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0年二月,宋徽宗趙佶登基,不久大赦天下。
遇赦的蘇轼重獲自由,被允許回到內地。在蠻荒之地海南儋州,他已度過了三年流放時光。
1100年六月二十日,蘇轼拖著三房(蘇過)子媳孫兒在茫茫夜色中乘船橫渡瓊州海峽,于第二天到達今廣東湛江的徐聞縣。隨後一路北上向江蘇常州行進。1101年七月二十八,蘇轼在常州仙逝,享年六十五歲。
關于蘇轼仙逝的原因一直衆說紛纭,甚至有傳言他是因吃蝙蝠老鼠等野味染上肺炎,最後不治身亡。真實情況究竟如何,且聽我慢慢道來。
01 蘇轼究竟因何仙逝
蘇轼遇赦後,首先被任命到廣西合浦。朝局動蕩,他的任命幾經更改。這把六十四歲高齡、攜家帶小的蘇轼折騰得夠嗆,不僅一些計劃被迫取消,行進路線也是不斷改變。
從離開海南到落腳常州,一年多時間裏蘇轼輾轉海南、廣西、廣東、江蘇、安徽、江蘇六省三十多個地方。一路舟車勞頓風,食無定時,居無定所,曆盡嚴寒酷暑、雨露風霜的摧殘。途中更是遭遇愛徒秦觀、老友吳複古、蘇頌先後離世,與弟弟蘇轍也幾次錯失見面機會……如此種種,蘇轼疲勞積郁,元氣大傷。
蘇轼至情至性,交遊廣泛,到處都有朋友熟人。每到一處都被奉爲座上賓,談詞吟樂觥籌交錯自然是少不了。油膩食物吃多了就容易消化不良,再加上勞累過度休息不好,六十多的老人很容易就患上拉肚子的毛病,謂之痢疾。雖然中途幾經休養有所緩解,但並沒有除去病根。
蘇轼到達江蘇儀征後,沒有住處,只得蝸居在一艘小船上。白天是毒熱曝曬,晚上江面上是熱氣蒸騰,“一家長幼,多因中暑而臥病”。爲了解暑,他是通宵露坐,大量喝冷水。如此這般,六月初三晚上蘇轼的痢疾就又犯了,猛瀉不止直到天亮。接連幾天都是如此。六月中旬病痛略減靠拐杖支撐的蘇轼,乘船經京杭大運河到達常州。其間一直在吃藥休養。
七月的常州正值盛夏,加上很久沒有下雨,天氣異常炎熱。七月十四夜間,病情突然惡化,夜發高燒,“齒間出血如蚯蚓者無數”,到天亮才好一些。隨後蘇轼用“人參、麥門冬、茯苓三味煮濃汁,渴即少啜之”,原先吃的藥都不再服用了。即便如此也不見好轉,反而越來嚴重了。
二十七日,病情更加嚴重了,上體燥熱,下身寒冷,呼吸也變得困難,就這樣熬了一天。二十八日,蘇轼湛然而逝,享年六十五歲。
其實,自從在廣州染上這痢疾毛病後,病情一直反反複複,身體已慢慢被掏空了,加之年事已高,抵抗力免疫力都降低了。遇上病情惡化加重,這個坎了就很難邁過去了。
02 蘇轼真的吃過蝙蝠老鼠嗎?
1097年,在海邊與弟弟蘇轍告別後,蘇轼便攜家小渡過瓊州海峽于今海口市登陸,然後一路跋涉來到儋州。當時的儋州蠻荒未化,“非人所居”,是中原人士口中“十去九不還”的絕地。蘇家父子在人幫助下,在槟榔林裏開地建屋,開始了流放生活。
儋州交通不便,蘇轼一家是缺米少糧,“食無肉、病無藥”,不過還好,他在惠州的老友鄭嘉會及程天侔父子,經常通過海運給他送來米面酒藥。
蘇轼一向都喜歡吃肉,東坡肘子東坡肉就是他發明的,堪稱美食家。"黃州好豬肉……慢著火,先洗铛,少著水,柴頭罨煙餡不起。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時它自美”,可儋州不是黃州,吃肉是件奢侈的事,“至難得肉食”。
到儋州後,在湛江海康縣的弟弟蘇轍曾來信訴說自己的遭遇,因爲吃肉的機會少了,體重驟減,瘦了很多。蘇轼見此,寫了一首《聞子由瘦,儋耳至難得肉食》來安慰自己的弟弟。
詩雲:
五日一見花豬肉,十日一遇黃雞粥。土人頓頓食薯芋,薦以薰鼠燒蝙蝠。舊聞蜜唧嘗嘔吐,稍近蝦蟆緣習俗。十年京國厭肥羜,日日烝花壓紅玉。從來此腹負將軍,今者固宜安脫粟。 人言天下無正味,蝍蛆未遽賢麋鹿。海康別駕複何爲,帽寬帶落驚僮仆。 相看會作兩臞仙, 還鄉定可騎黃鹄。
試著給大家翻譯一下:
你(蘇轍)來信說,你在海康那邊五天才能吃一回豬肉,十天才能吃一次雞肉粥。我這裏的情況比你更糟。這邊的土著居民一天三頓都吃參有紅薯芋頭的米飯,我想吃肉,他們就給我推薦烤老鼠和燒蝙蝠(這該讓我如何下咽)。以前我聽到剛出生的老鼠就會惡心想吐,現在偶爾也會入鄉隨俗吃點蛙肉。
在京城待了十年,連肥美的羊肉都吃得不想吃了,(每天吃了)還有茶和水果解膩。肚子辜負了自己,現在正好吃糙米回敬肚子。人世間根本沒有真正的滋味,蜈蚣害怕的味道反而麋鹿會喜歡。(就像我一樣,土著們喜歡的這些食物我是非常不喜歡甚至討厭的)。
(這種情況)你還能怎麽辦呢,(照這樣沒有肉吃),瘦到帽寬帶落會嚇著僮仆的。到有一天能回家鄉時,我倆就像兩位清瘦的仙人,可以騎在黃鹄身上飛回去。
看得出來,那個時候吃老鼠蝙蝠在海南一帶還是很平常的。當時蘇轼肉食之匮乏生活之艱辛我們是一目了然。不僅如此,蘇轼還怕腥,“病怯腥鹹不買魚”,即使盛産海魚,蘇轼也無福消受了。蘇轼吃沒吃蝙蝠老鼠不好判斷,生活已如此的艱難,偶爾食之又何妨呢?
前面我們說了,蘇轼的米面靠海運接濟,遇上台風海運中斷就有斷炊之憂。如是乎蘇轼一家入鄉隨俗,“薯芋雜米作粥麇以取飽”。不僅如此,他還經常用“蔓菁、蘆菔、苦荠”等和米一起煮菜羹吃。兒子蘇過還用芋頭做羹,感其一片孝心,蘇轼贊不絕口,“莫將南海金齑脍,輕比東坡玉糁羹”。
1099年四月,儋州大旱糧食歉收米價暴漲,爲了解決斷糧之憂,蘇轼和兒子蘇過還練過“龜息法”來“食氣辟谷”,依靠吞咽陽光來排除饑餓。
總之,海島的生活是非常艱苦的,尤其是飲食方面。食薯芋吃菜羹難見葷腥,甚至經常面臨絕糧斷炊的風險。即便如此,蘇轼還作《老餮賦》,回想過去享用過的美食,以此望梅止渴,畫餅充饑。
03 蘇轼黃州治瘟疫
湖北黃岡,古稱黃州。
1079年十二月,四十四歲的蘇轼受烏台詩案影響,被貶黃州,任黃州團練副使(閑散不管事無實權的官職)。
黃州是蘇轼的福地。四年裏,他寫出了包括《念奴嬌·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在内的750余首(篇)詩詞。
蘇轼經過短暫休養後,就開始開墾荒地、修房築屋、尋找美食。他自命爲東坡居士,住的房子稱作“東坡雪堂”。
巢谷,蘇轼老鄉。手裏有巢家祖傳的“聖散子”藥方,對傷寒雜症效果非常好。投奔蘇轼後,就在雪堂辦起了學校,教鄉鄰孩童讀書識字。
1080年天冷季節,黃州遭遇了一場瘟疫。官小職閑的蘇轼積極防疫,把在巢谷處求得的“聖散子方”煎藥給病患服用,“所全活者不可勝數”。
黃州成就了蘇轼,蘇轼拯救了黃州。
此外,蘇轼還將答應巢谷不外傳的“聖散子方”,傳給了蕲水(今湖北浠水)名醫龐安時。後來龐安時把它寫進了自己的《傷寒總病論》中。
差不多同一時間,在弟弟蘇轍爲官的江西高安也發生了瘟疫。“時大疫,鄉俗禁往來動靜”。在拿到蘇轼給的“聖散子方”後,蘇轍煎好藥挨家挨戶地拿給病患喝,救活了不少人。
1089年杭州大旱,饑荒瘟疫並作。蘇轼清醒的意識到,杭州水陸交通發達,如果患瘟疫的饑民得不到妥善安排,必將會四處流竄,瘟疫也會四處傳播,後果將會非常嚴重。于是他籌集儲備了大量錢糧,又自掏腰包黃金五十兩,建造了類似于今天傳染病醫院的治病場所“病坊”,集中收治病患。蘇轼用“聖散子方”熬了很多藥劑,派人帶著大夫分坊治病,有數千人因此獲救。這操作,完全是現代人的思維,而且執行力超強。
這就是蘇轼,樂觀豁達,能進能退,至情至性,有趣味,有胸懷,務民生的一代風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