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是世界第三大煉油中心,同時也是世界石油貿易樞紐和亞洲石油産品定價中心,所以有關碳稅的辯論是非常重要。3月18日上午,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邀請到了Vinod Thomas博士和Melissa Low女士兩位講者分享新加坡減碳措施,包括碳稅政策,設立碳排放權交易及其國際影響。MPAM和MPA同學透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參與了講座和討論。
Melissa Low女士介紹了新加坡政府于3月初公布的碳稅新政策。新加坡將從2024年起分階段大幅上調碳稅,從目前每噸二氧化碳當量(tCO2e) 征收5新元,增至2024年和2025年25元/tCO2e,目標是到2030年增至50-80新元/ tCO2e。年排放二氧化碳當量25,000公噸以上任何工業設施都須繳納碳稅,包括發電廠、供水設施和大型制造業者。新加坡政府不會通過碳稅獲得額外財政收入,而會把收益轉給家庭用戶和企業用戶及減碳研究方面。(注釋:二氧化碳當量是用作比較不同溫室氣體排放的量度單位。例如: 二氧化碳=1;甲烷=25;六氟化硫=22800。)
點擊圖片,收聽第一部分音頻
那麽每噸二氧化碳當量的價格是如何決定的?新加坡主要采取是與企業協商的方式,同時也參考了其他亞洲國家的定價。
政府經過與企業協商之後最終定在5新元。這比原先公布的價格低一些,目的是讓企業有時間應對增加的成本。政府將會每年對企業所繳納碳稅給予5%的返還,企業可以在國際市場上購買碳排放權,或者更換更環保的設備。根據講者的觀察,部分公司的設備周期是30年,因此這一類公司往往傾向于直接付碳稅而非立即更換設備。
除了征收碳稅之外,新加坡政府意識到減碳必須充分調動投資,而政府需要值得信任的交易市場來促進資本流通。
星展銀行、新加坡交易所、渣打銀行和淡馬錫四方共同成立 “Climate Impact X(簡稱 CIX)” ,旨在建立高質量的全球交易市場,爲碳信用額度(Carbon Credit)交易提供平台。CIX將借助衛星監測、機器學習和區塊鏈技術來提高碳信用額度的透明度和完整性,滿足不同碳信用額買家和賣家的需求。CIX將發揮新加坡作爲一流國際金融和法律中心的優勢,通過標准化合同,促進大規模銷售——特別是面向跨國公司和機構投資者,繼而刺激更多碳信用額度供給。對發展中國家而言,“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所産生的碳信用額度能爲該國獲得可觀的經濟支持。
在交流中,兩位講者熱情耐心地解答了同學們的問題。面對同學們對于碳稅有可能直接納入政府預算,而非專款專用的擔憂,講者表示新加坡的碳稅的收入和執行是由不同的政府部門管理,例如收稅的是稅務部門,資助企業減排的是貿易與工業部,部門間的協調仍是一個難題。另外企業如果拿到政府資助來做減排的技術改造的話,企業也有所擔憂。因爲獲得資助條件之一是向政府開放企業減排的方法,以便政府檢查。有些企業對自己的商業秘密小心保護,對公開透明不太感興趣。
就新加坡本身而言,受到地理面積限制,清潔能源來源有限,目前主要是太陽能和液化天然氣。爲了實現減碳目標,新加坡下一步需要探索更多的可能,比如說垃圾焚化廠發電,以及裕廊工業區的規劃。盡管新加坡在地理面積上算是一個小國,講者認爲新加坡同時也是區域的金融和法律中心,下一步將與更多的國際組織如東盟合作,助力實現區域乃至全球的減碳目標。
與兩位講者交流加深了同學們對于新加坡碳稅政策的了解,引發了同學們對氣候變化議題的思考。
新聞追蹤
5月9日據海峽時報報道,新加坡政府已經承諾與世界銀行合作啓動“氣候倉庫倡議”(the Climate Warehouse initiatives),致力于連結全球碳信用(Carbon Credit)登記處,提高全球碳信用額度交易的透明度。
5月18日,Vinod Thomas博士在新加坡海峽時報發表評論文章,認爲新加坡應該盡早啓動1000億新元的長期計劃,以保護本國免受海平面上升和氣候變化影響。由于新加坡三分之一的地區,包括中心商業區,都距離海平面不足5米。2022年4月新加坡刷新了1983年以來最高氣溫紀錄。氣候變化引起的水災和旱災將對新加坡的食品安全造成威脅。
點擊圖片,收聽第二部分音頻
盡管新加坡在2011年至2021年,已經投入了約22億新元加強排水系統,並且在2020年投入50億新元設立防洪基金,但是遠遠不夠。新加坡應該在未來10年內盡量多投入“100億新元”計劃內的大多數經費,在環境問題急劇惡化之前建立防禦能力,而非等到2040年。根據新加坡的評估,海平面的防禦成本將會從2050年的41.6萬新元-790萬新元增加到2100年的123.7萬新元-934.6萬新元。因此,在Tuas建立高于海平面5米的碼頭和Marina Barrage安裝額外水泵站都是明智且合理的。加強海岸線的保護需要考量“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例如在Pulau Semakau 和Pulau Tekong 培育更多的紅樹林,防止海岸侵蝕。
政府在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諸多挑戰時,不可能獨自完成所有工作,需要和企業和民衆加強合作,也需要與周邊國家密切合作。
東盟各國需要在應對海平面上升,共享水資源和清潔能源交易上加強合作,新近達成的《東盟災害管理和應急反應協定》是良好的開端。與COVID-19疫情一樣,氣候變化是跨越國界的,新加坡和其他東盟成員國必須加緊制定共同的應對措施。
Speakers
講者介紹
Vinod Thomas博士是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的訪問教授,也是世界銀行的前高級副行長。他擁有芝加哥大學的經濟學博士學位。
Melissa Low女士是能源研究所的研究員。她參加《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締約方會議(COP)已超過十年。她擁有University of Strathclyde的法學碩士學位(氣候變化法律和政策),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環境管理碩士和地理科學學士(榮譽)。她目前正在新加坡國立大學地理系兼職攻讀博士學位。
參考資料: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lobal_warming_potential
https://www.straitstimes.com/opinion/singapore-needs-to-front-load-its-climate-spending
https://www.straitstimes.com/singapore/environment/spore-accepts-world-bank-invitation-to-host-initiative-to-make-carbon-credit-trade-more-transparent
文字整理:張嫏嫏、武藝、徐予超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本文內容來自于作者,不代表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官方機構觀點