋生、蔓延,發展異常迅猛,山坡、田野、道路頃間就成了蝗蟲世界。普通的電線杆粗的樹木上,蝗蟲密密麻麻,疊落擁擠,轉眼間變成了水桶粗。
“不少樹木主幹因難以承重而斷折。地面的一般有三四寸厚,嚴重的厚達一二尺,一腳踩下雲,就是一二百個。蝗蟲過處,整 塊的莊稼,叢林灌木枝葉,瞬時就被啃個精光。”
在這場蝗災中,據太行區1944年7月統計,全區被蝗蟲吃光麥苗101441廟,小麥減産30%……
災情發生後,面對重重災難,八路軍129師和晉冀魯豫邊區政府領導太行區軍民,進行了一場生産救災的壯舉。
1943年8月1日,129師在赤岸村發布《關于生産節糧,度過災荒,迎接勝利的命令》。在這則命令中強調:“人民子弟兵,必須與人民同生死,共甘苦,嚴重的災荒必須度過,也一定能度過。”
一個月後,邊區政府和129師,又聯合召開生産會議上,面對蝗災,有幹部提出用藥物拌糖來滅蝗。
但在當時的艱苦歲月下,糖是珍貴“奢侈物”,人都難以吃得上。
于是部隊領導,又動員軍民改用最簡單的辦法——用雙手拍打蝗蟲法,開場了一場“剿蝗殲滅戰。”
也曾有人好奇問爲何不吃掉這些蝗蟲?由于蝗蟲,身體裏面沒有油脂,放到嘴裏面又苦又澀,實在是沒有辦法下咽。
《新華日報》太行版曾多次報道過,河北涉縣等地曾吃蝗度荒。她們發明了或將蝗蟲掐頭去尾,將蝗蟲髒器帶出,將剩下的蝗蟲磨成面攪到玉米或糠裏烙成餅,或蒸窩窩團吃。也有人將蝗蟲煮熟後,當做幹糧存貯起來,以備度荒。
在那個自然災荒嚴重的年代,不少人正是靠吃蝗蟲作爲度荒的食品,才避免了被餓死的悲劇。
與軍民聯手生産救災的壯舉,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日本鬼子的反常做法。
由于日本人的軍隊,自稱“皇軍”。蝗災爆發後,河北武安營井一帶,日寇卻大肆宣揚“蝗蟲是皇軍大大的好朋友,是神物,打死一個生兩個,向西(根據)開路開路的……”
日寇除了嚴禁老百姓們打蝗蟲,還強迫百姓們給蝗蟲燒香、磕頭,唱戲。有些地方,唱了三天戲,麥子也被蝗蟲吃了個精光。
開卷有益,原創不易。
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用心寫成,感謝大家訂閱專欄,閱讀完整內容。如果喜歡,歡迎轉發和評論,留言或私信互動。
參考資料:《河南文獻》、《安陽史志》、《河北史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